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票明清两代商人发行的一种异地支付凭证。原来是在一地交款领票,到另一地兑现的汇票。后因金属货币不足,加以发行者的信用良好,逐渐代替货币在市场流通。
会票huìpiào〈名〉上级主管部门印发的举办会议的凭证,目的是精简会议、节约经费。 ◇ 最近有一家报纸上说,河南某地区实行“会票”制度。(经济日报.1988.11.7) ◇ 今后凡县直、各部门召集的有基层人员参加的会议必须经县政府审查核准并签发“会票”后方可召开,各招待所严格凭票接待会议。(新华日报.1989.1.3)
会票huìpiào财政部门印发的举办会议的凭证。旨在压缩会议节约开支。例如:“总之,要有个制约会议的杠杆,‘会票’只是一个目前还难以言定的杠杆,别的还有什么,尽可以开开思路。”(《经济日报》1988.11.7)“今后凡县直、各部门召集的有基层人员参加的会议必须经县政府审查核准并签发‘会票’后方可召开,各招待所严格凭票接待会议。”(《新华日报》1989.1.3)
会票huì piào明清两代某些殷实商号(多在外地设有分号)发行的一种能在异地支付的票证,在一定范围内也能当货币流通。这里指一般支取银钱的凭信: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十六·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