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应举例,展现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社会、国家间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建设者需要核心价值观来面对机遇与挑战。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以高校为熔炉,理论结合实践,多角度、全方位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作者简介:王正雄,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89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通达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幅员辽阔的华夏大陆成为一个多文化有机结合的整体,兼容并包,不断发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使命运多舛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历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充实自身的内涵,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在辽阔的疆域上,時间与空间浓缩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核心”二字,短短的二十四字浓缩的是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是国家层面上的要求。是对“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的深刻总结;是对“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的深刻反思;是“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孟子)的精妙比喻。这是国之要求和国之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决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切实之要。

    核心价值观里的“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层面的要求。是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病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的精炼表达;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的美好愿景;是“公生明,偏生暗。”(荀子)的真实写照;是“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韩非)的规则铁律。社会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是个人意志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中展现,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寸寸山河寸寸金。”(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的不舍情怀;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朱熹)的奉献精神;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的谆谆告诫;是“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的热切期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古今,模范仁人志士不胜枚举,每个人应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合格的使命的传承者,时代的建设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面对时代挑战的选择

    中华民族近现代被侵略的屈辱史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依存,唇亡齿寒。国家强盛则百业兴旺,人民幸福。国家羸弱则受人欺凌,覆巢残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稳定和谐,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各国间的联系和影响不断加深,互相竞争的力度也日益加大,“看不见的战争”随处随时上演,这对我国国际竞争力是一个越来越大的挑战。国家的建设需要个人“位卑未敢忘忧国”,需要每一位公民尤其是作为年轻一代建设者的大学生来说就要深入学习并践行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如今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平稳发展的时代,欠缺必要的忧患意识,忽视了国家社会与自身的紧密联系,很容易轻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若不重视,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关键一代人的价值观缺失,必定会对社会及国家造成难以想象的隐患。若要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真正重视,切入点应落在“忧患意识”上。应使大学生真正认清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

    1.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逐渐加大,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碰撞逐渐显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如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日益推进,国外其他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流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在下降,缺乏文化自信。

    2.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而青年大学生正是处于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一些来自个人甚至群体及社会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行为,极易对其产生不良导向作用。

    3.在伟大的党的领导下,国家平稳发展,虽然给予了这一代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显性及隐性矛盾依然存在并亟待解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不足的问题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重视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特立独行,寻求另类价值观等问题。

    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整个社会应面临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应该在其中扮演十分必要的角色、承担身份重大的责任。要应对中国面临的挑战,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切合中国实际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作为经过华夏文明几千年积淀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能担此重任的不二选择,其精神烙印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民的脑海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唤醒的过程,唤醒植根于中国人心底的精神追求,唤醒中国人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共同迎接这个时代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各种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

    就大学生而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是提高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动力之源。应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底蕴和珍贵的内涵,历经岁月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文化是人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而同时,人总是在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环境对于人而言具有传承性和教化性,是每个社会个体的“知”、“行”模式的重要构建依据。着力认知与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深远、与博大。更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使中华民族植根于骨髓的精神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要實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就应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熏陶的氛围中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高校作为大学生进行各类实践活动的场所,是实现价值认同,涵育核心价值观当之不让的“沃土”。

    首先,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增强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融入到高校的校风校纪中,渗入到高校底蕴建设的骨血之中。高校要切实做到以“立徳树人、以文化人”为立校办学的宗旨,转变以往“重专业、轻德育;重能力、轻素质”的观念,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职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领,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与措施,全体教职工自上而下做好道德立范的榜样,为高校开展一系列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然后,可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授理论与假期社会活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阵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作用、渗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的作用,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象,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老师们可将现代的社会大环境、大众心理与古代的情况跟学生说明,再将不同时期的法治制度、伦理道德进行对比分析、讨论,送样可以増强课堂的互动性、活跃性,也可以让大学生们各抒己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以鲜活、直白的例子和事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党情、国情、社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切领略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实现以正确价值观、正确的信仰的意识来指导人生实践活动。

    进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大实践观”为理论背景引领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②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真切地领会到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发展、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例如参观军事展览馆,体会什么是国强民安;在商业活动中体会为什么诚信第一;从平稳有序的社会发展脉动中体味和谐至上的真谛。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鸣。从而积极、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迫切的社会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攻坚克难。通过深入学习和真切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使大学生看清自身与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联系,认清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大学生主人翁意识,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真正形成思想共鸣,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12-24.

    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2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