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本心理需要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启示
范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从大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出发点,在价值引领中使大学生的获得感得以增强,从而让思政课充满活力。自我需要理论是基于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认为通过对能力、关系、自主三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以促进内外动机的形成,从而提高个体参与活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诉求不期而合。本文从基本心理需要视角出发,强调对大学生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的满足,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基本心理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效果

    基本心理需要来源于自我决定理论。是 Deci 和 Ryan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划分为三个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生理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个体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从而更健康的成长。相反,无法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就会对个体的幸福感、健康成长等产生消极作用。这三种需要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这三种需要不仅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并且同样重要的, 任何一种需要不被满足会对个体心理、生理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第二,这三种需要都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心理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近年来,虽然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使得思政课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有不足之处,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本文基于对基本心理需要观点的阐释,对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获得感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满足能力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

    能力需要,指个体感觉到的对于环境的掌控感,指个体在事务活动中能够体验到自己具有一定程度的胜任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技能,是个体先天所具有的一种对于环境的探索倾向。满足个体的胜任感可以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相反,破坏个体的能力感可以降低内在动机。能力需要的满足是大学生喜爱思政课堂的前提,也是他们对课堂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提高个体对参与活动的能力感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一方面,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融入大学生自身的想法,让他们的才能得以体现,让他们的胜任力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公正的评价体系能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和别人是在同一位置进行竞争的,从而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有效的激励措施则可以激发出大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胜任感。

    其次,要使大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将晦涩的理论知识用直白易懂的语言转化出来。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最热时代话题带入课堂,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对世界的贡献带入课堂。另一方面,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信息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应尽量有即时性、互动性、沟通性,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充分运用视频、实物场景、沙盘模型等手段和元素,通过课堂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纪录片相结合等,使思政课变得有趣。

    最后,教学内容能够解决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当前社会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思潮多样化,会冲击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困惑。如果这些问题和困惑不能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答案,他们就不会对思政课堂产生认同感。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清和把握当前社会环境,使其能更好地将社会要求与自身需求有机结合,并能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满足关系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举措

    关系需要,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的与他人良好的关系,以及来自他人的支持。当关系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安全的人际氛围,从而获得归属感。

    关系需要的满足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举措。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人在本性上,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凡隔离社会离群索居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此,人的社会关系会对自身的思想、行为以及发展产生强大作用。林崇德教授也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諧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个体对群体产生归属感,心理上产生安全感。”[3]当个体处于和谐安全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其对这个环境的喜爱

    首先,要重建师生沟通模式。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情境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教材的讲授者,而学生只是课堂的听讲者,是教材的接受者, 教与学之间存在单向灌输的特点。满足大学生关系需要,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沟通能力,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尊重学生想法;另一方面,要采取多样化的沟通。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载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当建立一种坦诚相处、相互沟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沟通模式。

    其次,要增加学生交流机会。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特别是在高校公共政治课上,容易出现课堂内同学之间相互不认识的现象,这使得大学生对课堂产生疏离感,不容易融入课堂氛围。因此,满足大学生关系需要,应当在高校思政课中设置时事热点讨论话题,引导大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形成共同商洽、共同遵守、互相促进的文化氛围,为思政课创设友好的教学环境。

    最后,要创新人际互动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思政课也要改变传统的互动方式,主动把握网络媒体教育的主动权,将网络教育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起来,开发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弥补传统交流方式的缺陷,还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课内部的人际互动。

    三、满足自主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自主需要,是指个体感觉到的在活动中对自己行为上的控制感和心理上的自由。值得注意的是,自主需要不一定是指独立于他人期望的行为, 而是指个体在行动中能感觉到选择感,哪怕这种行动是符合别人的期望的。

    满足自主需要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授课方式,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因此,大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性缺乏,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重视学生自主需要的满足是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4]。满足自主需要就是在思政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师生的平等积极互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传统课堂模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思想智慧,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引导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增强教学针对性,全面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产生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最后,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更新飞快,因此,要与时俱进,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研究,2007(1)

    [4] 廖阔.接受美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8).

    作者简介:

    袁艺菊(1996-),女,汉族,籍贯:四川泸州,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