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璇

    

    一、宛梆戏曲的历史沿革

    宛梆是一种有着400年历史的传统戏种,它最早发源于陕西同州梆子,经传入河南的南阳后发生了戏曲的流变,随后在该地区发展和盛行起来。宛梆在早期曾被称为“西调”“乱弹”和“南阳梆子”,它结合南阳的民歌小调和乡音俚语后逐步演变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戏种。宛梆的戏曲唱腔十分独特,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南阳及周边地区十分盛行,它的演出领域遍布宛属各县市。

    在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年,这一段时期内宛梆迅速发展,无论是民间春祈求福还是婚丧嫁娶,唱宛梆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宛梆的班社在南阳各县有百家之多,演出范围也是极其广泛的,向东可以到达周口、项城,向西可以到达商洛、蓝田,向北可以到灵宝、卢氏,向南可以到达襄阳、河口等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宛梆逐步结合了自身行业的习俗文化和群众的民俗生活,其艺术的传统习俗包括传承体制、行业禁忌和信仰等。传统的宛梆项目有“四征”“八大山”“大小十八本”等数百个,根据时代的不同和演出剧团的不同,选取的表演题材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多年战乱的影响,许多宛梆社团停办,演出艺人也相继离散。到了解放前期,宛梆社团班社已经寥寥无几。宛梆艺术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区域的风土人情。因南阳的古称是“宛”,故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宛梆”,同时也被纳入了国家的保护和传承体系当中。到20世纪90年代,宛梆艺人逐步改变了以往的演出模式,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自主经营让宛梆戏曲走入农村,借助农村民俗活动进行演出,使传统而神秘的宛梆得以起死回生,重新绽放活力。宛梆历经艺术家们代代相传,得以保存和发展。以内乡县宛梆剧团为例,他们曾在一年内演出1600余场。内乡县宛梆剧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逐渐消亡,而是更加发展壮大了,并且多次在地区、省级、国家级戏曲大赛上获奖。宛梆艺术是一种和民俗紧密相连的传统艺术形式,要想让宛梆这种艺术更好地发展下去,历史证明,必须要借助于民俗文化摇篮的推动才可以实现。

    二、宛梆戏曲唱腔的艺术特色

    宛梆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戏曲艺术特征。宛梆的唱腔音乐是一种板腔体,它的变化较多。宛梆的乐器是大弦,大弦高达一尺半,弓子是一种宽厚的竹板做成的,长约两尺。这种古老的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但具体是在哪个时期产生的却无法考证。乐器独特的选料和精妙的制作方式,使它在演奏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拉起来“唧唧”作响。宛梆的乐器组合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中的乐器主要是大弦、二胡、唢呐、大唢呐等,武场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其中大唢呐声音浑厚多用在帝王起驾、迎送宾客等剧目场景中。宛梆的锣鼓种类繁多,在开演前有“闹台”“急急风”“小滚头”“四击头”等多种形式。

    宛梆的唱腔极其独特,它总体上可以分为本腔即常说的本嗓和假腔两种,群众喜欢将假腔称为花腔。在唱词时,表演者常用本腔来唱,本腔的音主要来自于丹田,声音粗犷明朗,而花腔主要是脑后发音,是用比本腔高八度的假嗓来唱,它委婉清亮,宛如鸟鸣, 非常动听。本腔和花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表达各种情感,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表演者都能用花腔或本腔的演唱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宛梆板类由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部分组成。

    宛梆的剧目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680余出,流传至今并且经常上演的有360多出。它反映的故事都是“大戏”,向上可以追溯到商周春秋战国,大多数是征战和袍带戏。宛梆这种艺术文化形式与中原文化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入世务实的情感,又体现了荆楚文化诗性的品格,让人百看不厌。

    构成宛梆剧目的形式有三种:第一是传统剧,第二是植入剧,第三是现代剧。剧目取材主要来源于历史演义、民间的宋元杂剧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宛梆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历史生活史,描绘了人们各个时期的真实生活状态,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它将人生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出来。

    三、宛梆戏曲文化的历史价值

    中原文化是一种追求宁静、安土重迁、讲究和睦和善的“中庸”文化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豫西南地区宽厚待人、助人为乐、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据考证,在宛梆的发源地,基本上都是在进行一种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帮互助。每逢佳节,人们都会聚集起来进行全族祭祀聚会,表演歌舞戏曲,以达到娱乐的目的。许多的宛梆剧表现了人们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历史上,豫西南地区长期受到荆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宛梆文化就是这种民俗文化的体现。在宛梆中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韵的平整温和,还有楚乐的委婉清悦。在表演风格上极其灵巧,善于抒情且清脆婉约,理性中略有风雅,朴素中不失高华,旋律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宛梆的艺术发展与民俗风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首先,宛梆剧目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虽然宛梆大多以历史剧为主,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其次,宛梆的表演活动与民俗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宛梆这门艺术从民俗中汲取养分,又服务于民俗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宛梆戏曲的发展现状及抢救措施

    宛梆作为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的结合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化思维的冲击,宛梆的观众越来越少,市场也越来越狭窄,且日趋衰落。到现阶段,我国仅仅有一个县级的宛梆艺术表演组织存在。宛梆艺术文化的发展现状堪忧,国家和省、市各级单位有必要且有针对性地对宛梆戏曲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宛梆终于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于是,宛梆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了乐观的前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以及振兴的纽带,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宛梆文化作为豫西南地区的典型代表形式,体现了豫西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宛梆不仅仅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还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是研究豫西南地区民俗戏曲文化的重要资料。如何使宛梆文化重新绽放光彩,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保护抢救:

    第一,提升宛梆艺术的地位。宛梆作为一种稀有戏曲剧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有着珍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把对宛梆的保护提升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高度,加强政府对宛梆艺术保护的重视,提高人民群主保护宛梆艺术的意识刻不容缓。宛梆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区域文化的载体,具有带动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在传承和保护宛梆戏曲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加大对宛梆艺术的宣传。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要想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得以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河南省人民政府,南阳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各种媒体等宣传手段,对宛梆艺术进行大力宣传,提高群众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从而扩大宛梆戏曲在全国的知名度,让它真正成为河南区域文化的代名词。

    第三,扩大宛梆的艺术市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宛梆长期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市场是最适合宛梆发展和存活的空间。扩大宛梆文化的农村市场不仅能够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还能对宛梆进行有力地保护。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有效地扩大宛梆戏曲的艺术市场,应该在艺术院校中开设相关课程,从培养专业的戏曲人才做起,充分发挥其弘扬和发展宛梆艺术的职责,从而搭建起从人才培养到拓宽市场的有机桥梁,为宛梆的艺术市场注入鲜活的动力。

    五、结语

    宛梆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文化,不仅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豫西南地区的区域文化、音乐等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戏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宛梆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曲的一种,有着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戏曲作为民间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民族特征的体现,在历史的传承中彰显着民族区域文化的绚丽色彩。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本国民族的文化,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政策和形式加以保护。随着我国近年来相关保护政策法规的逐步出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也逐渐得到加强,当然戏曲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诸如濒危灭绝的宛梆戏曲,亟需得到重视和保护。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主动地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到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系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保护宛梆艺术有清醒的认识,从而积极地保护宛梆艺术文化。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相关文章!
  • 加强钢铁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对

    潘军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18-01摘 要 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人

  • 《北京市区档案馆档案利用工作

    钱海峰2017年9月13日,《北京市区档案馆档案利用工作管理办法》(京档发〔2017〕14号,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印发并施行。为使《办法》能够更好地

  • 青岛市亿城科瑞建材制品厂

    新型陶瓷漆 中国涂料新革命我厂研发成功用约98%的石粉,加入几种化工原料经混溶复合改性,瞬间变成新型陶瓷漆,可廣泛用于室内外墙面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