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接受校园贷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范文

    冯明光 高瑜

    摘 要 校园贷在校园内大肆蔓延有著深刻的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潜能不断被激发。在大学生支出水平和收入来源之间的矛盾作用下,校园贷凭借其业务“方便快捷”的放款程序和接近大学生实际需求等优势,迅速成为了大学生融资的新渠道。但由于大学生不理性的消费倾向、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薄弱,诚信意识的缺乏而陷入到了校园贷的陷阱当中。因而,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诚信教育和强化对校园贷行业的整顿力度。

    关键词 校园贷 风险识别 防范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广西高职院校学生校园信贷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1B024)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冯明光,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处长,研究方向:大学校园维稳;高瑜,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186

    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包括校园贷在内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了大学生消费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校园贷产品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在行业准入、从业资格、放贷程序、催收程序等行业标准不完善的情况下,野蛮生长,成为了影响大学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校园贷产品虽然存在着重大的陷阱,却能够为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这需要我们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接受校园贷的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意识被激发,不断扩大的消费规模与收入来源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生需要新的融资渠道。在传统信用卡业务无法进入大学校园的情况下,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校园贷产品成为了大学生重要的融资渠道。

    (一)大学生支出规模的扩大和收入来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的重要群体,我国在校在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商刺激以及我国家庭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潜能不断展现,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17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消费金额从2010年3274.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743.9亿元,增长了44.87%;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有2013年的11.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412.2亿元,增长了122.8倍。但支出规模扩大相对应的是大学生收入来源的有限性。大学生收入主要依靠父母的生活费、勤工俭学收入、兼职收入、奖助学金等,每月生活费数额不高②,52%的大学生生活费为800元—1200元/月,1500元/月的大学生仅占8%,难以满足资金的日常消费需求③,并且,大学生消费意愿与大学生可支配收入较低之间的矛盾随着消费水平提升而日益加剧④。2009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后,信用卡退出了校园市场,大学生急需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这给新兴的校园贷业务留下了野蛮生长的空间。

    (二)校园贷产品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校园贷校园贷等新兴的借贷产品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贷产品自进入大学校园,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大学生选择的重要原因。一是校园贷产品接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校园贷产品涉及的业务如手机、电脑等分期以及教育分期等,均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二是校园贷产品在申请、审核、放款和还款等方面手续极为简捷。在申请时只需要手机下载APP等方式注册账户和完善信息,仅需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等资料即可;借贷门槛低,无需抵押即可获得授信;审核周期短办理速度快,多则2-3天,少则1-2小时即可发放贷款,等等。这对于传统的信贷业务繁琐的程序而言,校园贷产品贷款便捷和还款灵活,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但是,校园贷产品在向大学生发放贷款时,为了追求业务的高速增长,简化手续、虚假广告、隐瞒不平等条款,甚至是诱导大学生进行超前消费而陷入债务陷阱当中。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旺盛的购买力”和“有限资金”的矛盾阶段,再加上存在不理性的消费倾向、缺乏足够的风险预判能力、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的薄弱等原因,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很容易陷入到校园贷的陷阱当中。

    一是不理性的消费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生活品质的提高,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盲目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享乐消费、人际消费、跟风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观念开始蔓延,这反应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成才焦虑、消费焦虑、创富焦虑、创业焦虑、形象焦虑和婚恋焦虑⑤。二是大学生强烈的消费欲望在校园贷平台的“便捷”、虚假宣传甚至是诱导消费下不断扩张,“分期付款和网贷平台的便捷性和新颖性,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性,拉动了学生对非必需品的消费需求”⑥,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顾自身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而选择校园贷产品以满足消费需求。

    二是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薄弱。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心智还在成长过程中,社会阅历较少,对校园贷产品各类风险缺乏系统认识而身陷“校园贷”的泥潭中。校园贷产品首先存在着高利率的风险,综合利率高达30%以上;其次是由于大学生还款能力不足而存在高违约的风险,高额违约金是校园贷产品的重大陷阱;再次是在无法按时还款情况下存在征信记录的风险,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最后是因不理性消费和暴力催收后产生的焦虑、抑郁心理甚至是自杀等行为而对自身健康成长。⑦这些风险成为了校园贷的重大陷阱。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预判能力,对校园贷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再加上多数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对金融领域法律规定认识不够专业,对借款合同法律责任不能很好地理解,类似“数百名大学生网络贷款买手机不还,被告了还理直气壮地认为是非法”的新闻不时出现在公众面前。

    三是诚信意识的缺乏。大学生是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根据《2017中国大学生信用现状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的认知度在2015年仅为12%,2017年虽提高到了35%,但有65%仍然不了解信用报告的重要地位,超过70%的大学生不了解不按时偿还助学贷款而在征信记录上的负面影响。另据《2015年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缺乏信用知识的大学生比重高达60%,没听过或不了解个人信用报告高达80%。“公民参与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崇尚法律,具有法律信仰”⑧。校园贷平台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为扩大市场份额,往往采取无抵押放贷的方式,使得大学生更加易于获得贷款或分期。在诚信意识薄弱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借白不借、借了也白借”等侥幸心理,办理了校园贷借贷业务。大学生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拆东墙补西墙”,甚至是逃债普遍化。

    二、大学生校园贷的防范对策

    从加强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和金融风险意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并对校园贷行業进行整顿等方面着手解决校园贷的风险。

    一是加强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和金融风险意识教育。大学生收入来源有限,主要依靠父母的生活费,因而需要合理规划消费支出,量入为出,避免攀比消费、跟风消费和享乐消费等消费行为。一方面,需要通过专题教学、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想消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控制消费不合实际的欲望。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对大学生的金融风险意识教育,通过开设选修课、公开课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树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学会辨别校园贷的风险和各种陷阱,合理安排信用消费。

    二是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观教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行为准则之一。倡导诚信的价值观既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通过在课程考核、日常行为、申请奖助学金等方面建立诚信档案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形成对诚信的信仰;同时,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大学生内在诚信意识形成和外在诚信行为的统一。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整合不同主体建立的征信体系,形成统一的征信系统,实现全行业、跨区域的全面覆盖;规范信用服务市场,满足多领域、全方位的信贷服务需;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信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形成科学、完整的信用体系。

    三是加强对校园贷的行业整顿。校园贷产品产生以来,迅速蔓延,不断扩张。但因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入、行业自律等不完善,使得校园贷野蛮生长,甚至成为了“裸贷”“暴力催收”的代名词。一方面,国家需要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实现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对校园贷行业的指导力度,淘汰不合规产品。另一方面,校园贷行业需要加强行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在准入门槛、人员从业资格、业务申请人条件、业务审核标准、放款程序、催收贷款程序等方面都应制定行业标准,降低行业风险。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潜能不断被激发的情况下,支出规模的扩大和收入途径的有限性,再加上资本的趋利冲动,使得校园贷迅速蔓延并产生了负面影响,成为了影响大学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为维护校园稳定,需要从政府、社会、学校、行业、个人等层面进行立体化的整顿,形成协同效应,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⑦高瑜.大学生“校园贷”的风险与防范.法制与社会.2018(34).136.

    ③李玮、袁权、郑屹、安海娟. “校园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研究.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

    ④翟琪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贷”乱象的自我剖析与逆向治理的探究.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2).91.

    ⑤朱国栋.成长视域中当代大学生焦虑现象分析——基于对校园贷现象的观察.思想教育研究. 2018(6).107.

    ⑥朱建定、 杨学英.校园网贷中的风险识别及其应对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5).86.

    ⑧高瑜、周妍.论转型期我国公民树立法律信仰的对策.法制与社会. 2015(6).17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9: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