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建国70年来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
范文 | 韩策 蒋春洋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自它产生之始就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根据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方向,大致可以把新中国建立70年来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依附”阶段、动荡发展时期的“剥离”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适应”阶段和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引领”阶段四个阶段。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需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三个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模式。 关键词:建国70年;职业教育;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1-0107-03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一种为社会培养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的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自它产生之始就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新中国成立70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66)职业教育“依附”经济发展 1949年-1966年是新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经过多年战乱后,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经济萧条、技术落后的局面,并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抵制。[1]42基于此,我国建国初期选择了“以俄为师”的建国策略,经济体制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所以此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紧紧依附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为经济发展服务。 (一)职业教育结构“依附”于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1953年确立了“一五”计划,主要任务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史称“156工程”)[2]172。该阶段的重点是优先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基本建设,重工业方面的投资占比高达85%。为支撑国家经济战略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开始了以院系调整为核心的高教变革,以改变大学教育游离于国家工业化之外的弊端。截止1957年,我国通过“院系调整”大幅度增加了工科院校的数量,工科院校发展到了44所,与此同时,工科专业的比重也急剧上升。 (二)职业教育规模“依附”于国家产业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国内又面临产业发展失衡、工业化水平低、物质生产难以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完成社会主义初级工业化建设。而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力量,为满足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先后颁布多项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今后若干年要着重向中等技术学校发展,1952年颁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提出将学校教育与各种训练班相结合,1953年建立了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和技工教育制度以适应新的产业结构调整。1958年,经济“大跃进”推动了“教育大革命”,中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大跃进”,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等技术学校的发展力度、速度和规模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截止1960年,中等专业学校数量4261所,在校生137.7万人;技工学校2179所,在校生51.6万人;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22597所,在校生230.2万人。[3]385 (三)职业教育模式依附于经济综合水平 建国初期,受制于国家经济综合水平和教育经费投入,我国广大青年求学的意愿受到限制。面对这一问题,刘少奇同志于1958年提出:“中国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即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和全日制的工厂,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这种半工(农)半读教育模式既保证了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速度,又满足了广大青年接受教育的意愿。截止1965年,全国半工(农)半读学校有61626所,在校生443.3万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的农业中学更是对中国城乡职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职业教育完全依附于经济发展,过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部门直接对接,实行对口式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忽视了教育规律,丧失了办学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 二、动荡发展时期(1966—1978)职业教育“剥离”经济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工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影响,产业结构畸形发展,劳动积极性削弱,生产率停滞,人力资本损失严重。教育领域作为“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的重灾区受到严重的破坏,其中职业教育遭受的破坏和摧残最为严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学校基本上完全撤销停办,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实际已不复存在;在校生、毕业生骤减,保守估计职业教育为国家提供的人才至少损失500万人;由于校舍被侵占、办学队伍散失,职业院校的恢复重建成为难题。动荡发展时期,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完全“剥离”,且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4)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 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入新征程,党和国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政府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推动下,职业教育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布局 首先是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适应经济建设布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需大量服务各行各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尚未发挥足够的作用。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國务院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使中等职业教育在速度、规模、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其次是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布局。改革开放后,我国必须尽快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为祖国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高等教育国民需求量的增加。1997年9月,国家教委颁布《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明确阐释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内容,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4),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培养了12500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共培养了4200万名毕业生,累计为国家输送了1.67亿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为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我国发展的核心任务转变为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产生了直接影响。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强调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职业教育最终完成了“以供应为目标”向“以需求为导向”转变的办学模式调整,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服务经济体制的新理念。 (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逐步开始调整。2005年以来,国务院围绕继续转型升级的产业定位,出台了以《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教育部于2004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通过提前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布局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2004版专业目录的及时出台,逐步形成了专业目录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具体要求进行了系统呼应和匹配。 四、经济新常态时期(2015年至今)职业教育“引领”经济发展 201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重大战略判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不仅需要匹配型人才,更需要引领型人才,不断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创造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进而满足和唤醒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4]基于此,职业教育事业要先于经济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先于经济发展人才需求。 (一)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需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首先,国家需要牵头成立产业需求人才监测机构,该机构应基于产业结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各省市数据的收集,判断今后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变革以及人才需求趋势,对未来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进行预测,推动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逐步实现由“适应”到“引领”产业转型的角色转化。其次,国家加强顶层设计,需要以国家战略定位、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变革以及人才需求趋势为基础,对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规模和结构进行顶层设计,确定总体专业布局战略。地方政府需要遵循国家战略方针、区域经济和产业优势,建设地区特色专业,形成专业优势、反哺产业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需建立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职业教育贯通体系。职业教育应该打破职业“断头教育”,逐级打通职业教育各层次间的壁垒,构建起“中职—高职—技术本科—专业硕士”渐进式的衔接培养模式。根据产业技术结构、人才结构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科学确定“中高本硕”的学制,设定连贯的“中高本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中高本硕”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贯通培养的评价机制,[5]进而形成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 二是建立普职教育融通体系。首先,普职融通应要实现教学内容上的互补融通。职业教育要增加文化课程的学习,根据学生意愿划分升学和就业两个方向,根据学生意愿设置课程偏重。普通教育要开设职业技能选修课,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设,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潜质。其次,要实现学生流通上的互补融通,相关部门应在制度和实施层面建立健全各种贯通的转学、融通招考机制,让普职融通衔接顺畅,让每个学子在多元通道与个性发展路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6]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意愿,转到相同级别或考入更高级别的普通教育类学校就读,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三是建立职业教育开放体系。面对资源全面开放和教育终身化的大背景,职业教育要利用AI、VR等先进技术打造一种以网络资源为主体的,覆盖面广、时效性长、免费开放的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拟通过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先进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使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成为可能。 (三)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需建设中国特色模式 现阶段,我国应该把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制度和方式创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向世界提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7]一是继续强化党的领导地位,实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自主管理、社會多方参与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二是树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育人机制;三是重视市场参与职业教育的正向作用,积极引导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参考文献: [1]韩和元.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2]王正民.毛泽东在新中国之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3]杨建才.中国职业教育历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 [4]刘云生.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8(11). [5]周文清.现代职业教育“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与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8(16). [6]王乃国,杨海华.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划[J].职业技术教育,2016(24). [7]本刊编辑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向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中国方案”[J].职业技术教育,2018(6). 作者简介:韩策(1992—),男,辽宁沈阳人,硕士,单位为沈阳师范大学,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蒋春洋(197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