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路平交口安全分析及对策 |
范文 | 徐殿峰 叶雨霞
摘 要:影响公路平交口的道路安全因素很多,如道路参与者的交通法规及交通安全意识、交通工具的使用性能、中分带开口的数量及设置间距、平交口线形设计等。本文对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影响道路安全的问题,从交通安全措施改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公路平交口;安全分析;对策措施 0 引言 随着各地地方路网的建设发展,一些新建或改建的道路(特别是一级路及二改一公路)逐步施工完成并进入运营状态。在建设及营运过程中,发现有的平交口存在道路安全隐患,下面结合实例对产生道路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措施,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平交口设计时,原被交道路为规划道路。因规划道路实施时间的不确定性,规划道路未能如期实施,造成设计文件线位与现场不相吻合。 如铜都大道与龙山路交口(如下图):在K47+211.652附近接铜都大道及规划龙山路,受交叉角度过小,不利交叉口范围内交通转换影响,对此处主线进行扭正处理,原龙山路规划线位同时进行部分调整,交叉设计中在交口附近分别对主线、龙山路及铜都大道进行拓宽改造及渠化设计。对主线往长江大桥方向,利用原有右转匝道路基。项目交口至K47+441.179段,充分利用现有铜都大道,并适当对铜都大道进行路面改造和加宽。由于本交口受合铜黄高速桥墩以及规划的龙山路线位等影响,交口设计对道路中心线位进行了改线,利用中分带两侧边线作为本次交口范围内道路设计高。 (1)问题分析 ①本项目接规划中的龙山路,原平交口设计为十字形,目前龙山路暂未施工,现状为T形交口。 ②主要存在由铜陵市区至芜湖宣城方向的车辆与由芜湖至池州方向的车辆存在冲突,即T型交叉口两方向左转车辆存在冲突。 ③由铜陵市区至芜湖宣城方向的车辆在转弯过程中对沿江公路铜陵段的入口不清,容易造成误入对向车道,逆行。 (2)优化措施(如下图) ①按照目前该平交口的现状同时兼顾后期龙山路的建设,对原有标志、标线进行调整。 ②为消除交通流冲突点,要求原设计的信号控制系统必须同步实施。 解决平交口交通流冲突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设置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对各方向的交通流进行时间上的相位划分。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信号控制系统、闯红灯违法抓拍系统(即电子警察)系统、道路监控系统系统、管线系统。 第一,信号控制系统 平交口设置多相位交通信号灯,信号机采用集中协调型,与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后端保持联网及兼容,行人过路设置相应的人行灯,对于过路较宽的人行横道设置二次行人过街信号灯。 第二,闯红灯违法抓拍系统(即电子警察) 电子警察配合设置交通信号灯的交口进行设置,设置点位与信号灯设置情况相同。 闯红灯违法抓拍结合了卡口功能,采用500万高清摄像机做全景录像和闯红灯违法抓拍,利用电子警察控制主机进行纯高清视频检测,每个高清摄像机可检测2~3个车道,车辆捕获率白天98%以上,晚上95%以上,可精确检测区分红灯、黄灯、绿灯,包括箭头标识,绿灯状态下记录通行车辆,做录像功能使用,红灯状态下进行闯红灯抓拍,电子警察杆件位置设置在距离停车线后20~30米之间,具体位置根据道路等级以及斑马线位置进行确定以达到系统功能要求。 第三,道路监控系统 监控配合设置交通信号灯的交口进行设置,设置点位与信号灯设置情况相同。 道路监控系统采用200万像素高清球型摄像机,设置背靠背方式,同时兼顾交口内交通状况及附近行人及非机动车的监控,对于交口范围较大的路口对角设置,保障视频的监控范围全覆盖。 第四,管线 因道路路基路面已经施工完毕,各交口过路管线采用定向钻托管方式,非过路段采用PE60管线连接,实现交口内各管线的沟通及连接。 ③主线入口中分带岛头设计做适当调整,线位后缩,适当增加铜陵市区至芜湖宣城方向左转车辆行驶半径。将中分带两侧的行车道口均显示出来,提高入口的识认性。 ④在岛头增加双悬臂禁止驶入及靠右行驶指示标志。调整原岛头位置的方向指引标志至市区至青阳方向入口的外侧,避免歧义。 ⑤地面施划车道导向线,便于夜间车辆行驶。 ⑥原铜都大道上的隔离栏杆适当延伸至主线左转弯轨迹线外侧,避免市区至青阳方向的车辆误入路口,发生逆向行驶。 ⑦在三角端增设双柱式方向指引标志,避免车辆误行。渠化岛分流段增设防撞桶。在部分匝道上增加路权标志。 ⑧因芜湖至池州方向为上坡路段,主线进入平交口前及进入导向车道前分别增加两处横向震动标线,提醒驾驶人员注意路况变化谨慎驾驶。 (二)对于原有道路平交口改造时,受原有道路线形、征地拆迁、工程造价等因素影响,采用利用原有道路作为平交口的一个单向匝道。但地方车辆驾驶人员因受到驾驶习惯的影响,仍按原有的行车路径行驶,造成交通冲突。 如沿新公路交叉口(见下图):沿新公路,现状为二级公路,路基宽17m,路面宽15m,水泥混凝土路面。项目在K45+000附近,路线偏离老沿新公路进入新建段。由于路线偏出角度较小,夹角为8.5度,同时因老沿新公路为通往铜陵市南部城区大通镇的主要通道,为提高老沿新公路与本项目交口处的行车安全性,主线与沿新公路交口做渠化设计。通往大通镇的右转匝道利用老路路基,同时将老沿新公路的中心线位扭正,增加老沿新公路与本项目交叉角度。本项目往大通镇左转方向,增设左转专用车道,车道宽3.5米,左转专用车道长60米,加速段60米。被交路往本项目右转方向增设加速车道,车道宽3.75米,加速段长73.05米。通过对本交口设计,不仅充分利用了原老路路基,同时增加了老沿新公路的行车安全性。 (1)问题分析: ①目前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平交口内存在市区至芜湖方向的车辆与本项目芜湖至池州方向、池州至市区方向的车辆冲突。 ②驾驶人员对平交口渠化形式不熟悉,对前方道路方向不清楚,主要是市区至池州芜湖方向的车辆对前方去向不明。部分驾驶人员习惯沿老路行驶的,发生逆向行驶。 (2)优化措施(如下图): ①为消除交通流冲突点,增设信号控制系统。 ②在渠化岛三角端增设地点方向标志,调整渠化岛内的指路标志至对向路侧,渠化岛分流段增设防撞桶。 ③为避免车辆误入对向匝道逆行,在市区至池州芜湖方向匝道和S321段增设PV反光警示柱,设置长度140米。立柱间距1.5m。 ④细化平交口渠化标线。 ⑤结合信控,调整路权标志的设置。 (三)平交口设计时,被交道路的平纵面设计受地方因素的影响,不能与主线平顺衔接,造成车辆行驶不便。 S103交叉口(如下图):S103,现状为二级公路,路基宽10.5m,路面宽9m,水泥混凝土路面。路线在K46+600附近,与S103相交,并利用S103。由于S103与本项目路线夹角较小,对S103中心线位扭正处理,交口做渠化处理。考虑S103往本项目芜湖方向交通流不大,本交口未做拓宽转弯专用车道,转弯半径为14米。主线往S103青阳方向,则充分利用S103,采取直接式出口,既节约造价,也节约用地。 (1)问题分析 ①该平交口主要由于用地及现状建筑的限制,平面交叉交角较小。当地重车交通量较大,大型车辆转弯困难。 ②青阳至池州方向的车辆与池州至芜湖方向、芜湖至青阳等方向的车辆等存在冲突点。 ③驾驶人员对平交口渠化形式不熟悉,在分流端方向不明。平交口匝道利用老S103段容易发生逆行。 (2)优化措施(如下图) ①因受用地的限制,对平交范围内车道宽进行适当增加,对青阳至池州方向以及市区至青阳方向的车道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宽,增加侧向宽度,便于货车通行。并对三角岛头进行调整,便于池州至青阳方向误行的车辆在平交口匝道处纠错。 ②为消除交通流冲突点,增设信号控制系统。 ③结合平交口设计进行细化标线渠化设计,对向车道中分带设置导流岛,并设置车道导向标线。 ④在三角端增设柱式方向指引标志,调整部分指路标志设置位置,提醒驾驶人员避免车辆误行。渠化岛分流段增设防撞桶。结合信号灯设置,调整在部分匝道上的路权标志。 ⑤为避免车辆误入对向匝道逆行,在青阳至池州方向匝道和老S103段增设PV反光警示柱,取消原有禁入标志。同时为提醒老S103车辆减速,在进入平交口前增设振荡标线。 2 结语 影响公路的道路安全因素很多,如道路参与者的交通法规及交通安全意识、交通工具的使用性能、中分带开口的数量及设置间距、平交口设计的合理性等都有关系。作用为道路安全设施设计人员应在充分理解路线设计的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设计,注重平交口信控系统的设计和路权分配原则,考虑标志标线实施的实效性和及时性要求,努力提高平交口道路安全性,避免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S]. [2]GB14886-200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S]. [3]GB50688-201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S].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