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韩国非遗人才培养机制对星子西河戏的启示 |
范文 | 黄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比中韩非遗人才培养机制,在分析西河戏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优化财政扶持;建设专业剧团;规范剧目整理;结盟高等院校。 【关键词】 西河戏;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等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实践,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都有所提高,非遗的保护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只有依靠人的实践、展演、欣赏、拓展才能发挥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非遗依附于个人或群体。人,特别是传承人,是这种活态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所谓人亡则艺绝。因此,对传承人及传承群体的保护,意义重大,也是非遗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中国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起步较晚,经验较少,目前的工作重心仍处于发掘、记录、整理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星子西河戏为例,该曲种在2010年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隔8年,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已近80高龄,虽然有关部门在戏曲的传承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效果却捉襟见肘。本文以非遗人才培养机制为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中韩两国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为西河戏的保护和传承探寻优化的管理方式,对西河戏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中韩非遗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对比 1、韩国的非遗保有者及人才培养制度 韩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台了对非遗教育、保有者认证、传承方法等方面的方案,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经过近60余年的发展,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进入高度成熟期。 (1)责任义务明确。保有者直接由文化财厅厅长任命,在教育传授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使命,同时每年都必须参加公开展演,享有选拔人才、审核学员等权利,根据工作的业绩决定支援金的数额。 (2)福利与权益并重。保有者拥有丰厚的福利,同时政府也给予较高的权益。政府对传承中的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不仅有专项的传承支援金用于教学展演等,还有颁发给重要及名誉保有者的特别支援金,甚至对于助教、优秀学员都会有相应的补助或奖学金;从事非遗教育、学习的保有者、助教及学员考核均可获得国家颁发的进修证;家庭生活困难的保有者及家人患病在正规医院就医免费。这些法律规定的条款,大大提高了从事传承工作人群的自尊心及工作热情。 2、中国的非遗传承人及人才培养制度 中国在2004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法律条款中针对传承人的责任、义务与韩国相比大同小异。如提供完整的技术要领、制定传承计划及目标任务并定期提交报告、收徒办学、积极参与活动研讨展示等。但在支持方式、特别是傳承人及传承工作者的待遇、奖励方面不够具体细致。与韩国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 (1)传承人权限较弱。传承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学,对地方非遗的传承管理、人才选拔等方面没有参与权。“扫好自家门前雪”的方式制约了传承人对传承工作的接触范围。 (2)待遇保障微薄。每年国家下拨于地方关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资金有限,且资金真正落到实处的也有限。以西河戏为例,国家每年会给国家级传承人一定的奖金,但其他人员因兴趣参与,往往是义务劳动。故为生计奔波的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兴趣买单,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同时,县里举办的公演活动甚少,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影响着发展的进度。 二、星子西河戏人才培养的现状 星子西河戏流传于九江市星子县(已更名为庐山市)一带,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扎根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该戏于2010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今,古老的西河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通过多次的田野考察,本文总结出西河戏在传承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老龄化严重,临时戏班散乱无章 据调查统计,目前庐山市大大小小的戏班共120余个,均为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戏团。每逢节日或红白喜事,由各村镇组织本村的群众组建临时戏班,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临时教学。演出过后,戏班解散。县里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已近80高龄,唱戏人员平均年龄45岁左右,文化层次较低,仅把唱戏作为业余爱好。 2、方言拗口,剧本创新停滞不前 西河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几乎所有的剧本都采用方言演唱。外地观众无法了解戏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虽然现在会在戏台两边设有流动字幕,但要兼顾观看字幕和演员的表演,难度重重。另外,西河戏的剧本大多数是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多年以来,来来回回演出的就是几个经典剧目,内容与现在的社会生活脱轨,缺乏创新。 3、口传心授,二度创作不知所从 一直以来,西河戏都依靠口头传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可以帮助学徒掌握基本的技巧,但是也让学徒依赖于模仿,唱腔和动作只能依葫芦画瓢。加之没有正规的乐谱和剧本,学徒无法从内心领悟到戏曲表演的内涵。 三、韩国非遗人才培养机制对西河戏的启示 西河戏自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县里成立了西河戏保护发展协会。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管理方案、组织送戏下乡等。但协会的工作在如何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加快传承进度和力度方面还不太奏效。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认同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机制,借鉴他国成熟的非遗人才培养方式,吸引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年轻的高层次文化群众参与到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中来。 1、优化财政扶持 21世纪以后,我国对非遗的财政扶持逐年上涨。但一方面分配到各地的资金份额不同,另一方面使用细节不够透明,且扶持的对象仅限于向非遗传承人提供。而在韩国,资金使用有法律规定的完善的扶持体系,不仅所有在非遗传承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员都有机会获得资助或奖金,且资金的使用采取最小干涉化原则。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对传承工作者的信任和尊重。如果庐山市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长期从事传承工作的人员,根据他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定期固定的经济补助,让从事传承工作的人员有归属感、认同感,必然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当然,有关部门要严格监管,确保国家扶持资金用于专项建设,严惩贪污腐化现象的滋生。 2、建设专业剧团 韩国各地传授教育馆遍地,馆内各项目的保有团体可在馆内从事教育、公演及其他公开活动。馆内设有公演厅、技艺练习室等。而庐山市目前没有专业的西河戏剧团,临时组建业余剧团分散在不同的乡镇,没有固定的排演场地,演出场地多以晚上室外简陋搭台为主。原先每月在县人民大会堂公演一次的西河戏也不明原因地停演了。据调查,今年市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幼儿园、在协会进行暑期公益教学,说明市里也在逆流而上。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市文化馆的领导下创建专业的剧团和传戏所,由传承人为主导,制定专业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方案,给专业的人员正式的国家编制,相信不仅能带动当地的就业,还能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服务。 3、规范剧目整理 韩国文化财委员会长期聘请相关专家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据调查,目前西河戏的教学以自学看视频、师傅教动作的方式为主,学员只能达到基本学会的水平。因为没有规范的曲谱和剧本,在传承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困难。笔者认为要组织专业的人员对剧目的曲谱、剧本等收集整理,要确保传统剧目的原型。同时,结合如今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等话题编撰成新的剧本进行展演。2017年第一届西河戏电视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笔者认为这样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利用县里的人民大会堂,组织群众进行网上互动投票,设置大众评审等环节,激发群众对家乡地方戏曲的兴趣;还可送戏进学校、送戏进企业、送戏进社区,让群众最大程度地参与进来。 4、结盟高等院校 笔者在韩国留学期间,学校设置了国乐课程,学校统一安排免费让留学生前往非遗基地参观学习,传统的盘索里、四物游戏等都是韩国中小学学生必学的科目之一。国家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深入人心。 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青年骨干教师及学生年轻有为,拥有较高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包括音乐舞蹈类及环艺设计、舞美设计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对传统戏曲的延伸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把地方高校作为试点,地方高校中的老师及学生大部分都是当地人,他们更熟悉当地的习俗、环境等,可将西河戏引入地方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鼓励他们学习家乡戏曲,支持他们到剧团实习,對于有意愿从事非遗传承工作并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待遇,让传承西河戏成为一份工作而不仅仅是一个爱好。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地改善现有剧团“业余”的局面,改变西河戏演员的年龄结构,改进人才不济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李金玲,西河戏:古韵期待新声——浅析星子西河戏的保护和传承[J].大众文艺,2010(4)197-211. [2] 马俊,中韩非遗的扶持政策比较研究——以婺源傩舞和河回别神假面舞为中心[D].烟台:烟台大学,2013. [3] 唐精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政策探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4] 王颖,浅析高等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发展[J],艺术评鉴,2018(12)157-158+171. [5] 李静,音乐类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研究[J].北方音乐,2019(8)49+50. 【作者简介】 黄 莹(1985.2—)女,江西南昌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器乐教学与演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