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条形统计图》教学的认识与尝试
范文 邵婧
摘 要: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分析、解释、表述等的活动。小学期间学习统计知识的目的在于感受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且能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统计对于以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是巨大的,数学课中的知识不只会应用在数学领域,物理、化学、社会学等都有可能依托数学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延伸。
关键词:统计;条形统计图;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小学教学中“统计”的内容与目的
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分析、解释、表述等的活动。苏教版的统计类知识起始于二年级下学期,在六年十二册教学中一共出现了六次有关统计方法的知识。小学期间学习统计知识的目的在于感受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且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由于各种科学的研究结果大多以数据的形式呈现,而直接获得的数据纷乱无章,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经过整理分析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才能为我们所用。所以,统计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我一直想设计一堂有关统计的课,迫切地想对统计这部分进行探索和尝试。当然,除了想攻克这部分知识外,还有一个原因促使我选择“统计”进行教学,那就是我觉得这一课中可以融入统计的目的和思想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找到一些可以解决统计事物的局限性或者缺陷的方式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目的与难点
小学数学的教学定位不应仅仅局限于“小学”的知识,笔者的目的是想让孩子能在本堂课中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并形成统计图来解决生活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难点是需要对知识体系有连贯性认识并对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进行应用,特别要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看待数学的应用,让孩子们学会理性处理生活中的小问题,这是一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承前启后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渗透,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感知却大多局限于教材的“就事论事”,这种片面的学习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感知非常局限,更不用提运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自觉性了。
三、设计与教学过程
1. 整体思路
我选择了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进行教学。本课设定如下目标:一是统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发现一些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实现统计价值;二是建立与二年级所学简单统计表的联系,使统计知识不产生断层;三是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在我的思路中,本课不会让“条形统计图”单独呈现,它是统计的一部分,应融合在统计的过程中。整体思路为:图1是统计的第一步,利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图2是第二步,把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并整理成简单的统计表;第三步,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图中的变化趋势或占比,绘制条形、折线或扇形统计图。
我没有直接呈现条形统计图,而是展现了条形统计图的生成过程。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构思往往有新意,但若真想落实在课堂中,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智慧。就像文中所说的,需要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看待数学教学,同时也需要其他教师在你的思路之外从另一个角度去点拨。
2. 局部构思
可能是自己对于数学教学的认知不够抑或太想把自己的思想方法全部融入本堂课的教学之中,在教学设计和试教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当然,这些问题在年级组老师的帮助下比较顺利地解决了,下面笔者就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突破的点进行一一阐述。
(1)真实场景的设置
体现收集数据的过程,形成基本的直条图。我设置了如何购买午餐的场景,提出疑问:该怎样准备午餐的数量呢?学生会利用之前的知识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喜好准备”“投票”等。而这一环节就是收集数据的过程。
教学片断一:
师:学校计划组织三年级的学生开展一日游活动,总务处的茅老师给大家设计了四款午餐,咱们来看一看。
出示:套餐A、B、C、D。
套餐A:鸡腿饭套餐;
套餐B:大排套餐;
套餐C:火腿套餐;
套餐D:鳗鱼饭套餐。
师:可是茅老师遇到一个难题。
(PPT出现茅老师的声音:“我该怎样准备这些午餐的数量呢?”)
师:谁来出出主意?
学生1:每种都准备些。
师:谁还有更好的建议?
学生2:根据大家的喜好准备。
师:好主意,怎样了解大家的喜好?
生:可以投票选一选……
师:大家接受他的建议吗?下面我们就用投票的方法来了解我们三(7)班同学的喜好情况。先来看看投票要求:①当音乐声起,从第一大排开始有序投票;②投完票后回到位置端正坐好,等待投票结束。
师:听明白的同学坐正,好,开始投票。
播放音乐,投票开始。
自然引出要用投票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收集数据”,也是积累原始数据的过程。
(2)图尺的生成:“横轴”
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长10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直条,背面附有吸铁石,学生在投票时可以吸在黑板上。为了让学生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完整过程,我做了这样的安排。
在投票过程中,学生所贴的小直条并不整齐,于是顺水推舟引入了“横轴”的概念。
教学片断二:
第一大排投票完成。
师:你们觉得黑板上这些直条的摆放需要调整吗?
生:要把票排直。
师:对,这样看起来比较美观,而且便于比较,谁来调整?(学生调整)可以了吗?接下来投票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继续投票,直至投票结束。
师:现在有需要调整的吗?除了要排直,还有其他需要调整的地方吗?
此时黑板上出现了如图3所示的情况:
师:那么,邵老师有一点建议,同学们的投票有多有少,为了正确清楚地比较,我们最好从同一起点开始贴。以这根横着的线为起点,我们通常叫它“横轴”。
通过投票,为方便比较长短出现了一根横着的箭头,自然引出了“横轴”的概念,这样不仅介绍了横轴,也体现出横轴在条形统计图中的作用。
(3)图尺的生成:“纵轴”
待学生投票完成,并且“横轴”生成结束后,就遇到了本堂课设计的难点——“纵轴”的生成。纵轴上有数据,我一直想不出该用何种方式引出“纵轴”。想直接出示,又和本堂课设计的出发点相违背,我实在不想放弃这次的探索机会,最终的设计不尽完美,稍有遗憾。
教学片断三:
师:现在你们知道选择套餐A、B、C、D的都有多少人吗?
此时有学生建议数一数黑板上的小直条,当然几十根小直条数起来必然麻烦,这时候教者就可从旁点播……
师:如果我们有一把这样的刻度尺,看看找起来会不会方便一点?这根刻度尺与横轴相接的地方代表起点,用刻度0来表示。这里的每一格代表两人,标注数字2,那2格代表几人呢?3格呢?(依次标)这根刻度尺,我们通常把它称为“纵轴”,这里的0、2、4、6、8表示的都是人数,所以要写上单位“人”。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选择套餐A、B、C、D的分别有多少人?(用长米尺比画标上数字)。
这里的纵轴上的刻度特地做成了每格2人,目的是当遇到如“13人”这种特殊数字时,米尺指向12和14之间,这个知识点在本课中也尤为重要。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纵轴在整个条形统计图的布局中起着“尺子”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时遇到单数可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进行知识进一步强化。
(4)其他要素的生成
统计图中还有一些其他要素,如绘图时间、图题等,都可以在讲解图尺时适时出现。
如:这根刻度尺,我们通常把它称为“纵轴”,这里的0、2、4、6、8都表示人数,所以要写上单位“人”。
又如: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投票结果形成了一张统计图。怎样让大家知道这张图反映的是什么情况?
生:加一个题目!
师:对!我们可以给它加一个标题。“某某班级午餐选择情况统计图”。
所有的统计要素是因为需要才出现,并不是直接机械化地呈现给学生,直接呈现的知识内容只会成为孩子知识体系中的结节,而我们的知识是一颗种子,会生根发芽,成为孩子之后创造的资源。
总之,各个行业的工作者在实验调查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绘制成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可以说统计对于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数学课中的知识不只会应用在数学领域,物理、化学、社会学等都有可能依托数学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延伸。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