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甲骨文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商、殷时期,占卜吉凶后,将卜辞或有关古卜的事刻记于龟甲兽骨上,故曰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1899年才被发现,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始加以考释。1928年后又作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为盘庚迁殷到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的东西。单字总数在三千五百字左右,经过近代学者们先后考释,已有一半以上可识。甲骨文的图形性很强,就已认识的一千多字来看,象形字,会意字的比例较高,约占百分之六十,形声字的比例也不小,约占百分之二十七,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是相当进步的一种文字。 因为书写的工具是刀,材料是龟甲和兽骨,所以笔画的特点是:线条细瘦,圆转与方折相间,方笔居多,字形瘦长。同一段文字,字形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往往因笔画的多少而异。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形,如“羊”字,就有![](/crfdpic/r200708023/r200708023.0369.1.png) ”等,“隹”字,有“ ”二体,“降”字,有“![](/crfdpic/r200708023/r200708023.0369.8.png) 两种写法。在今天可识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 甲骨文
甲骨文用青铜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也称“龟板文”“龟甲文”“甲骨刻辞”“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殷墟书契”等。清朝末年甲骨文正式被发现,出土的地方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殷墟”,即商王盘庚迁都后的国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出土甲骨已有十五至十六万片。1973年在小屯南地又发掘出大量甲骨,其中有字甲骨四千五百一十一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半期殷王占卜的记录,也有一部分可能是王室贵族或其他奴隶主贵族的卜辞。殷王重迷信,凡事必先占卜。卜辞内容几乎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征战、农事、田渔、出入、风雨、疾病、祭祀等。因此,甲骨文不但是研究商代文字和语言最直接的材料,也是研究商代历史和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在形体和用字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❶由于多用刀刻,形体比较纤细。 ❷异体字多。 ❸偏旁的位置不十分固定。 ❹合文多。特别是两个数目字连用或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庙号,往往合书在一起,形似一字。 ❺假借字多。有人估计在甲骨文用字中,本无其字的假借字高达百分之七十。 甲骨文的单字三千至四千个,现在可识者大约占三分之一。在结构上它已具备后来汉字的所有特点和构成方式,已经成为相当进步的、有规律的文字系统。其中较有价值的甲骨刻辞著录于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十三巨册(中华书局,1979-1983年),收录甲骨四万多片。 甲骨文是以刻写材料而命名的。使用甲骨刻写卜辞的还有西周时期。如1977年在陕西岐山就出土了大量西周甲骨。但一般说甲骨文,都专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参见“周原甲骨”“合文”条。
【甲骨文】亦称“契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殷墟甲骨文是盘庚迁殷到商朝灭亡的273年间,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而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1899年被学者发现,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始作考释。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可认识的约1700字(据《甲骨文编》)。在可识的汉字中,甲骨文是最古的文字体系。
![](/crfdpic/r201910418/110(tp).jpg)
甲骨文
甲骨文“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 ❶泛指商周时期的甲骨卜辞以及刻写在卜甲、卜骨、非卜用兽骨、人头骨或骨器上的其他性质的文字。 50年代以前,出土只有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 50年代以后,在郑州二里岗发现了少量商代甲骨文,又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黄堆和歧山县京当接壤的古周原地区及山西洪洞县坊堆村、西安张家坡等地发现了西周甲骨文,洛阳泰山庙、北京昌平县白浮村等地也有零星甲骨文发现。80年代,更在西安市郊一原始社会遗址发现了两批原始先民刻写的甲骨文,字体极小而结构严谨,笔划纤细而刚劲有力,与殷墟甲骨文接近,似有渊源关系而时代更早,大约距今4500—5000年,为我国现今发现之最早甲骨文。 ❷特指殷墟甲骨文。 ![](/crfdpic/r200606315/r200606315.0255.1.jpg)
刻的文字
刻的文字契(契文;殷~)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龟骨文 殷墟文 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 山崖上刻的文字、佛象等:摩崖 崖画 刻或铸的凸出的文字:阳文 印章上的阳文:朱文 刻或铸的凹下的文字:阴文 阴字 阴刻的文字:雌字 印章上的阴文:白文 用朱笔写在碑上待刻的文字:书丹
甲骨文jiǎ gǔ wén殷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1935年《科学》第十九卷第二期:“陶片、甲骨文、铜器等,已达二百箱,业由平汉路转运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