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作用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滕亚松
[摘? ?要]针对教材中“渗透作用装置”演示实验的不足,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既节省了演示时间,又大大增强了演示效果。
[关键词]渗透作用装置;改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 ? G633.9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32-0096-01
“渗透作用装置”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一个演示实验,教材安排此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认识生物膜的作用,概括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从而为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现象做好知识铺垫。演示实验应该具备准备简单、效果明显、便于携带演示等特点。教材观察渗透现象的实验装置器材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纸,实验可操作性较差。针对“渗透作用装置”演示实验的不足,笔者对教材所提供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既节省了演示时间,又大大增强了实验效果。
一、实验不足
“渗透作用装置”演示实验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玻璃纸作为半透膜不容易取材。
(2)长颈漏斗口直径大,不易找到合适的半透膜,即使找到也不容易固定。
(3)实验装置用到的铁架台比较大而且沉重,不便于携带演示。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易操作,学生课后也可动手操作,并且几分钟内就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二、实验改进
1. 半透膜的选择
针对“玻璃纸作为半透膜不容易取材”的问题,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后了解到,蛋壳膜可以代替玻璃纸,于是他们按照资料中提供的方法尝试获取蛋壳膜。他们买来白醋、生鸡蛋,将鸡蛋洗净,放入装有白醋的杯子,4小时后,在一侧慢慢剥离蛋壳,如果分离较困难,蛋壳的浸泡时间可延长1小时。反复操作后发现,蛋壳膜容易破损,且耗时较长,而如果把鸡蛋的一端敲洞,直接剥开蛋壳,留着蛋壳膜,可操作性更差。于是想到用鹌鹑蛋代替鸡蛋,先用玻璃棒轻轻把鹌鹑蛋表面的蛋壳敲碎;然后将蛋壳碎片小心地从壳膜上剥下,用剪刀在蛋膜的一端剪开一小口;最后把鹌鹑蛋中的内容物倒出,用清水小心将其洗净,即可得到蛋壳膜。两种方法对照表明,鹌鹑蛋体积小,蛋壳脆,如此操作可得到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化学物质处理过的蛋壳膜,效果较好。
2. 塑料漏斗的制作
对于“长颈漏斗口直径大,不易找到合适的半透膜,即使找到也不容易固定”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学生想到用塑料滴管代替长颈漏斗,他们用剪刀将塑料滴管大头的一端剪去1/4,留下3/4呈漏斗狀的部分,将鹌鹑蛋壳膜套在塑料滴管上,用橡皮筋扎住。塑料滴管做成的漏斗,其漏斗口的直径只有1.2 cm,解决了教材实验的问题。
3. 塑料漏斗的固定
针对“实验装置用到的铁架台比较大而且沉重,不便于携带演示”的问题,师生共同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瓶盖钻孔,装入塑料滴管做成的漏斗,再将其装入瓶中,组装成渗透作用的装置。此装置携带方便,而且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4. 漏斗内溶液的选择
按照改进装置进行实验,向漏斗内滴加蔗糖溶液,向水瓶中加入清水,使漏斗内外液面相平,2分钟后漏斗内液面升高。有学生提出问题:蔗糖溶液无色透明,演示实验时很难观察到漏斗中液面的情况,如何改进?于是笔者设疑:“是否可以用其他易于观察的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师生共同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并做进一步的实验探究。
用饱和红糖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进行实验操作,结果表明:由于红糖溶液自身的颜色,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渗透装置中液面的上升情况,效果明显。
以下为部分实验操作图:
三、实验反思
以上是笔者对“渗透作用装置”演示实验的一些改进。实验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本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侧耳倾听、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尝试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其创新之处在于易于操作,便于学生课后自行重复实验。另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将多感官教学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将是生物实验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笔者会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多探索、多实践,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