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读写教学
贠海松
摘 要:读写教学需要突破以往被动接受的单一模式,创新形式,激发兴趣,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之主动参与实践,积极体验成功。教师做为引导者、倾听者、推动者,着力营造良好氛围,提供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之善思、敢言、会说、乐学,为其终生发展奠基。
关键词:读写 创新 教学实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不仅是对学者求知境界的描述,更是在课改创新上对每一位教育者提出的要求。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无论是传统的“指导—写作—批改—讲评”,还是“快速作文”的“命题—写作—互评—修改”,亦或是其他类似的读写教学,都曾风靡一时,并取得了不小的教学实绩。但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的心智水平及个性特征也是动态发展的。如今的孩子更看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独立属性”,更渴望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并谋求肯定。这方面,他们具有比自己前辈更多、更强烈的成功欲、表现欲以及更趋独立、更看重个人主观感受的人格特质。若仍以“宣讲式”开展教学,则难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长此以往,甚至可能激起他们对于读写教学的反感与抵触。
基于此,2000年起,我开始尝试着在读写教学上寻求突破,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变单向宣讲为合作探究,自觉变身引导者、倾听者、推动者,发掘读写潜能,服务学生成长。
首先,针对学生成功欲、表现欲强的特点,组织学生成立了兴趣活动小组、班报编辑部,并从班内选拔了一些素质高、能力强、负责任、有一定写作功底和热情的同学担任班报的编辑,由他们来选编班内同学的优秀习作,刊登在班报上印发给同学。作文讲评课上,我们便用这份班报做基础,在师生,特别是全班同学间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地谈出各自对某篇文章的理解和建议。这样,不仅帮助文章的作者了修订、完善了作品,更帮全班同学强化了对读写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促进了班级整体读写水平的提高。
在讲评课上,教师不再做传统意义上的“传经布道”的“主角”,而是变成一个倾听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努力地營造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成为善想、敢说、会说的读写能手。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机会,都能如实地倾诉自己的体会、见解和主张。一些同学因为在课堂上没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觉得“意犹未尽”,便在课下将自己的意见写成文章,然后送交编辑或老师,作深入沟通。
课上,我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怀疑、反驳同学、老师,甚至是前人提出的已成“定论”的观点。课下,我会把学生的独到见解、精彩评语加以整理,在校刊上发表,在鼓励发言的同时又可以促进交流探究。简而言之,就是借助一切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勤思、善辩、敢言,不囿于成见,不盲从权威,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向各级报刊积极投稿。迄今为止,已有两百余篇习作公开发表。这样,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他们普遍怀有一分成就感和自豪感,写作和赏评的积极性自然是空前高涨。而且,由于是身边同学的作品,其他同学不仅爱读,而且还十分羡慕那些在报刊上发表了作品、“露了脸”的小编辑、小作者们,并向往着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也很好地促进和推动了课内、外结合的读写教学。
通过创新改革,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文笔好、素质高的小编辑、小作者。对于优秀习作,我们一般在课前以报纸的形式编印出来,发给同学阅读,然后在课上组织全班同学各抒己见,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见解以及修改意见,帮助读者与作者提高读写水平。这些意见和建议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小作者以启示,促进了他们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从而涌现出了多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例如田迪斯同学就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师生的协助下先后完成了《雨伞下的欢歌》、《来自雪域高原的呼唤》、《春天的故事》等十几篇文质兼美的优秀习作,并在省市级报刊上陆续发表。王英翔同学也是在我们的作文创新教学中获益,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写作兴趣与热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鼓励下,接连写出了《温暖》、《甲壳虫》、《被托付的希望》等多篇思想健康、发人深省的好文章,并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此外,李环宇同学被选拔为2008奥运火炬手,李环宇、张琦获“中华魂”读书演讲国家级一等奖,并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读书状元”。2003年,我校《绿地文学社作品选》公开出版;2005年,社员冯海霞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年少无翼》,于亚贞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流失》;2007年,文学社老社员曹春宇赴海地维和并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温添枨赴汶川抗震救灾荣获三等功。
如今,一些同学或升入高校继续深造,或已毕业工作事业有成,但对于之前自己亲身经历和积极参与的读写创新实验依然心怀感念,觉得正是因为有了那些锻炼才有了今日个人写作水平与整体素养的提升。因家庭原因转学至另一所学校就读的王英翔同学,在离开母校一年多后,仍然利用假期返回母校与老师一同回忆当年在母校度过的难忘岁月,并将自己的新作送给老师留作纪念。
几年来,我们先后选拔、培养了“小编辑”百余人,“林海小作家”、省少年作家协会会员近百人,四百余人在各级读写竞赛中获奖,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所办校刊《文选》出刊六百期,累计刊发学生习作千余篇,并在全国校刊校报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曾在学校担任校刊编辑的于海波等同学进入大学后,凭借自己厚实的文学底蕴和扎实的编辑功底在学校的层层选拔中胜出,担任了所在院校的校报编辑,其后的工作也深受学院领导与同学的好评,并被系里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培养对象。她在给母校老师的信中说:自己若不是在学校的读写教学试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幅度提高了读写水平和组织能力,绝对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因此,她非常感谢自己母校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