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退避三舍 |
释义 | 退避三舍退避三舍指与对手相遇时作一定的退却,避免交锋。也比喻对人让步,回避冲突。舍:春秋时代行军的里程,一舍相当于当时的三十里。 退避三舍形容回避、退让,不敢与争。《儒林外史》第十回:“两公子将此书略翻了几页,称赞道:‘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舍: 古代以30里为一舍。原意是退让90里。是由“辟(通避)君三舍”变化而来。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寸步不让、寸土必争、针锋相对;退避三舍○寸步不让cùn bù bù ràng一点也不让步:对这类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他竟~,咄咄逼人|在那种情势下,要想~也难。 ○寸土必争cùn tǔ bì zhēng每一寸土地都要争夺,比喻在利益问题上毫不让步:我们的对敌方针是针锋相对,~|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决不能让他们白捡便宜|抗战部队虽伤亡惨重,但仍与敌人激烈厮杀,~。 ○针锋相对zhēn fēng xiāng duì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对立,互不相让:双方律师在法庭上~,反复辩论|面对对方的挑衅,他们进行了毫不示弱、~的斗争|两人一上来就~,谈判陷入僵局。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舍,古时行军三十里叫一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人相争:像你这般诗才,不怕别人不~|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那老太非常泼悍,邻居见了她都~。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是九十里。比喻退让、回避,不与相争。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成〉比喻主动做出让步,不与人争斗,也比喻回避,不与接触:对他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原指与敌军作战时后撤一定距离,表示退让。后来用以表示让步,避免冲突。有时也用于比喻意义。 【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二十八年》:“退三舍辟之。”后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也比喻对人或事远远地避开,不与接触。辟:同“避”;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退避三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载,晋国公子逃之楚国,楚国国君在接待他时问:“你如能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 公子答道: 我回到晋国后,假若晋楚两国打仗,我先将避你三舍。后来公子回到晋国任国君,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果然先退避了九十里。后多用以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有自愧不如之意。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春秋时,晋公子重耳亡命楚国,楚成王待之以礼,问若得返国,将何以报楚。重耳答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有一舍。见《左传·僖公二三年》。后用“退避三舍”比喻退让或不敢与争。《儒林外史》一○回:“两公子将此书略翻了几页,称赞道:‘贤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也作“退徙三舍”。《论稀·变虚》:“夫三恶言不能使荧惑守心,三善言安能使荧惑退徙三舍?”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指与对手相遇时作一定的退却,避免交锋。也比喻对人让步,回避冲突。舍:春秋时代行军的里程,一舍相当于当时的三十里。 路程 路程路(路途) 地(走三里~) 道路涂数 程途 程限 脚程 里程 途程 道程 另见:起程 行路 旅行 里程 退让 退让让(躲让;让一让) 退(退托;退逊;退避) 逡(逡遁) 逊(逊避)攘 拟 避路 另见:退怯 退缩 退避三舍(反)周旋到底 退避三舍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回避撤退九十里。比喻在斗争中主动退让或回避。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骊姬之乱逃往楚国。楚成王收留了他并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有一次,楚成王问他:“将来你做了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倘若日后晋、楚两国交兵,我就让晋国军队退避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君王的谅解,那就左手执鞭执弓,右边挂着弓袋箭袋,跟君王较量一番。”(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