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路径研究 |
范文 | 张英 王守民 王沁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学生有着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特点,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创新创业大军中,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和突击队。本文结合作者所在高校实际,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途径。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concep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gorous energy, active thinking, active exploration, and courage to innovate. They have continuously joine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become the main force and commando.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where the author is locate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poses ways to trai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关键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果转化 Key words: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incubation base;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中圖分类号:G647?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0-0278-02 1? 创新创业的提出 创新是指对现有的知识、物质或管理模式进行认真的研究,通过归纳总结探索,提出新的知识、物质或管理模式,从而由量变达到质变,最终的趋势和效果是科学的进步的。 创业是指个体对现有的知识或资源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优化整合,创造出具有更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过程。杰夫里·提蒙斯在所著的《创业创造》中提出,创业是一种思考、品行素质,杰出才干的行为方式,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这也使得我国涌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潮[1]。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更加普遍,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自我创业,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成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虽然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但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劳动力总量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就业压力面临严峻形势,因此,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良好途径[2]。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高校顺应发展要求,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大学生是创新创越的主力军,有着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然而如何为创新创业者厚植土壤,提供良好的双创氛围、双创服务和双创平台,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成为各个高校教育者考虑的主课题。 2?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在大学中应运而生,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中尤为明显。然而,由于大学培养模式的传统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总体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2.1 缺乏创新培养模式 由于创新创业的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晚,尽管国家大力扶持,高校不断探索,近些年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需要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尤其是高校的培养模式,长期固化于教师教学生学的状态。多数高校还是停留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并没有考虑太多学生需要什么。没有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种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日趋薄弱。 2.2 缺乏创新创业氛围 大多数高校都有创新创业学院,并且赋予了相应工作职责。然而,创新创业学院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待提高。创新创业学院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更应该是氛围的营造着和创新创业者工作的帮扶者,需要充分协调学校、教师和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创业氛围。 2.3 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 大学生处在最好的年龄,具有旺盛的精力,理应具有很好的创新创业思维。然而,由于中学时代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繁重的学习压力让他们疲惫不堪。到了大学,学业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很多大学生迷失了方向,放纵了自我,大一没有认真学,大二意识到开始学,基础知识的薄弱,限制了创新创业的能力,因而,也就没有意识到要创新创业,甚至疲于课程,排斥创新创业。 2.4 缺乏创新创业的信念和毅力 创新创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有的时候想法或点子眼前一亮,然而往往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想法过于理想化。在创新创业中往往急功近利,不能按程序按步骤有条不紊进行。当发现所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时,信心和毅力大打折扣,有的甚至退缩,久而久之,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也被打消的一干二净[3]。 2.5 缺乏创新创业的保障措施 目前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有的学校层面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学院层面正在积极申报和建设创新创业学院。但是,很多措施都还处于初期阶段,没有引入相应的孵化机制和专业的创新创业管理,尤其是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与教育方面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创新项目中技术咨询方面的引导、项目实施过程引导以及创业型项目与企业、风投等资金对接的引导不够。 3?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3.1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国家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學科地位,开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宣传工作,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政策解读、信息交流和业务辅导。高校应该在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上加大力度,开展广泛的宣传,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媒介,例如提倡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第二课堂中加大创新创业活动的比重。从小的活动小的项目开始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活力,引导大学生步入创新创业途径。培养大学生勇于开拓的良好品质,锻炼其思维方式,激发其创新信心,并使创新创业追求成为普遍共识,为大学生今后的创新创业实践孕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土壤[4]。 3.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大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建议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各选配导师,校内导师可在理论知识上科学的指导。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做系统全面的指导,这样能够保障学生在开展创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保证创新意识的持续性。 3.3 充分发挥孵化基地作用,为好的项目厚植土壤 多数高校都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孵化基地作用,让项目从理念走向现实,同时,高校应该加大对孵化项目的扶持和管理,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同时积极组织参加“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加大赛,可以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大赛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找出彼此的差距和不足。另外,通过大赛可以寻求资金的来源,有利于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项目的转化,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条件和锻炼机会。 3.4 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根据学生个人的申报,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对具有一定潜质的项目进行专项扶持。制定项目进展时间表,加大对项目的进展督导,达到资金合理利用又能提高项目的完成力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主动性。 3.5 加大创新创业课程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按照教育部要求,面向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学》,该课程为全校必修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创新创业学》的前身是2011年经管学院面向全院开设的全院必修、全校选修的《创业学》课程。经过近10年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获批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孵化出一批校级创新创业团队,并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佳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提供了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说,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全社会鼓励好扶持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让更多优秀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对国家科技的进步、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就业岗位的扩大提高、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钰.浅析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及方法[J].才智,2020(3):104. [2]苏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同行,2016(8):330. [3]卢智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152. [4]余敬斌.“双创”模式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探索[J].才智,2017(11):7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