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
范文

    赵梓杉

    摘要:“幸福的家庭都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古今中外的很多学者都对“幸福”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通过描写三个不同的家庭以及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与命运,将自己对幸福的深思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首先对作品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展开论述。

    关键词:爱情;浪漫;现实

    俄罗斯历史文化悠久芬芳,底蕴醇厚,渊源流长。其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享誉国内外,很多描写爱情的作品备受青年读者的喜爱。但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往往以悲剧结尾,总是让人充满了无奈,却也真实的反映俄罗斯的社会现实。许多人在欣赏了俄罗斯文学作品后,往往会感叹,而在其作品中前期把爱情和婚姻烘托的无比美妙和浪漫,却在结尾时毁掉浪漫,面对现实,尽管经过苦难却最终难修成正果。这种写法也深深的影响了俄罗斯整个文坛,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小说里,主人公在家庭和爱情之间抉择,当选择了爱情后,爱情并没有带来多么美好的结果,而相反,赞成爱情却让故事以悲剧收尾。在小说里,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被描写成非常丰满,让无数男人为之倾倒的女性。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个思想深刻,内心体验丰富,具有强烈真挚情感的人,然而这个美丽的女人,却恰恰因为其独有的个性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一、《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4年-1877年间创作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有人评论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每个篇章都轰动了整个社会,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似乎议论的是他们的切身问题一样。”由此说明这部小说反应的是当时俄国社会各种现实的真是写照,这也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

    故事以安娜和列文为出发点,从两个角度写出了不同的家庭和婚姻,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状态。

    文中,每一个人都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是社会造就了人的性格,列文是社会转型期的代表人物,他重视农事,甚至住在了农村知道农民劳作,他很喜欢吉蒂,虽然在求婚的时候被拒绝了,但是经过了种种磨难,吉蒂同意了他的请求,跟他结了婚,而且还一起住在乡下。列文这条主线就是这样,接下来介绍下安娜的发展命运。

    安娜在年轻时已经结了婚,并且有了一个儿子,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对安娜很关心,这段婚姻看似很美满。丈夫在仕途上得意,而安娜也很善于交际,由于其出众的外表,使得她在交际场所中备受关注,然而一场偶遇打破了这看似平静幸福的生活。

    安娜的姐姐道丽和丈夫奥布朗斯基公爵因为第三者而吵架,二人关系破裂,安娜从中调解,没有想到经过车站时认识了年轻军官佛伦斯基。这次偶遇使两人坠入爱河,佛伦斯基迷恋着安娜,不惜追到圣彼得堡,然而频频的幽会后,安娜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不得不向丈夫坦白。卡列宁当然很生气,他想要分居,并要求她终止婚外恋,由于在仕途上风生水起,他不能离婚,不能不顾及面子,但始终不肯原谅安娜。安娜在分娩的时候很困难,到了死亡的边缘。卡列宁这时原谅了安娜,但是安娜仍然放弃不了佛伦斯基,最终选择了出走,抛下一切去找佛伦斯基。

    当然久别后的恋人一定会迎来短暂的幸福,安娜和佛伦斯基一起去了意大利,这时的安娜很幸福,但是俄国社会是不会容忍这样的女人的,上流社会认为安娜风尘堕落,没有人愿意和她来往,这样她生活不下去了。于是她无奈的来到了乡下,每天写作。这时的佛伦斯基和安娜的感情很脆弱,他们互相猜忌,没有勇气面对世俗的眼光,佛伦斯基离开了安娜,他还是不能不要仕途。安娜对他彻底的失望了,她选择了自杀,卡列宁带走了安娜的女儿,佛伦斯基得知后,得了一场大病,为了赎罪,佛伦斯基参军了,去了巴尔干参战,并希望战死沙场,一次来求得良心上的宽慰。

    二、安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的形象在小说里有很大的变化,起初她被描写成了风尘不检点的女人,而到后来发展过程中渐渐反映出了她的勇敢,真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一面,安娜最终选择了爱情而放弃了家庭。这样的选择也奠定了后来悲惨的结局,安娜的性格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当时俄国社会,这种性格是和社会相矛盾的,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这种结局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作品问世后,先后有很多人把安娜的故事改编创作,让大家通过电影等等媒体途径了解这部经典作品。

    安娜是一个性格很复杂的人物,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人物刻画的前后差距很大,起初只是突显了安娜堕落失足的一面,而后期却表现出她真诚,勇敢的一面,最终造就了她悲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冥冥之中结局似乎已经是注定的,性格决定人生,安娜这样复杂的性格,必然会造成这样的结局。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安娜的作法是赞成的,甚至还从侧面歌颂了安娜的生命力,对于她出轨的作法也不是强烈反对的,这只是人的合理需求。但是作者却反对妇女解放运动这样的政治活动,认为这样的活动毫无意义。安娜的复杂性格表现,是由于作者本身世界观的混乱矛盾构成的。

    安娜·卡列尼娜是最有生命力和女性魅力的形象,她的外貌和性格都深深赢得读者的喜爱。她就是善与美的化身,她勇敢,坚强,热情的性格至今耐人寻味。作者对于安娜的外貌着重描写,似乎只有这样无瑕的外貌才配有美丽的情感,在描写她外貌中写道“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这一连六个“迷人”,她所有的姿态都是迷人的,展现出了她脱俗不凡的美。

    在描写了安娜脱俗的外貌后,开始描写她的性格状态,她是以感情为生命的人,她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她本身充满了青春和活力,她看待爱情犹如生命,她并不是只是一时贪欲,而是真正付出了感情,这也是她不愿意当情妇,而勇于抛下一切,去追寻爱人。

    在社会中,安娜涉及到的社会层面有三种,一种是官僚集团,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卡列宁,他是为政坛说话的人物,他们用专治和独裁来压制和破坏一切进步活动,这显然不是安娜想要的。第二种是贵妇人集团,这其中、代表人物是老太婆莉济娅,她代表宗教界,她和教会和教派有着权威和密切的关系,她也利用教会教派的力量来压抑安娜。第三种是社交集团,代表人物是特培茜,她组成了年轻贵族妇女集团,在这混乱的社交界中,他们荒淫无度,但他们因为有宫廷势力的保护,没有被社会欺压,没有被人当成娼妓。这三种社会层面都不是安娜的性格所符合的,她自然会跟他们格格不入,安娜没有人理解,陷入了孤立的状态。其实最终安娜的结局也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安娜的生活没有希望,没有动力,更没有理解和包容,安娜没有了生活出路,在绝境上只能选择自杀,一个十六岁的、正值妙龄的少女,心中虽然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与奇异的幻想,但在那个年龄,她还没有来得及弄懂爱情,对爱情还没有什么了解,就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这场按照封建包办的方式进行,以某种道义的方式结合的婚姻,决定了这场婚姻的极不稳定性与不牢靠性。故婚后成立的这个家,也不是以爱情为基础而组合起来的,即使他们有了孩子,夫妻之间也没有培养出什么感情。可以说安娜从少女到结婚后,她对爱情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少女式的幻想阶段,也始终没有拥有真正的爱情。同时狭小的家庭生活范围和枯燥的夫妻情感使她对自己的爱情没有更多的顾及,也把爱情一直封存在她的内心,不自觉与自觉地的压抑着。安娜的形象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她的不屈不挠精神,不向社会屈服的勇气,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存活,悲惨的结局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憎恨,引起了现实社会人们的共鸣。

    通过对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论述和剖析,相信大家对于这部小说有了新的理解,这部文学名著,受到了许多国家人们的喜爱,许多艺术家经过再创作把这部小说展现在了舞台上,银幕上,说明了安娜这个人物形象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她的艺术生命是不腐朽的。

    参考文献:

    [1]杨江平.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基督式人物的成因 [J].山东社会科学,2002,(4).

    [2]张理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叙述人问题[J].绍兴 文理学院学报,2001,(5).

    [3]祖淑珍.普拉东诺夫《地槽》中的俄罗斯灵魂解读[J]. 外语教学,2003,(5).

    [4]曾思艺.试论丘特切夫的悲剧意识[J].国外文学, 2003,(4).

    [责任编辑:褚永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