标题 |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现代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
范文 | 温全平 张琪 摘要:为使现代景观设计评价分析更加理性、科学、系统,通过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总结出四个特性:地域性、场所性、整体性、现代性,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三个层次——物境、情境、意义,并运用Delphi法、AHP层次分析法和SPSSAU软件建立现代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说明,最终构建出现代景观设计双维度金字塔评价模型,以期为现代景观设计的理性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批判性地域主义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9-0112-04 一、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借鉴 回顾世界景观发展史,地域特色是历史上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创造来源之一。忽视地域特征,或者忽视时代特点盲目追求地域特征都是非理性的。20世纪20-30年代,芒福德对地域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义,从批判理论的角度出发,拒绝浪漫的地域主义,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本土与全球化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点,偏向任何—方的设计都是非理性的。20世纪80年代,楚尼斯和勒费弗尔在芒福德的基础上进行重构,提出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观点,提倡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地域主义和全球化,成为了影响深远的设计思想。批判性地域主义带着辩证和批评的态度,对大同化的现代主义持批判态度,也反对矫情的,浪漫的地域主义,但同时又拥有开放的心态,拥抱具有进步性的方面。正是这种辩证不偏袒的立场,使得批判性地域主义成为了具有生命力的、自我反省的设计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笔者通过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相关文献的阅读与思考,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需求,归纳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四个特性: (一)地域性 有生命力的地域主义,不是乡愁情怀的挪用拼凑,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与创造,形成一个自我调整适应的内部系统。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对地域自身进行评判,从而促进自我生长,其实质就在于其既精辟地关注地域的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地发扬时代批判与创造精神。这不是对时代的妥协,而是扩充、延续与发展,在时代的进步中,爆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二)整体性 整体性强调的是土地、水文、植被等场地要素的系统性,这些要素不应该被孤立,应该充分考虑到整个场地的现状,就像是在透射板上叠加不同要素的地图一样,整合场地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还需要注重的是景观设计对象的尺度和比例,构建合适的比例和尺度,以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场地内部的整体性,场地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也是设计师应当关注的部分,从场地肌理、尺度、色彩、风格等出发,融入周围的环境中,成为更大区域中和谐的一部分。 (三)现代性 景观不仅仅属于美学范畴,其与工程、科学与技术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景观设计,用理性的思维面对现代潮流,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吸收现代理念、采用现代技术和现代材料来提升设计,以应对现代人的生活生产要求和审美要求。 (四)场所性 场所性,是在整体性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场地、了解场所,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对话,和当地的自然、社会、历史对话,创造出使人身心皆满足的景观。批判性地域主义下的场所性,重视人的感官体验,更加重视周围环境对内心情感的共鸣,以便使用者理解、认知周围的环境,进而产生认同感。 二、现代景观设计的三个层次 现代景观设计具有三个层次:物境、情境、意义Ⅲ。 (一)物境 物境层包括形态要素、结构、空间布局等,表现为可视的形态和空间关系及隐性的空间结构及序列,注重个体要素,也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现代景观设计应该梳理景观结构,打造多样的景观空间和形态;建構有主有次的空间布局,使得景观形态更加立体化;建立可以感知、可以进入的景观秩序,强调人和景色的互动。 (二)情境 情境层关系着人在自然中的行为,并且关注人与自然的互动,主要考虑人类在景观中的行为活动及其与场地之间的关系。设计的客体是人,人性化的设计在学术界越来越得到重视,强调人的使用感受。现代景观设计师应该根据人的行为习惯和生理条件,设计出满足现代人实际需求的活动场地,这在休闲时代的当下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意义 意义层同样关注人与自然交互的结果,超越了物质形态,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感受,具体表现为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心态文化的内容。但是对物质、行为、制度的简单复制的设计生命力不会长久,就像没有灵魂的画,只有上升到设计的意义层面,才会给这幅“画”注入活力。 意义的产生根植于物质层面的各个细节,通过物境的营造产生情境的感应,从而实现意义的提升。与情境层不同的是,意义层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是对人的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一个地方的特色是这个地方的精神和性格的体现,因此应该十分关注场地的特色。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主体的感知和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多层次的意义。 三、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景观设计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景观设计的对象,即景观现状进行评价,可以称为设计之前的评价;二是对景观设计的成果,即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可以称为设计之中和之后的评价。关于景观设计评价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在以“景观设计”、“设计评价”、“评价体系”、“指标”等为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查阅和分析之后,发现现在比较普遍的景观设计评价,如果从范围来看,一种是全面的评价,评价的范围很广包括地形、植物、空间等方面,比如《浙北医疗中心景观设计评价及设计评价模型》中从不同学科和维度对方案进行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设计的服务对象,对景观要素进行评价。对于设计结果的评价从美学和功能的角度去分析。文中提出了从交通、绿地、安全、总平、服务、环境、质量、人、价值、技术10个维度去评价设计实践,但是并没有详细的讲解说明。另一种是聚焦于某个或多个点的评价,比如“美景度评价”、“景观感知”,等,内容相对而言会更加细致具体,但是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没有对设计结果做整体性的评价。 如果从性质来看,一种是定性的,这种主观的评价方式更贴近使用者的认知,更易于被接受。通常会从材料、植物、功能、风格的整体性、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问题,并给出优化策略,或者控制性地提出优化景观的方法。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并不能通用于其他项目的评价。一种是定量的,通过物理手段和数据计算的方法进行相对理性的分析,大多采用的是数值或者满意度的形式来进行评判,但是指标的选取非常宽泛,比如“街区总体建设效果”、“景观感知:优雅的一粗俗的”,这样宽泛不具体的指标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感知的影响,最终产生截然不同的数据,因此结果具备极大的不稳定性。也有少数通过网络大数据爬虫分析,获得群众认知高频关键词,从而对群众的心理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汉字的多语义性导致的词义的偏差,如“生态”一词,设计师的理解和大众的理解就有可能不同。 综合分析众多文献,笔者发现文献中的评价分析大多都是描述式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根据作者的认知而不同,很少有成体系的指标引导和控制。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方法,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设计师与使用者的沟通提供可以交流的专业语言,通过有目标有依据的交流,提高效率和精确性。另外,在设计中以及后续的施工中,评价指标也可以起到引导监督作用。 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路线和原则 (一)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查阅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构建批判性地域主义理念指导下的现代景观设计指标体系,立足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四个特性和现代景观设计的三个层次,建立双维度金字塔模型,进一步概括总结出评价指标体系。思路是: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成果,比如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发展、现代景观的发展、人性化设计标准等,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景观设计进行因素分解,初步筛选出评价指标。通过询问专家,总结出指标体系,进而构建评价体系。 (二)原则 1.科学性原则: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面对大众的设计,应该针对功能进行科学性的,可靠的指标控制,对于一些不确定性的内容,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不予采纳。 2.地域性原则:从横向角度来看,每个区域每个环境都有差异性,统一的指标控制会导致与实际情况冲突;从纵向角度看,场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相应的标准也应该随之改变,所以,设定的指标应该是弹性的,适应地域和时间发展的,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综合性原则:构建景观评价体系时,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反映局部和单项的特征,又要考虑整体的关联。这样综合考量所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得到的结果才是可信且有效的。 4.可实施性原则:指标的控制是为了推动设计朝着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应该具有实用性,便于操作,具备可实施性原则。 5.层次性原则:把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再继续划分,这样会使得评价更加清晰、便捷。 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构建金字塔评价模型 参考AHP法构建层级结构的方法,将现代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目标层(Object)0层,即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层是项目层,设置了两个,分别是景观设计三层次(Landscape)L层、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四个特性(critical Regionalism)c层,从两个维度对评价指标进行分层,细化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构建了理论模型框架——金字塔评价模型,如图1。 第三层是评价因子层(Item)l层,根据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在对已有相关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得出了50个指标,虽然覆盖面比较广但是交叉的程度比较多,代表性不强,并不适合作最后的指标,需要进一步删减。因此,笔者结合了景观设计的性质、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理论内涵、核心、使用者的体验等方面,在遵循指标确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四个特性和景观设计的三层次出发,最终确立了33个指标,如图2。 (二)评价指标说明 1.地域性指标 (1)物境层面 乡土树种比例:本土的植物数量占植物总量的比例。 乡土材料比例:本土材料覆盖面积占使用材料覆盖总面积的比例。 乡土生境比率:地块内乡土生境面积与地块总面积的比率,对乡土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 地域特色保护水平:对场地中的特色构造物、古树名木等的保护所做的定性评价。 地域景观丰富度:对地域景观种类的评判,对地域文化有重要的影响,用公式表示为: 丰富度密度=M/A 式中:M是地域景观的类型数目,A是景观面积。 (2)情境层面 景观特色认同性:评判人们对景观的接受程度,强调这个地方的景观特色、景观与当地生活习惯的匹配度等。 活动体验度:衡量使用者对民风民俗等活动的感受。 (3)意义层面 文化氛围感受度:文化氛围不仅包含文化图案、文化标识、历史文物带给人的文化感受,还有当地的历史精神的传承、置身其中时的内心感受,包含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社会价值感受度:景观不是孤立存在,其与社会、经济等息息相关,此为评判景观和活动的体验在使用者的精神世界留下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环境等。 2.整体性指标 (1)物境层面 道路体系的完整性:道路是各种空间产生交集的纽带,多样的功能需求要求场地拥有互相联通、层次分明的道路体系,起到安全、便捷、高效等作用。 景观多样性:是对景观丰富程度的评判。 景觀空间层次优化度:植物的种类、配置方式,配合周围的天际线形成悠远的景深,是对场地景观空间层次的定性评价。 景观结构优化度:检验景观空间之间的关联性和景观要素的连接方式,比如节点、道路、整体性、连接度、大小空间对比等。 (2)情境层面 景观协调性:场地的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如铺装、山体、水等)及周边环境(尺度、肌理等)的和谐程度,不仅体现在视觉上,还涉及到场地的特质、氛围等。 视觉干扰强度:相关物质实体对景观造成的影响,比如场地内外的人工建造物、游客、交通工具、光线等对景观的影响。 (3)意义层面 风格一致性:一个物体想要更好地融入到环境中,应该达到两个要求:第一是使人具有存在意义的私密性内部,需要满足个体的认同;第二个则是开放的外部,包涵了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对价值观的体现。风格一致性从内外两部分衡量景观的格调、色系、各个景观要素营造的意境美及内涵底蕴是否具有统一性。 3.现代性指标 (1)物境层面 功能的丰富度:现代生活的丰富性扩大了传统园林的功能边界,现代景观设计拥有丰富多样的功能。 时代特征:采用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 夜间照明质量:从安全性出发,衡量夜间的照明的情况。 景观美景度:人们对美的感知与文化的积淀、时代的印记、民族的性格、地域的环境等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美的感知也会改变,此为衡量设计对当代审美的感知。 (2)情境层面 功能合理度:衡量设计设想的功能与现代人的休闲、交往、健康等需求的匹配程度。 活动空间安全性:安全性与自身的性质、运动或者静止的状态、使用材料等有关,此为评价活动空间有无安全隐患。 (3)意义层面 现代生活理念传达有效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关注除工作外的休闲、家庭、健康等方面。在面对人多样化的需求时,景观成为了家庭、休闲、健康等功能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场所性指标 (1)物境层面 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丰富度:观花色叶植物的搭配分布在不同季节带给人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的感受,衡量景观在不同季节给人在不同感官上的变化。 绿视率:指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强调立体的视觉效果,代表绿化的水准。评判了人们在景观环境中移动时的感知水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涉及到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知识,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感觉最为舒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游憩设施充足度:游憩设施是游憩活动的载体,满足不同的活动需求,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 地形变化度:地形有高有低,与植物一起营造出多样的空间,带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以及与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产生互动。 材质舒适度:衡量材质的使用和视觉效果是否舒适。 (2)情境层面 景观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该景观(源)的相对难易程度,其相关指标有距离、时间、费用等。 景观可游度:用以评判进行游憩活动的适宜程度,与交通的布置、郁闭度、安全性等有密切的联系。 游憩强度充足度:用以衡量景观在生态允许范围内能承受的游憩活动的干扰程度,与游人容量和活动类型相关。不同类型的活动对空间的要求不一样,能容纳的人数也不一样。 (3)意义层面 场所精神传递有效性:场所精神通过梳理场所结构、感受环境脉络的特性,汲取灵感和想法,最终具象化,从而使人产生归属感,是对场所精神营造的定性评价。 六、金字塔评价模型的使用方法 (一)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 地域、项目特点的不同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指标的选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前文给出的金字塔模型的指标进行适当增减,最终确定一个合适的指标体系。比如有的项目非常重视场所精神,那么就应该适当增加场所性下面的指标,其他几项可以看情况进行删减,以突出项目的特色。 (二)确定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指标确认之后,根据AHP法、Delphi法建立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假定景观层(L层)因素中L与下一层项目层(1层)中的因素I1,I2,1...In构造了如下的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如表1。 接下来用1-9的比例标度法对判断矩阵进行量化,也就是两两比较两个因素的重要性,如果它们同等重要,就用1表示,以此类推,用3、5、7、9来表示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如果觉得重要程度在上述值之间,可以用2、4、6、8来表示。这一步需要专家来对判断矩阵进行量化,以获得更加权威的结果。 为了确保结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需要对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将结果输入SPSSAU软件中计算出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根据分析得出的cR值来判断,当CR<0.100时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矩阵元素值直到满意为止。 一致性检验达标后最终得出的各因子权重将以面积的形式投射到金字塔模型中,更加形象直观。例如,先将金字塔模型中的一个三角面的面积设为1,根据各项目的权重分配三角面的面积,其中权重和面积成正比。比如,有些项目情境层是重点,那么情境层占据的比重就最大;有些项目物境层是重点,那么物境层占据的比重就最大;有些项目层意义层是重点,那么意义层占据的比重就最大,如图3。因此现代景观的三个层次在不同项目中适用的模型是有差别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权重。然后因子层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了每个因子的权重,根据每个因子的权重分配其所占面积。 (三)问卷制作 在金字塔模型搭建完毕并且算出各层级权重之后,根据金字塔体系设计问卷,依据项目层进行问题的设计,为了量化评分结果,给每个选项设定分值,一般是1,2,3,4,5分。问卷设计完毕之后去实地进行问卷发放,为了使调研结果更具有代表性,问卷数量应具有一定的基数。 (四)数据整理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整理,首先将各个选项对应的各个分值列出来,然后进行相应的计算,推荐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其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s为总得分;sK为分项评分值,cK为项目层的权重;I1,为某单项指标的评分值,D1为某单项指标在该指标下的权重;m、n分别为项目层、指标层中指标的个数。按上述公式即可得出评价结果。根据公式得出的分值占满分的比例,在金字塔模型中涂上相应比例的面积,因为金字塔模型具有两个维度,可以从两个项目层来分析,比如,一个是关注物境层的数据分析,将物境层的四个梯形面(即四个特性)展开如图4,更易于分析;一个是以整体性的角度来提取数据,如图5。 (五)结果分析 将分值按照面积比例投射到金字塔平面中,可以使结果一目了然。如果从景观层次维度去分析,发现情境层面和物境层面涂颜色的面积比较多,而意义层几乎是空白的,那么就可以分析出景观的意义没有很好地传递出去,不能与使用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但是究竟是哪方面的意义没有表达好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维度去分析,查看金字塔模型四个三角面中的意义层哪个面空白最多,那么这个特性就是比较欠缺的部分。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分析,提升了分析的效率。 总结 本文在分析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四个特性以及景观设计的三个层次之后,构建出现代景观设计评价的金字塔模型,利用AHP法、Delphi法、SPSSAU等软件及专家的支持,提炼出评价指标和权重关系,从而可以较为科学地评判具体景观項目的设计水平。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由于主体认知的差异,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二是对应于各区域的景观设计,指标的标准值如何确定,有待于深入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