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的人物报道探析
丁贤飞
【摘 要】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记者可以利用网络,将自己的作品写得更精彩,更感人,让采访对象更“有血有肉”。但与此同时,记者也应该注意到,在人物报道采写过程中,一方面,记者应对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和仔细地核实;另一方面,记者应该围绕自己的选题走到一线,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里,和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能写出真实而感人的作品来。
【关键词】新媒体 人物报道 核实 现场
人物报道是每一个记者在职业生涯中都必须面对的。无论是从事时政报道、财经报道、社会新闻报道还是娱乐报道,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都会在不知觉中同人物报道“打上交道”。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媒体形式日益多元化,我们已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那么,在此背景下,记者应如何借助网络,做好做精人物报道呢?在此过程中,我们又该避免哪些报道中常见的误区呢?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做好人物报道提供了机遇
1、人物报道的选材,因网络而丰富,使得人物报道更“平民化”
什么样的采访对象值得关注,如何及时“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采访对象?这是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获取线索的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记者所分工的口子提供;二是其所在媒体的新闻热线;三是记者广交朋友,从自己所建立的人物关系网中获取;四是从其他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中获取;五是基层通讯员所提供。
但这一现象如今正在发生改变。记者获取“人物”线索的渠道,因为网络的出现及发展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就目前来看,记者获得值得报道的“人物”的线索,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首先是网络搜索。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字词,相关内容即一览无余。记者要具备的,即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出自己的报道对象。如,今年5月1日,上海徐汇区龙吴路2888弄盛华景苑小区内一幢17层居民楼失火,两名90后消防员钱凌云、刘杰在抢险过程中不幸牺牲。这一消息被媒体报道后,来自安徽的媒体经过网络进一步搜索发现,两名消防员都是安徽人。此后,安徽媒体以此为线索,对这条新闻进行了“本地化”报道,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中国好人安徽多”的现象,赢得了读者的认可。
不仅是网络搜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微信、微博等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通过微信交流、微博关注等方式,记者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人物报道线索。
长期以来,我们在开展典型人物报道时,习惯于朝“高大上”方向靠拢。网络技术的发达,对破解这一难题起到了促进作用。过去,媒体所报道的人物,大都是一些大的典型,缺乏对身边人和事的报道。现在,在媒体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媒体则将触角延伸到了街头巷尾,让普通人成为报道的主角,所报道的对象往往就是人们身边的人和事,“接地气”的报道拉近了媒体和受众的距离。
2、人物报道的采访,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日益“有底气”,也越来越快捷
毋庸置疑,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为新闻工作者采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得新闻工作者采访起来更便捷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更有“底气”了。
首先,记者可以通过网络为采访打下坚实基础。要想开展好采访,必须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人物报道来说这一点尤为如此。淮北矿业集团朔里矿机电科职工杨杰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记者根据安排,采访了身为十八大代表的杨杰。在接到采访任务之后,记者不仅通过网络掌握了杨杰的基本事迹,更通过搜索的方式,对涉及到煤矿的一些常用专业名词进行了学习。事实证明,事前的准备为记者到朔里矿采访打下了良好基础,也让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多了一份自信。这篇稿件见报后,杨杰及其所在单位纷纷表示认可,认为写出了其身上的特点,“写的就是杨杰”。
其次,随着微博和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大范围应用,也大大丰富了记者稿件采写的内容。微博上的照片、评论等等,很多时候都是新闻的素材。以上述上海两名消防员救火牺牲事件为例。一些媒体在报道两位消防员事迹的时候,搜索了上海消防局的官方微博,发现该微博对两位消防员牺牲的评价为“悲痛无以言表”。与此同时,更有细心的记者搜索到了牺牲的消防员钱凌云的微博,发现其最后一条微博的评论已过万。在随后的报道中,一些媒体不仅使用了上述素材,甚至还采用了牺牲的消防员微博上的个人生活照片,使得报道更有血有肉,更为感人。
第三,网络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为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提供了便利。对于一名记者而言,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同时又无法克服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空间障碍前提下,使用QQ、视频、电子邮件来进行采访,也是必备的技能。如2010年1月海地地震发生后,芜湖大江晚报记者在1月22日上午8时20分,设法和来自安徽的维和警察黄礼杰取得联系,并通过QQ形式对其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黄礼杰以对话形式向记者介绍了地震发生前后的情况,及地震发生后自己作为一名维和警察所承担的任务,引起了不少读者关注。
3、网络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报道的后期处理方式有了较大转变
随着媒体形式的多元化,来自于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物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展示自己的空间,也丰富了人物对于社会转型期各个行业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人物报道的处理上,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媒体在处理方式上“各显身手”,使得报道对象更为“立体”的呈现在受众面前。
报纸在人物报道时,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的方式,对所报道的人物及相关背景进行整合。还可以摘编网络平台上对所报道对象的评价,增加报道可读性;就网站而言,可以就某一人物整合成为一人物专题,并通过链接的方式,丰富人们对所报道人物的认识。网站还可以提供平台,在网友和报道对象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引起网友的共鸣。如中安在线在“扶贫政委”赵克信人物专题中,使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除了使用一篇题为《“扶贫政委”赵克信》的长篇通讯外,还以“图片新闻”展示了赵克信的日常生活、工作场景,并以“相关报道”的形式,展示了安徽省内外媒体对这位温暖老区人民的“扶贫政委”的报道。内容详实、生动,让人肃然起敬。
二、走出网络时代人物报道的误区
在看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人物报道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接触到这些信息的记者也可能会步入一些误区,从而影响到报道的真实性、公正性等,值得警惕。
1、人物报道需要现场深入采访
如今记者在进行人物报道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等方式在网上搜集资料。然而,如果记者在获得材料后,仅仅通过电话或其他一些方式和被采访者沟通、交流,这显然是不够的。从事新闻工作,深入现场必不可少。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坚持“走转改”,这是一项基本要求。倘若不进行现场采访,一是无法确认报道对象相关情况的真实性;二是无法对被采访对象周边的情况进行有效感知,更谈不上和其身边的人进行交流,只能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三是无法获得足够的细节,也就谈不上记者本身的感悟了。
2007年深秋,笔者接到上海姑娘何涛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和已经坐在轮椅上的恋人侯灿到他老家大别山区生活线索后。笔者一方面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一方面多方联系,最终和何涛取得联系。随后,笔者赶到位于六安的山区进行深入采访。随后发表的文章,不仅再现出了二人的爱情故事,更写出了何涛的坚强、善良和对爱情的执着。2009年,何涛荣获全国道德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
2、在获取网络上的素材后,记者应该就其真实性进行甄别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记者在进行人物报道的同时,如果不能对网络上的素材进行甄别,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实行“拿来主义”,则其报道必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也给虚假报道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在人物报道中,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要算名人“被死亡”的新闻了。以武侠大家金庸“被死亡”事件为例。几年前,微博上开始疯传一条“金庸先生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消息。这条消息通过微博发布后,一些权威媒体不经核实直接引用。最终,这则起源于网络的消息被证实为一则不折不扣的假新闻。
3、记者在进行人物报道时,应保持独立立场,尽可能避免受“网络意见”影响
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当记者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接触到网络各方对自己拟采访对象的评价。尤其是一些网络“大V”的意见,更具引导性。在此情况下,记者要做的应该是走到现场,就所有关键的细节进行核实、核实再核实,而非毫无主见的盲从。
长丰县的大义父亲胡文传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2007年上半年,笔者在采访他的时候,除了通过网络掌握了足够的基础资料之外,还注意到当时网络上有一些声音认为其是“炒作”。到底如何?记者随后来到胡文传的老家,目击了胡文传一家贫困的生活。笔者随后不仅采访了胡文传本人,还采访了其家人、邻居,甚至还拿到了一本胡文传自己的笔记。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对话形式,写出了《苦难教我学会宽容和爱》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近年来,胡文传一直从事各类公益活动。2011年,胡文传又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纵览整个胡文传的采访过程,笔者通过网络整理了大量素材,也对胡文传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与此同时,笔者并不囿于网络上对胡文传的各种评价,而是走进胡文传的生活,以自己的眼睛来客观观察,客观地对胡文传加以报道,还了读者一个真实的胡文传。
总之,人物报道容易,但要将一个人写好,写活,写得有血有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工具,扎实采访,认真构思,用事实说话,记录好自己所采访的人物,也记录好他们所处的时代。□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
【摘 要】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记者可以利用网络,将自己的作品写得更精彩,更感人,让采访对象更“有血有肉”。但与此同时,记者也应该注意到,在人物报道采写过程中,一方面,记者应对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和仔细地核实;另一方面,记者应该围绕自己的选题走到一线,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里,和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能写出真实而感人的作品来。
【关键词】新媒体 人物报道 核实 现场
人物报道是每一个记者在职业生涯中都必须面对的。无论是从事时政报道、财经报道、社会新闻报道还是娱乐报道,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都会在不知觉中同人物报道“打上交道”。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媒体形式日益多元化,我们已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那么,在此背景下,记者应如何借助网络,做好做精人物报道呢?在此过程中,我们又该避免哪些报道中常见的误区呢?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做好人物报道提供了机遇
1、人物报道的选材,因网络而丰富,使得人物报道更“平民化”
什么样的采访对象值得关注,如何及时“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采访对象?这是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获取线索的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记者所分工的口子提供;二是其所在媒体的新闻热线;三是记者广交朋友,从自己所建立的人物关系网中获取;四是从其他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中获取;五是基层通讯员所提供。
但这一现象如今正在发生改变。记者获取“人物”线索的渠道,因为网络的出现及发展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就目前来看,记者获得值得报道的“人物”的线索,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首先是网络搜索。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字词,相关内容即一览无余。记者要具备的,即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出自己的报道对象。如,今年5月1日,上海徐汇区龙吴路2888弄盛华景苑小区内一幢17层居民楼失火,两名90后消防员钱凌云、刘杰在抢险过程中不幸牺牲。这一消息被媒体报道后,来自安徽的媒体经过网络进一步搜索发现,两名消防员都是安徽人。此后,安徽媒体以此为线索,对这条新闻进行了“本地化”报道,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中国好人安徽多”的现象,赢得了读者的认可。
不仅是网络搜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微信、微博等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通过微信交流、微博关注等方式,记者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人物报道线索。
长期以来,我们在开展典型人物报道时,习惯于朝“高大上”方向靠拢。网络技术的发达,对破解这一难题起到了促进作用。过去,媒体所报道的人物,大都是一些大的典型,缺乏对身边人和事的报道。现在,在媒体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媒体则将触角延伸到了街头巷尾,让普通人成为报道的主角,所报道的对象往往就是人们身边的人和事,“接地气”的报道拉近了媒体和受众的距离。
2、人物报道的采访,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日益“有底气”,也越来越快捷
毋庸置疑,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为新闻工作者采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得新闻工作者采访起来更便捷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更有“底气”了。
首先,记者可以通过网络为采访打下坚实基础。要想开展好采访,必须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人物报道来说这一点尤为如此。淮北矿业集团朔里矿机电科职工杨杰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记者根据安排,采访了身为十八大代表的杨杰。在接到采访任务之后,记者不仅通过网络掌握了杨杰的基本事迹,更通过搜索的方式,对涉及到煤矿的一些常用专业名词进行了学习。事实证明,事前的准备为记者到朔里矿采访打下了良好基础,也让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多了一份自信。这篇稿件见报后,杨杰及其所在单位纷纷表示认可,认为写出了其身上的特点,“写的就是杨杰”。
其次,随着微博和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大范围应用,也大大丰富了记者稿件采写的内容。微博上的照片、评论等等,很多时候都是新闻的素材。以上述上海两名消防员救火牺牲事件为例。一些媒体在报道两位消防员事迹的时候,搜索了上海消防局的官方微博,发现该微博对两位消防员牺牲的评价为“悲痛无以言表”。与此同时,更有细心的记者搜索到了牺牲的消防员钱凌云的微博,发现其最后一条微博的评论已过万。在随后的报道中,一些媒体不仅使用了上述素材,甚至还采用了牺牲的消防员微博上的个人生活照片,使得报道更有血有肉,更为感人。
第三,网络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为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提供了便利。对于一名记者而言,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同时又无法克服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空间障碍前提下,使用QQ、视频、电子邮件来进行采访,也是必备的技能。如2010年1月海地地震发生后,芜湖大江晚报记者在1月22日上午8时20分,设法和来自安徽的维和警察黄礼杰取得联系,并通过QQ形式对其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黄礼杰以对话形式向记者介绍了地震发生前后的情况,及地震发生后自己作为一名维和警察所承担的任务,引起了不少读者关注。
3、网络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报道的后期处理方式有了较大转变
随着媒体形式的多元化,来自于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物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展示自己的空间,也丰富了人物对于社会转型期各个行业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人物报道的处理上,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媒体在处理方式上“各显身手”,使得报道对象更为“立体”的呈现在受众面前。
报纸在人物报道时,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的方式,对所报道的人物及相关背景进行整合。还可以摘编网络平台上对所报道对象的评价,增加报道可读性;就网站而言,可以就某一人物整合成为一人物专题,并通过链接的方式,丰富人们对所报道人物的认识。网站还可以提供平台,在网友和报道对象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引起网友的共鸣。如中安在线在“扶贫政委”赵克信人物专题中,使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除了使用一篇题为《“扶贫政委”赵克信》的长篇通讯外,还以“图片新闻”展示了赵克信的日常生活、工作场景,并以“相关报道”的形式,展示了安徽省内外媒体对这位温暖老区人民的“扶贫政委”的报道。内容详实、生动,让人肃然起敬。
二、走出网络时代人物报道的误区
在看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人物报道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接触到这些信息的记者也可能会步入一些误区,从而影响到报道的真实性、公正性等,值得警惕。
1、人物报道需要现场深入采访
如今记者在进行人物报道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等方式在网上搜集资料。然而,如果记者在获得材料后,仅仅通过电话或其他一些方式和被采访者沟通、交流,这显然是不够的。从事新闻工作,深入现场必不可少。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坚持“走转改”,这是一项基本要求。倘若不进行现场采访,一是无法确认报道对象相关情况的真实性;二是无法对被采访对象周边的情况进行有效感知,更谈不上和其身边的人进行交流,只能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三是无法获得足够的细节,也就谈不上记者本身的感悟了。
2007年深秋,笔者接到上海姑娘何涛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和已经坐在轮椅上的恋人侯灿到他老家大别山区生活线索后。笔者一方面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一方面多方联系,最终和何涛取得联系。随后,笔者赶到位于六安的山区进行深入采访。随后发表的文章,不仅再现出了二人的爱情故事,更写出了何涛的坚强、善良和对爱情的执着。2009年,何涛荣获全国道德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
2、在获取网络上的素材后,记者应该就其真实性进行甄别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记者在进行人物报道的同时,如果不能对网络上的素材进行甄别,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实行“拿来主义”,则其报道必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也给虚假报道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在人物报道中,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要算名人“被死亡”的新闻了。以武侠大家金庸“被死亡”事件为例。几年前,微博上开始疯传一条“金庸先生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消息。这条消息通过微博发布后,一些权威媒体不经核实直接引用。最终,这则起源于网络的消息被证实为一则不折不扣的假新闻。
3、记者在进行人物报道时,应保持独立立场,尽可能避免受“网络意见”影响
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当记者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接触到网络各方对自己拟采访对象的评价。尤其是一些网络“大V”的意见,更具引导性。在此情况下,记者要做的应该是走到现场,就所有关键的细节进行核实、核实再核实,而非毫无主见的盲从。
长丰县的大义父亲胡文传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2007年上半年,笔者在采访他的时候,除了通过网络掌握了足够的基础资料之外,还注意到当时网络上有一些声音认为其是“炒作”。到底如何?记者随后来到胡文传的老家,目击了胡文传一家贫困的生活。笔者随后不仅采访了胡文传本人,还采访了其家人、邻居,甚至还拿到了一本胡文传自己的笔记。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对话形式,写出了《苦难教我学会宽容和爱》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近年来,胡文传一直从事各类公益活动。2011年,胡文传又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纵览整个胡文传的采访过程,笔者通过网络整理了大量素材,也对胡文传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与此同时,笔者并不囿于网络上对胡文传的各种评价,而是走进胡文传的生活,以自己的眼睛来客观观察,客观地对胡文传加以报道,还了读者一个真实的胡文传。
总之,人物报道容易,但要将一个人写好,写活,写得有血有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工具,扎实采访,认真构思,用事实说话,记录好自己所采访的人物,也记录好他们所处的时代。□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