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华盛顿体系 |
范文 | 摘要:1921年8月21日,美国总统华伦·哈定邀请英、法、美、日、意、中等九国赴华盛顿参加会议,会议中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与协定,构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即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产生的背景是《凡尔赛条约》未能体现美国的利益,美国28任总统威尔逊主张的理想主义的“十四点计划”与主导国际联盟领导权计划破产。华盛顿体系从内容上继承了威尔逊所确立的美国领导世界的目标,从手段上延续了“理想主义”的通过列强合作来建立国际联盟和维护国际新秩序的设想。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得美国得以排挤英、日在华势力,这无疑是当时美国外交一个巨大收获。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虽然暂时地遏制了日本对远东地区及太平洋海域侵略扩张的步伐,但未能给远东地区及太平洋海域带来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词:华盛顿体系;美国;理想主义;国际联盟 中图分类号:K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0-0143-04 引言 脆弱的凡尔赛体系给欧洲带来了暂时的稳定。除了法国因为英美安全保证的流产而对德国更具戒心外,列强各国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协调。但是中国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面签字,致使这一条约在中国发挥的作用不太显著,而且美国国会并未批准这一条约,这样就使得美国也置身在该体系之外,局限于欧洲大陆的凡尔赛体系也不能够阻止列强,特别是英、美、日三国在远东地区以及太平洋海域的争夺。因此,由于在远东地区及太平洋海域并没有建立起如凡尔赛体系一般的新秩序,帝国主义列强在该地区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变得更加尖锐了。为了缓和列强在远东及太平洋的矛盾,华盛顿体系应运而生。 一、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与国际联盟的破产 (一)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与“十四点计划” 苏俄的建立以及歐洲两大军事集团的两败俱伤,使美国觉得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来贯彻美国式的理想,而俄国十月革命后一系列和平外交政策所引来的欢呼也使美国觉得应该单独发表声明,以抵消苏俄和平法令的影响。在威尔逊领导下已经参战的美国,又提出了一系列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 作为美国第28任总统的威尔逊,被认为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1913年3月威尔逊入主白宫时,欧洲局势已经日趋紧张。一战爆发后,威尔逊为了迎合当时美国的反战心理,于1914年8月4日正式提出中立宣言。1916年,威尔逊为争取竞选连任,提出“他使我们免于战争”的口号。凭借这一口号和威尔逊上任后实行改革措施的成果,威尔逊再次当选总统。连任后的威尔逊主张调节欧战,提出“没有胜利的和平”,呼吁交战双方停战,进行谈判。但随着俄国爆发革命和德国宣布无限制潜水艇战,美国的利益日益受到威胁。威尔逊终于承认和平努力失败,美国参战已不可避免。通过这样的方式,威尔逊带领美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参战后,俄国很快就爆发了举世瞩目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列宁为核心的红色苏维埃政权向全世界宣布了《和平法令》,它希望各交战国能够和平结束一战。俄国苏维埃政权的举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对一战的性质与目的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于是,美国为了抵消《和平法令》的影响以及迅速扼杀掉还在摇篮中的苏维埃政权,并趁此能够排挤英国、法国、日本和其他的竞争者,从而夺取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因此在1918年1月,即一战接近尾声之时,威尔逊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计划。该计划主张在民族自决、公开外交等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一个普遍的国家间的联盟,以此来维持世界和平。十四点纲领代表了新兴的美国对世界秩序的基本构想,同时它所提出的“民族自决”“裁减军备”和“杜绝秘密外交”等也反映了时代要求,同世界人民的正义呼声有某种一致性。威尔逊来到欧洲时,被当作新大陆的新型政治家而受到民众欢迎。 但是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纲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来自它欧洲盟友的赞同与认可。因为英法等国在战争中付出了特别惨痛的代价,这些国家绝对不会甘心由美国来对他们指手画脚。但毕竟实力不如美国,加之结束战争及战后欧洲的重建均须仰仗美国,协约国最终还是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谈的基础。 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竭力宣扬自己的主张,最终实现了把国际联盟盟约写进了凡尔赛条约的目的。但是,美国国内却拒绝了威尔逊费尽心思换来的“国际联盟盟约”。因为没有人愿意在没有得到好处的情况下承担许多不必要的义务。于是,国内对盟约的嘲讽和反对之声,淹没了威尔逊以及他的国际联盟理想。 威尔逊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从1919年9月3日起,他开始到处演讲,宣传自己的国际联盟理想,9月26日他终于因体力透支而病倒,在23天的时间里,威尔逊总共走了8000英里,演讲了40次。尽管如此,在劝说协约各国政府接受他提出的“十四点计划”方面,威尔逊还是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因为战胜国考虑到的只是自身的痛苦与损失,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战败国也付出了同样代价的事实。在经历了四年的消耗战之后,英法等国已经不甘心仅仅接受这样一个没有结果的和平,因为这样他们就不能尽情地去瓜分战败国了。此外,威尔逊的公开外交和民族自决原则与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大相径庭,而且,欧洲没有任何一位政治家愿意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这个组织之上,这就更加加大了安排新的世界秩序的难度。面对重重障碍,威尔逊只能不断地对“十四点计划”中的理想主义理念加以修正。然而,威尔逊发现,他自己已经陷入为过去从不关心的细节讨价还价而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这样持续的时间越长,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安排拖延的时间就越久。 因此到巴黎和会结束时,包括凡尔赛合约在内的一系列合约,都与威尔逊所设想的“公平、持久、公开的合约”相去甚远。尽管这样,尽管战胜国各国对合约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讨价还价与幕后交易,可是在欧洲国家中,除了英国以外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对签订的和约表示满意。战胜国都是这样,更不用说战败国的不满程度了。那时的政治家们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结束战争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黎和会结束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体系仅仅是孕育帝国主义之间新的冲突的起点而已。 (二)国际联盟的破产 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竭力贯彻自己的主张,终于实现了把国际联盟盟约写进了凡尔赛条约的目的。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条约随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生效,国联遵循民族自决原则,以帮助欧洲国家建立相对合理的国际边界为目标,并且还在盟约中列入了许多诸如社会保障和人道主义的条款。但是,国联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维护世界和平,从而保证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常运转。当国联的这一功用无效时,它也就相应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后来的历史表明,国联既无力维持公正的秩序,又无法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相反却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绥靖主义的帮凶。 此外,因为国际联盟是建立在帝国主义列强对立与冲突的基础上的,美国本来就是建立国际联盟的倡导者,但是国际联盟成立之后,美国因为没有达到控制国联的目的而拒绝参加。因此国际联盟从它成立开始就成为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工具。国际联盟既不能制止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又不能制裁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这无疑又是凡尔赛体系的一大致命弱点。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华盛顿体系应运而生。 二、美国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的争夺 脆弱不堪的凡尔赛体系给欧洲带来了短暂的稳定。除去法国因为英国和美国安全保证的流产而对德国更具戒心之外,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冲突基本上得到了协调。但是,因为在远东地区及太平洋海域没有建立起和凡尔赛体系一般的新秩序,所以这些国家在该地区的矛盾愈发尖锐起来。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美国,英国、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以及三国争夺远东霸权等方面。 1.英、美、日争夺远东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德实力在远东退却,英、美、日三国,特别是美日的竞争日益激烈。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又进入了新一轮回合,“中国问题”实质上已经成为远东及太平洋问题的核心。谁能夺取中国,谁就能拥有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利用一战及战后列强暂时无暇东顾的时机,在中国加快了扩张的步伐。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活动,引发了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恐慌。1921年英日同盟期满,英日两国都有续约的意向,日本尤甚。按照美国海军的作战计划,英日同盟存在与否,关系到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对比,更关系到美国的全球战略地位。按照美国海军的估计,美日发生冲突,英国有参战的可能,而美英发生冲突日本则将毫不犹豫地站在英国一方,美国将面临两洋作战的被动局面。为此拆散英日同盟已成为当务之急。华盛顿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一战后,英、日、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某些重要变化。英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逐渐从盟友走向了对抗。当英国在欧洲的竞争者一败涂地时,它的盟友日本却准备把它赶出远东,英国面临着怎样才能保住远东帝国和在华权益的问题。对日本来说,即将到期的英日同盟是否续订,不仅取决于英國,更要看美国的态度如何,而美日关系的恶化最终将使日本的打算落空。美国和日本两国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尖锐对立,战后矛盾十分突出。战争结束后,在对华政策的问题上,美国拟定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日本拟定的侵略中国的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美国和日本都把彼此看作自己争夺远东地区和太平洋海域霸权的最大阻碍。在未来的对日战争中,为了彻底消除英、日联合对抗美国的潜在危险因素,美国竭力离间英日两国,并企图拆散英日同盟,而美英两国在遏制日本方面的日趋一致使美国达到了目的。 2.大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 一战结束后,随着德国的败北和沙俄的消亡,以及美、日两国的崛起,围绕争夺亚太及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的阴云又笼罩在美、日、英三国之间。 随着巴黎和会的闭幕,新一轮的海军竞赛重新上演。1920年3月,由于战后财政濒临困境,英国不得不宣布放弃海军“两强标准”战略,采取“一强标准”的战略,即英国的海军综合实力从要超过其他两个海军强国的总和,降到了至少不能低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海军强国。但英国仍然需要调整与美国的关系,以结束它难以承受的海军军备竞赛。相比之下,日本则把全国的财力和物力都放在了海军建设上。日本海军建设支出的增长十分惊人,海军经费从1917年的5500万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45亿美元,占日本整个国家财政支出预算的1/3。这样持续下去势必会将日本经济拖垮掉。而1921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则使日本面临更为严重的困难。因此,日本也迫切需要重新调整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在保存自己海军实力的情况下,解决海军军备竞赛对自身造成的压力。 (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921年11月12日,美、英、法、中、比、日、意、荷、葡九国出席的华盛顿会议开幕,美国国务卿休斯被选为大会主席。操纵会议的是美国国务卿休斯、英国枢密院大臣贝尔福和日本海相加藤友三郎。华盛顿会议共批准并通过了7项条约和12项决议案。其中主要有《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和《九国公约》等。 1.《四国条约》 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的首要任务是废除英日同盟。在会议开始后,美国又与英日两国多次进行秘密谈判。以贝尔福为首的英国代表团提出以英美日三国之间的协定来取代英日同盟,打算在保留英日同盟的同时,防止与美国关系的恶化。这实质上是英日同盟的扩大化。美国考虑到英日两国因为原有的同盟关系而易于接近,这将使自己陷于孤立。所以美国坚持把与英国在中东及欧洲大陆存在矛盾的法国拉进来,认为这样可以增强抗衡英国的力量。在经过英美日三国谈判并征得法国同意后,1921年12月13日,英、法、美、日四国签订了《美法英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美国成功地达到了拆散英日同盟的目的。《四国条约》的签订,虽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却使英美日之间的冲突得到了暂时的缓和,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上的战略关系。 2.《五国海军条约》 在成功拆散英日同盟后,美国便把大会的另一个主要问题——限制海军军备提上日程。1922年2月6日,五国签订了《美、英、法、日、意五国关于海军军备条约》,又称《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是:英美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5:5:3:1.75:1.75的比例。 《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地位,也遏制了日本的海上扩张势头,并且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而迫使日本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海军比例,实现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战略目标。从该意义上来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3.《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便是远东及太平洋问题,中心问题便是宰割衰弱的中国。1922年2月6日,当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通过,“山东问题”也在会外解决后,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试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又称《九国公约》。《九国公约》的内容实质上是鲁特的“四点原则”加上休斯为强调“门户开放”而提出的《在华门户开放案》。 《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美国自19世纪末开始向远东扩张的重要政策——门户开放在《九国公约》中得到具体的强化。美国借此排挤英、日的在华势力,为加紧扩张、夺取中国创造了条件。这无疑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又一个巨大收获。 关于华盛顿体系的影响,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虽然它暂时地遏制了日本对远东地区及太平洋海域的侵略扩张的步伐,迫使日本不得不收敛一下自己太过明显的野心;但是,从消极意义上来说,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并不能夠给远东地区及太平洋海域带来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华盛顿体系形成之后,日本在短时间内不得不在外交上和列强妥协退让,借此达到欧洲列强默认它侵略扩张的目的和意图。归根结底,因为它的国力还远不足以与欧美等强国相对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心甘情愿放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取的“特殊权益与好处”。所以,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军部,它们都在寻找合适的机会,随时准备冲破华盛顿体系对它的限制,从而建立起由日本领导的远东地区及太平洋海域的新秩序。 参考文献: [1]王立新.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Ⅱ)[J].东南亚研究,2003(5). [2]祁怀高,梅毅.华盛顿体系与大东亚新秩序比较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8(1). [3]张愿.美国远东外交与华盛顿体系下的海军军备限制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4). [4]马龙.论华盛顿体系下的美日和平与冲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王榜,申宪法,王宗涛.浅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J].历史教学,1999(1). [6]万楚蛟,高英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4). [7]赖凡.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看二战起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8]任甜甜.浅评威尔逊的理想主义[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1). 作者简介:贾芸(1996—),女,汉族,四川广元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俄国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