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源
语源也叫“词原”“词源”,是词最初得名的由来。 一个词的命名往往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读音密切相关。如《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释名·释车》:“负,在背上之言也。”“负”得名于“背”,“负”是之部、並母;“背”是职部、帮母,两字音近。 原始的词,概念和语音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天然的。由原始词滋生出来的词,音和义就不是随意的。滋生词意义与原始词相同、相近或相关,语音上也往往相同或相近,这样就形成了同源词。如“句”(勾)是“弯曲”的意思,《说文解字· 口部》:“句,曲也。”曲钩为“钩”,木曲为“枸”,轭下曲者为“”,曲竹捕鱼具为“笱”,曲碍为“拘”,曲脊为“痀”(驼背),曲的干肉为“朐”。在这一组词中,“句”是原始词,也是其他滋生词的语源。它们的读音与“句”相同或相近。 同一事物可能在各地分别产生,并分别命名,成为不同的方言词,而它们又可能各自分化出一组同源词。这几组同源词之间,语音上没有联系,就不是同一个语源。如《释名·释形体》:“尾,微也,承脊之末稍微杀也。”“尾”得名于“微”;而表示“细微”义的还有“细”“纤”“小”等词,它们与“微”读音不同,语源也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