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科技期刊“孵化器”作用,推动“双一流”建设
管珺 章诚 张爱梅
【摘要】文章简要论述了高校科技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孵化器作用,分析了当前高校科技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并从编辑服务层面提出使高校科技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孵化器作用的举措,期望通过这些举措,为“双一流”建设和我国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高校科技期刊;孵化器;“双一流”;学科服务
【作者单位】管珺,南京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章诚,南京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张爱梅,南京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学科建设目标导向性研究项目“打造精品学术期刊,促进优势学科发展”,项目编号:2010-1-5。
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2015年10月24日由国务院印发。《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方案》的出台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积极反响,“双一流”成为关注热点。当前,我国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学科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学术队伍、学术成果、学生质量和学术声誉等方面[1-2]。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抓手,因此很多高校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中心,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全局。在这全局中,有一极其微小但又至关重要的“棋子”不能被忽视,那就是高校科技期刊。
一、高校科技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学术论文,高校科技期刊是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重要载体,一般都是依托某一优势学科创办,是高校科研人员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学术队伍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因此,高校科技期刊理应客观、真实、快速地反映某一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领学科建设的前进方向[4],进而有效推动学科发展,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基础性动力和平台。
学术成果是评价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准之一[1]。作为学术成果的载体,科技期刊具有促进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培养学科人才、促进成果转化等重要作用,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3]。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科技期刊应当发挥孵化器作用。一是及时刊登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保障其时效性,同时通过成果的发表,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二是提供科技创新成果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推动社会进步得以实现[4]。
二、 高校科技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局限性分析
目前,中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有近1500种[5],然而,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平台薄弱、体制落后、编辑队伍不稳定、自主意识淡薄等[6],这些问题阻碍了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提升,阻碍了高校科技期刊发挥学科建设助推器和学术成果孵化器的作用,进而影响其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办刊机制落后,资源重复建设
《方案》提出,当前我国重点建设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各自为政,单刊运营,在办刊模式、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极其相似,同质化严重,形成了“多刊一面”的现象。传统的办刊机制造成了高校科技期刊“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其局限性和滞后性不足以应对当前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和移动化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挑战。在我国一流学科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流学科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高校科技期刊如果不能反映相关学科的真实水平,进而助推学科发展,将会对我国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学校声誉都有直接影响,在“双一流”建设全局中也会成为一枚“死棋”。
2. 评价体制主导,优质稿源外流
在学科建设中,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关键[7]。当前,我国科研评价体制使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将SCI论文作为衡量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唯一标尺,“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8],那些没有外流的文章也将行业性专业期刊作为首选,甚至本校的优势学科学者都不愿将优秀稿件投向高校科技期刊,这使得很多高校科技期刊饱受优秀稿源外流之苦。再加上高校科技期刊自身管理体制的问题,令使其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以论文评价为主导的考核机制不仅违背科研规律,而且大量科技论文的外流已经影响我国的科技安全[9]。
3. 专业出版人才稀缺,服务学科动力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等相关群体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明确,主编和编委挂名现象十分普遍,且高校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大多属于事业编制,这种缺乏竞争的机制使得出版单位的内部管理混乱、松散[10]。编辑人员安于现状,裹足不前,每天重复机械性的编辑工作,没有服务学科建设的意识,不能及时跟踪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不能介入相关学科的课题组中去,更不能酝酿出有价值的选题,难以全心全意将期刊做大、做强。此外,在当前信息全球化的大数据时代,很多高校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不仅缺少适应数字出版要求的专业型编辑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营销人才,更缺少能做好顶层设计的领军人才。
三、如何使高校科技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当前,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小、话语权弱[3],仍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中摸索改革发展之路,而国际知名的科技出版集团早就在“抢滩”中国市场,对中国的科技期刊资源展开激烈争夺[11]。2015年11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其中第3点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该政策给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国内科技期刊界都在思考和探索自身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11],以此重建互联网时代的学术传播秩序[12]。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应该牢记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主动服务于学科建设,发挥科技期刊的 孵化器功能,为“双一流”建设做贡献。
1. 构建学科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平服务团队
高校科技期刊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切实发挥作用,必须构建优质的学科服务体系,改变期刊只发表成果的单一功能,集信息发布与积累、成果的评价与推介、科研的维护与推动、内容的策划与经营等于一体[13],开展学科情报跟踪研究,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学科领域的信息服务,加强知识组织和知识评价功能,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实现科技期刊的深层次服务功能。在“互联网+”时代,编辑还要融入数字化思维方式,具备熟练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驾驭能力,探索数字化出版中新媒体的运作规律,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自身网站页面千篇一律、信息更新缓慢的常态问题,注重网站资讯内容的建设,建立期刊数字化处理平台,保证作者、主编、编委、审稿专家和编辑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透明,确保高校科技期刊学科服务体系的顺利构建。
要做好学科服务工作,必须打造高水平服务团队。团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编辑,这对编辑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科技期刊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而且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多,所以科技期刊编辑要做好学科服务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不断地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全面了解不同学科发展的动态和现状,使自身成为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学者型编辑”。此外,要使期刊具备竞争优势,必须落实“科学家办刊”的主体地位, 注重选择既懂本学科专业知识又掌握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科学家作为期刊的领军人才,还要挖掘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营销人才[14]。只有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出版人才,才能实现科技期刊的“强国梦”。
2. 做好学科服务工作,培育优秀学科人才
科技期刊具有培育学科人才的重要责任。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作者队伍。《方案》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主编和编委会是期刊的灵魂,也是各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更是作者队伍的龙头。他们有足够的影响力整合学术资源,扩大学术影响力,带动期刊良性运转。办刊体制松散的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必须切实改革编辑部办刊制度,组建高效务实的编委会,实行“主编—执行主编—编委会”的学术管理运行机制,主编和编委各司其职、逐层监管、环环相扣,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聚集一大批优秀作者。
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是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构成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方案》提出要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就是要重点跟踪联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为其提供优质的学科服务,打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其科研工作良性开展。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方面经验不足,编辑可以从科技成果推广的角度定期开展论文写作等培训班,帮助青年科研工作者提高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其完善科研表达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此外,还可利用编辑掌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领域论文的总体研究趋势,为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使其少走弯路,并利用编辑自身熟练的专业技能,在科研人员撰写项目申请书、结题报告和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提供帮助。
国外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表明,“双一流”建设最核心的要素是学术队伍,一流的学术队伍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首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国内外有远见的办学者都把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作为提高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科技期刊在做好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适时增加新锐作者,进行作者队伍的新陈代谢,做好学术作者梯队建设工作,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头羊的高水平的老、中、青作者队伍,保证刊物内容的质量,打造精品期刊,也为“双一流”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3. 搭建特色学术平台,推动学术成果转化
为了促进我国优秀科研成果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提升国家科技软实力,2013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该计划重点支持一批学术质量较高、国际影响力较大的英文科技期刊,着力提升其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争取每年创办10种代表中国前沿学科和优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该计划的提出对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增强重大意义,但是创办英文期刊只是金字塔的顶尖部分,大部分处于金字塔中下部的中文科技期刊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将学术成果真实有效地转化为高水平学术论文?如何在国际上增强竞争力?又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做贡献?这些都成为中文科技期刊必须研究的重要命题。
科技期刊编辑在做好学科服务的同时,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全面了解校内及校外相关学科的科研资源,关注国内外重点学科发展动态和学术前沿,组织具有学科特色的专栏或专刊跟踪报道,系统反映相关学科的研究进程,通过品牌专栏的形式宣传学科领军人物及其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使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更集中、充分的展示。实践证明,专栏或者专刊一般围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展开研究,其所对应的正是学术研究中的学科域或问题域,能集中体现某一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特色,极大地吸引了读者和作者,对学术研究有重大意义[12]。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手段使专栏有可能打破校域界限、扩大作者队伍,加强与学术共同体的联系。当前,以“专域”为单元的大型开放互动学术传播平台已呼之欲出[12],这不仅能增加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而且通过搭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平台,可以为同行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加强高校的学术交流,巩固和转化学术成果,引领和推动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促进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动关键技术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中文科技期刊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恪守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办刊理念,为科研人员做好学科服务工作,真正发挥科技期刊的孵化器作用,建立以学科领军人物为首的高水平作者队伍,培育优秀学科人才,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双一流”建设和我国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有料的大学新媒体. 最新中国大学入选ESI顶尖学科数排行榜出炉[EB/OL]. http://j. news. 163. com/docs/31/201510 1709/B64BN5CA9001N5CB. html#detail/99/BO3P669090016691.
[2]周光礼,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
[3]游苏宁,陈浩元. 立足本土力挺主业 面向世界勇立潮头[J]. 编辑学报,2015 (1).
[4]张爱梅. 科技创新背景下高校学报功能定位的思考[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6).
[5]游苏宁. 对中国科技期刊的若干思考[J]. 编辑学报,2014 (1).
[6]卢妙清. 探寻地方高校学报之发展瓶颈和突破路径[J]. 出版广角,2016(2).
[7]郭俊仓,何博雄. 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 (4).
[8]贺林平. 国内科技期刊还有戏吗?[N]. 人民日报,2014-11-21.
[9]初景利,张宏翔,王静. 对科技期刊及其学术评价关系的认知与建议—10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访谈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8).
[10]舒叶. 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向何处去—从历史深处的思辨谈起[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2).
[11]马茂洋. 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J]. 出版广角,2016(3).
[12]朱剑. 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 (2).
[13]郑琰燚,张月红,王国栋等. 高校重点学科发展与高校学报信息行为的互动[J]. 科技与出版,2013(3).
[14] 刘莉. 解读“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专访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N]. 科技日报,20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