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创新
范文

    胡忠浩+李欣桐

    摘 要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成才培养意义重大。而艺术类大学生过早接触社会及其专业特点决定其对于养成教育有着迫切的需求,本文就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创新进行分析,试图为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艺术类 大学生 养成教育

    作者简介:胡忠浩、李欣桐,成都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17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控制而形成的不需要外部监督就能表现出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 养成教育始终属于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强调要重视养成教育,但养成教育的成效仍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缺乏针对性。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分子,除了具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特点以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行为规律,结合当今社会的形式,有效开展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1. 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素质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伴随经济合作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间的思想文化也在不断交流着,随着而来的是队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显现出来。艺术类大学生从高中艺考培训开始便逐步开始与社会接轨,在这个过程中其专业特色决定了其对新事物和新变化的接受能力较强,而且非常敏感。对于一些腐朽的社会现象(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贪污腐败等),因为其三观尚在行成过程中,难免会被侵蚀喝影响。西方艺术是艺术类大学生不得不接触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较多的西方文化和思潮,因而在思想行为和行为习惯方面容易受到这些艺术流派和文化思潮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类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和渠道也越来越多,商业演出和比赛带来的高额经济回报使得艺术生们过分的开始追求经济效益,变的越来越“现实”。他们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个人专业技能(这样可以更好的“赚钱”),而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学习没有用处”),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低。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较大。

    2. 网络的发展对艺术类大学生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技术特性加深了人的异化,人类理性在虚拟状态下变得若有若无,现实世界中的各项问题在网络中延伸,而且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向,当今人类面临网络生存的道德困境。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过分的渗入专业学习,对于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的培养了解甚少。

    在网络道德的认知方面,许多艺术类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对于不道德网络行为,大学生还未能全面正确地辨析;在网络上道德教育实效性方面,主要表现为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不强,网络情感淡漠,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网络行为自我约束不足;在网络道德教育环境方面,则是大学生网络教育面临的通病——家庭社会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只重视成绩,社会上还未行成一股明确的社会风气来制约网络道德问题。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深入社会的艺术类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方面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随着艺术类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为了上大学而选择艺术的学生,有点学生和家长把艺考当成了上大学的捷径,出现了一大批只有3个月(甚至更短)基础的艺术生,导致艺术生的质量出现大幅度滑坡。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艺术人才,国家和社会对于其本身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国艺术文化的重任,显然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个人修为不足以担此重任。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创作水平,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丰富良好的修养,注重观察和思考,勤于实践,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立足于社会生活,服务于人民大众,使创作的艺术作品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艺术是时代的直接反映。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意义,具有全局性的高度。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更是应该充分把握这一主旋律。

    二、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创新

    (一)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困境

    1.传统灌输效果较差,教师个人魅力胜于传输内容:

    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使其对于传统的德育课程(甚至是文化课程)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有的艺术类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休息课”,心情好或者老师点名的时候才来,时常出现旷课现象。再加上课上内容会出现与社会情况不同步的现象,更加深了艺术类大学生对于传统理论灌输的误解,使得灌输教育渐渐丧失其主要转播途径的地位,要求艺术类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者要选择更贴近艺术类大学生的方式。

    艺术类大学生大都比较感性,他们更多佩服或者尊敬他们认可的老师。对于他们不认可的老师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那么艺术类大学生就会出现“言听计从”的状态。相反,如果任课老师不能得到学生认可,那么他讲述的知识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

    2. 细节提升尚有较大空间:

    艺术类大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各个细节方面:首选在生活方面,大学以前的教育大部分侧重于智育的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忙于专业和文化知识两方面的学习,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方面就更加难以行成。学业的压力使得他们将熬夜变得习以为常。大学培养过程中,不会用强制性要求学生怎么做,就需要养成教育用引导的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方面,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其专业有着非常大的兴趣和热爱,但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深入,许多艺术类大学生渐渐丢掉了以前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再加上奋斗目标的模糊,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出现“三分钟热度”的状况,不能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在为人处事方面,由于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对于交际文化的学习,团队意识单薄,与家人沟通少,责任意识也逐步淡化。

    (二)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创新

    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不是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建设,“养” 的含义既包括客观上的教育、培养和训练,也包括主观上的学习修养和自觉行为。在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过程中,要紧密集合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途径,争取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1.强化教育内容,使艺术类大学生名事理:

    艺术类大学生同样是大学生群体的一员,大学阶段是他们构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一定要强化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占领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主阵地。鉴于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消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内容方面,建议将知识点要与社会热点和艺术类专业特点紧密结合,改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认识,使同学们认识的理论是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对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不避讳,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去引导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言语去鼓励学生;其次,在授课教师方面,老师一定要知行统一,做好同学们的表率,在理论育人的同时做好榜样育人;最后,要重视效果反馈,要督促和鼓励同学们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在思想上分清对错,为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创新教育载体,使艺术类大学生知差距:

    养成教育除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教育之外,还需要积极寻找教育载体,使教育方式多样化,使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第一,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能量,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对于习惯养成和德育培养都有很深的祭奠。《弟子规》总序提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里面包含着“孝顺”、“诚信”、“博爱”、“仁德”等思想,把学习学问放在了能够做好这些事情之后;三国刘备亦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家训;《大学》更是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一定要紧密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过程必须坚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紧密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用传统文化来指导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使同学们找到其中的“有用性”。

    第二,组织讨论分享会。榜样的示范作用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效果比较显著,特别是与其相关的专业人士或者朋辈榜样分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可以组织一批在艺术类领域比较有成就的专业人士分享其学习、创业或者生活,在此过程中有目标的灌输养成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在组织分享的过程中,务必注重探索同学们的兴趣所在,所请分享人士一定要有代表性:或者年龄相仿在专业上有所突破;或者专业领域是名家能被同学们所认可。分享会一定不能用强制性手段要求同学们参加。

    3. 整合教育力量,使艺术类大学生勤践行

    养成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也不是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要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共同努力。

    社会方面,继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人们逐步树立文明、生态的生活方式,使整个社会更加平等、互助。要努力构建一种全新的道德评价体系,要重视道德评价的力量,在社会上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认同,对于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能够形成肯定的赞扬舆论;对于那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不道德的行为,要形成处处排斥的否定舆论。在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引领下,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学校方面,要在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优秀的榜样事例要加以表扬,对于落后的负能量要坚决抵制。重视学校宣传栏的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弘扬正能量。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微信微博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所学知识真正用于到生活当中去。大学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理论和行为两个方面去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素质。

    家庭方面,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及时关心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活,不断看到艺术类大学生的进步,关心他们专业成长的同时一定关心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发挥好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偏激思想一定坚决抵制,为艺术类大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注释:

    郭航鸣.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特殊性及策略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4(7).96.

    参考文献:

    [1]尹振永.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南大学.2013.

    [2]黄敬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山西师范大学.2013.

    [3]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