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的战略转型实践

    【摘要】在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冲击之下,传统都市报面临巨大的挑战。《华西都市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实施“i战略”、寻求跨界合作的转型方式,为都市报转型指明了新方向。文章以《华西都市报》的转型为例,梳理其转型战略,为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媒体转型;互联网媒体

    【作者单位】邵羽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新媒体繁荣发展带来的传播革命,其意义可与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古登堡印刷机代替刻版、手抄相媲美,极大地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许多规律、规则[1]。互联网构建了当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本网络体系,在互联网思维主导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如何生存和发展,是传统都市报亟须思考的问题。《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在其诞生20周年的新起点上,实施“i战略”,开启了基于互联网的全面转型之路。本文以《华西都市报》的转型实践为例,梳理其转型战略,为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一、《华西都市报》转型实践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全行业的“媒介融合热”爆发。中国都市报经过20年的发展,面对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冲击,经历了“行业之冬”。《华西都市报》是传统都市报中的优秀品牌,为了应对新媒介生态环境的考验,它开始了全面拥抱互联网的转型发展征程。

    1.传播平台集群化发展

    所谓集群,就是通过创造、拓展、融合华西都市报旗下各类型媒介的方式,实现报纸由平面到平台、由单一到多元、由传统媒体到现代传媒的整体转型升级[2]。传播平台的集群化发展也称为传播平台的融合发展,即整合各传播平台的优势资源,打造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华西都市报》于1995年创刊,是中国第一家都市报。自创刊以来,它一路创新,一路跨越,在传媒变革和转型的新起点上,率先提出了“打造一流传播平台、建成一流营销体系和构筑一流传媒集群,实现‘一核三极N带跨越”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华西都市报》构建了一个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视听媒体、社区文化传媒、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华西传媒集群(WMG)。纸质媒体包括《华西城市读本》《华西社区报》;网络媒体包括华西都市网、8小时购物网;移动媒体包括华西都市报“两微一端”,掌上四川“两微一端”,爱哟客户端,成都红娘微信公众号等核心产品、垂直产品和众筹产品矩阵;视听媒体包括FM90.0广播频率、天府旅游电视;社区文化传媒包括LED、社区文化墙;城市公众服务平台主要为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在文化产业领域,《华西都市报》通过举办书画艺术展览、格莱美明星演唱会等,深度拓展文化娱乐演艺产业[3]。由此,《华西都市报》由传统媒体时代以提供新闻内容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协同多传播平台的集群化发展模式。

    2.注入互联网思维,实施“i战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生态。这个战略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我们要明确的是,互联网不是工具,而是传媒产业的框架基础。传统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先将传统思维清零,在战略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注入新的互联网思维,整合各方资源,而不是单纯地将内容搬上互联网。2014年12月18日,《华西都市报》提出了媒体融合的“i战略”,即从开放合作(i-cooperation)理念,向资讯(i-media)、社交(i-link)、电商(i-EB)、互联网金融(i-Finance)四个方向突破,推出全新的新媒体精准投放广告系统(i-delivery),实现指数增长(induced exponential growth),着力构建“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传媒融合发展新格局[4],见图1。

    二、对都市报未来发展的建议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全媒体人才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内容为王”时代成长起来的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信息过载”时代受众的需求,信息本身已经不是受众接触媒体的主要动机。媒体应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将“受众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重视用户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对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媒体从业人员应摒弃内容提供者的定式思维,注重提供精细化的、定位准确的、有深度的信息内容,同时应具备基本的互联网技术操作能力,注重培养互联网开放性思维。

    2.保持自身优势,坚持以内容为本

    刘奇葆在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都市报在实际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身的优势,坚持以内容为本,但同时要注意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与传统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差异。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将内容多样化地呈现出来,如大数据输出可视化新闻、数据新闻等。此外,网络时代用户对信息和新闻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都市报的内容生产应当与时俱进,更强调时效性。2014年2月20日,《华西都市报》提出了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的新定位,通过打造“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杂志”,推动报纸由信息的记录者、声音的传递者转变为资讯的整合者、社会的洞察者、思想的引领者、平台的融合者,让新闻报道“从快速对新闻做出反应”向“探寻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转变。

    3.打破行业屏障,整合传媒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旧木桶效应”已经转变为“新木桶效应”。媒体应当在一个广域的市场空间内搜寻、检索、匹配、激活和整合适合自己的相关资源,不要把所有的短板都修齐,而是利用自身所长,寻找与自己匹配的外部强势资源,强强联手,创造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新木桶效应”[5]。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意味着传统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整合更多的传媒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对于都市报来说,报纸不应该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属性,也不应该局限于自身的媒体平台范围,而应寻求多样化的跨界合作。2014年8月,《华西都市报》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西南电商基地。2014年12月,《华西都市报》与百度公司合作,成为西部唯一一家首批入驻百度传媒平台的传统媒体。此外,《华西都市报》还与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合作,打造“掌上四川”客户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都市报纸要如何在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下独辟蹊径,树立自身的品牌,保持优势地位呢?《华西都市报》的实践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实施“i战略”、寻求跨界合作的转型方式,为都市报转型指明了新方向。总体而言,都市报作为社会组织,其追求的仍然是生产有价值、被受众认可的信息内容。因此,在互联网主导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注重培养互联网思维,加强对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整合跨行业资源是都市报转型的关键所在。

    [1] 刘鹏.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若干趋势[J]. 新闻记者,2015(4).

    [2]孙明.媒介融合趋势下纸媒的升级与突围[J]. 新闻战线,2015(3).

    [3] 李鹏. 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华西都市报》启动实施“i战略”[J]. 传媒,2015(1).

    [4]孙明. 媒介融合趋势下纸媒的升级与突围[J]. 新闻战线,2015(3).

    [5]喻国明. 媒介融合时代,不要把自己所有的短板都修齐[EB/OL]. http://www.rti.cn/focus/2156.html,2014-12-01.

相关文章!
  • “声声”不息

    李厚刚<br />
    广播新闻靠声音传播信息,也靠声音来感染、吸引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必须在“声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声响”的传播优势,

  • 网络时代下的人物报道探析

    丁贤飞<br />
    【摘 要】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记者可以利用网络,将自己的作品写得更精彩,更感人,让采访对象更“有血有肉”。但与

  • 关注民情 服务民生 传达民意

    孙国庆<br />
    听众是维系广播永久生命力的唯一源泉。要想拥有相对稳定的听众群,不断拓展广播的领地,就必须树立听众意识和人本思想,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