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三学循环”,点亮小学数学主体之光
范文 任向群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改之后,越来越注重挖掘学生潜力,借助学生主体参与来构建更加合理、良性的知识学习结构,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由此出发,探讨三学循环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自学抓住内心驱动,议学用好外部环境,悟学善用思维归纳”三条策略,并进行具体分析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学循环;自学;议学;悟学
三学循环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议学、悟学,为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探究提供方向、方法,逐步构建更具参与性、创造性的学习生态,为学生个体成长营造更好的知识学习环境。小学数学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从单纯教授学生数学方法的学科,转变为既注重高效教授学生数学方法,也注重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和数学思维培育的学科;学生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输出对象,他们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知识学习的主人翁。三学循环作为一种关注学生主体能力,注重激发学生个体潜力的学习生态,其在小学数学的应用,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得鱼”转变为“会渔”,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参与小学数学课堂,为日后更高层级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学循环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意义已无须质疑,但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一个有效的契合点却“行之不易”。基于此,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利用三学循环,助推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之光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结出如下三点经验,希望能够让我们的“三学循环”真正走进课堂,发挥实效。
一、自学:抓住内部驱动这一核心
自学是三学循环的起始阶段,是支撑整个学习生态良性循环的支点,所以引导学生做好自学至关重要。但对于心智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要让他们完全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并不容易,把握不当还可能导致教学的低效。因此,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小学数学自学活动,就必须牢牢抓住一个核心——学生的内部驱动力,也就是把学生内心的原始渴望调动起来,让他们从被动“划船”变成主动“扬帆”。那小学生的内部驱动力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三点: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对象。小学数学三学循环自学部分的构建,就要从这三点入手,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趣味相关的现实体验结合起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渴望破译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不禁赞叹的“神奇”现象结合起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行知识自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是这样调动学生的内部驱动力的: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跟学生说:“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一场比赛好不好?”学生喜欢比赛这类活动,都说好。“那我们今天比赛的内容就是算数能力,看谁能算得又快又好。”笔者边说边在黑板上写道:“4+4+4+4+4=?”然后问学生:“知道答案是多少吗?”学生正要开始算,笔者脱口而出:“答案是20。看来是老师的算数能力最厉害。”学生“炸开了锅”,纷纷表示老师自己出题自己答不公平,于是笔者笑着说:“即使是换你们出题,我也同样能马上说出答案。”学生真的就“杠”上了,连续出了三次题,笔者都第一时间给出了答案,这时候学生信服了,既惊叹又称赞,此时笔者便抓住时机告诉他们:“老师的本领看起来是不是很厉害?其实你们稍加练习也可以跟老师一样。怎么练习?首先自学一下我们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乘法口诀。”学生一听来了劲,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接下来再让他们进行自学,展开实践,便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的导学方式,充分挖掘了自学在推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为教师的“教”省下了不少工夫,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整合与联袂合作。
二、议学:善用外部环境这一抓手
议学,顾名思义就是讨论学习、商议学习,议论的对象自然是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理解。议学作为三学循环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学生通过沟通交流,对现有的学习认知去伪存真,形成更为简洁、准确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不过,开展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教师也清楚,要让学生围绕一个知识点“侃侃而谈”绝非易事,课堂交流师热生冷的现象广泛存在,学生或“羞涩”,或“畏惧”,并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这就需要教师用好外部环境这一抓手,改变数学课堂一贯严谨、朴实的风格,为学生营造一种更为平和、舒适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外部环境的有效营造,笔者认为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生动话题的创设、互动情境的铺排以及适当教学安排的“压力”,“软硬”兼施,让学生大胆议、积极说、有收获。
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这部分内容后,笔者组织了“游泳池要用多少瓷砖”的讨论。笔者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校园为背景设置题干:“同学们,学校要新建一个长25米,宽10米,深1米的游泳池,游泳池要铺设瓷砖,已知一块瓷砖是1平方米,要多少块瓷砖才够呢?”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有了兴趣,但要如何让学生开口呢?笔者给学生做了个选择题:“同学们,老师算了一下,提出要570块瓷砖,可是校工说只要320块,我们两个是谁也不让谁,你们能帮老师做个定夺吗?大家四人为一组提个建议,到时候我们综合考虑,少数服从多数。”笔者把学生容易犯的“泳池加盖”的错误具体化,而两个答案为学生的互动讨论提供了素材,小组讨论则为学生开口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之后小组之间又进行了一轮辩论,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经过这样的议学,学生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就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创设一些这样的议学平台,把知识的总结下放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开展有意义的讨论实践,在交流、讨论、分享、补充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悟学:画好思维归纳这张地图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悟学是三学循环的关键一环,如同秋收之后农民要对一年的收成做个盘点一样,学生也要为自己的自学、议学做一个总结。但知识总结是个系统工程,小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具象思维阶段,要做一番有效的概括总结,离不开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考虑到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笔者认为思维地图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的最佳方案之一,教师像立路标一般,将学生归纳总结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知识点标注出来,而将具体总结、体悟的过程留白给学生,让学生由点画出面,由枝干长出树叶,绘成自己知识学习的能力树、藏宝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内容需要教师多花心思:一要多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老方法中得出新经验;二要多引导学生多向串联,从新知识中引出知识共性;三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已有知识中创新方法。
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乘法》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总结:首先为学生绘制几个“小路标”,如分数乘法的定义是什么,分数乘整数如何运算,分数乘分数如何运算等,通过趣味路标,为学生们的理解与领悟指明方向,给出提示。在依据不同知识节点明确复习方向后,笔者又特别引导学生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进行类比,通过分组、分任务讨论的活动形式,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鲜明的对比活动,笔者相机诱导,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分数乘法能否向整数乘法借鉴什么”并给出提示,比如分配律和交换律等。通过这样既立路标又当向导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很快构建起所学内容的知识路线,再加上学生自学、议学阶段所积累的丰富学习体验,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很快就能举一反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体悟,对其个人学习产生积极效应。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导”上精心布局,还要通过思维地图的构建方式,在学生的“悟”上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在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中收获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养成“做中学、学中悟”的良好习惯。
总之,三学循环是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理念,对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受限于小学生还未成熟的认知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有限的教学空间、传统教学观念的思想掣肘,“三学”理念具体践行过程中仍有诸多“意外”,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应时而变,灵活应对,根据三学循环理念核心和数学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力促三学循环效用得以发挥的同时,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也得到相应提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