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革命吴柳桥的传奇人生

    张友才

    前言

    吴柳桥(1900年8月—1994年4月),曾用名吴继亭,河北省枣强县西故县村人。14岁时只身到北京学徒,后又到天津码头当装卸工。1917年2月被俄国沙皇政府招募为劳工,在乌勒斯克军服厂当工人,在那一时期开始接受共产主义进步思想,并积极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后改为苏联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组织。“十月革命”爆发后,又随工人武装参加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8年,正式参加了苏联红军,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与法西斯浴血奋战。1930年12月,为参加中国革命只身回到祖国。193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华中冀南、江苏、淮海等地区任区自卫队长、农救会主任、运输队长等职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调任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相继任供管科科长,东四块玉和西四块玉牛场场长及南郊农场(大兴县红星公社)二分场党支部书记、场长等职务。直到1980年离休。离休后仍然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并在多所中、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尽心尽力。

    笔者曾有幸与吴老为邻十余载,并与其三女儿兰英是同学,又与其长子广界同事多年。所以,在吴老生前经常到他家串门聊天,听他讲述很多亲身经历。为缅怀革命前辈,根据吴老的生前回忆和其子女的讲述,特整理出一部分有关吴老的档案与经历以飨读者。

    知道了什么叫“革命”

    1917年3月,吴柳桥刚好17岁,在成衣铺学徒几年后来到了天津码头,干着“扛大个”(搬运工)的活儿。一天,他看见工友正围着港口墙上看什么,也凑了过去。原来,大家正在看墙上贴的一张告示。一打听才知道,是俄国人到中国来招募华工。从招募条件看,有相当的诱惑力。吴柳桥动了心,心想:到哪儿都能凭力气吃饭。就这样,他毅然决然地报了名。

    吴柳桥与一同到俄国当华工的七八十人在一起,坐着闷罐子车来到东北满洲里,在车站待了一天后,又换上俄国的火车,到了远东巴布什金一个叫乌金斯克军服厂的地方当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俄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吴柳桥就是在这样的革命形势下来到乌金斯克军服厂的。厂里有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因此,军服厂里的工人阶级觉悟都很高。吴柳桥通过与工人密切接触,逐渐学会了简单的生活用语。第一次听到了什么叫“革命”,知道了“阶级”和“剥削”,逐渐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知道了穷人受穷,是因为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只有革命,推翻整个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才能获得彻底解放。这些简单的革命道理,为吴柳桥以后回国投身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加入乌金斯克游击队

    1918年初,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及中国的北洋政府等协约国组成干涉军,在俄国远东海岸登陆,直接武装支援俄国白军,并扶植傀儡政权,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正处在帝国主义和国内武装叛乱的夹击中。在这种形势下,吴柳桥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军服厂,报名参加了乌金斯克游击队,成為了一名骑兵。由于他们班大都是和吴柳桥一样的中国人,被游击队称为“中国支队”。他们追击歼灭白匪,给前线红军送粮食和物资,拦截敌人运载武器的列车,打乱敌人的作战计划。由于吴柳桥小时候就喜欢骑马摆弄牲口,没有马鞍的马他都能骑,再加上他又会武术,所以打起仗来非常勇猛。中国支队的骑兵也都像吴柳桥一样勇敢,白匪最怕骑兵中的中国人。当时负责列宁安全的捷尔任斯基非常佩服和信任游击队骑兵中这支由中国劳工组成的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还特意将“中国支队”调往莫斯科承担保卫和护送列宁的任务。

    回国加入共产党

    1930年,吴柳桥听同志说中国已经成立了像苏俄布尔什维克一样的共产党,兴奋之余便萌生了回中国参加革命的强烈愿望。他以治疗寒腿病为名向上级提出了回中国疗养的请求后,很快得到批准。就这样,吴柳桥于当年12月回到了祖国。

    为了找共产党,他来到了北京。因为早就听说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领导人——李大钊就住在北京,所以才先到北京,目的就是找李大钊,找共产党。可他并不知道,李大钊已于三年前就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共产党组织也早已转入地下。吴柳桥到北京找共产党的愿望没能如愿。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了已阔别14年之久的老家——河北省枣强县的西故县村。他用带回的银元置了几亩地,一边务农,一边寻找共产党。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村里就有党的秘密组织。而且他的一个本家兄弟吴继同还是这个组织的领导成员。其实,吴继同早已注意到了他,经过相互接触沟通,知道了吴柳桥的心思,就把他带到了北吉利村,结识了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赵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部沦陷,日本侵略者又步步侵占华北地区,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吴柳桥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抗日宣传,并在各村成立了农民“自卫队”和“农救会”组织,组织农民挖封锁沟、拆炮楼、为八路军做军鞋支援前线。1935年5月,经赵辉、吴继同两位同志介绍,吴柳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了自卫队长、指导员、支部书记。

    远派华中支援抗日

    1939年3月,上级党组织调吴柳桥到冀南五分区党校学习受训,受训期间通过政治教员讲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吴柳桥眼界大开,思想觉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结束后,党中央根据当时的抗战形势,作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为了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党中央决定从华北选派一批干部支援华中地区。冀南五分区决定就从这次党校学员中选派。积极报名的吴柳桥最终被选中远赴江苏省灌云县支援抗日。

    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受到了严重损失,也给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困难。而吴柳桥工作的灌云县,当地自卫队里又出了叛徒,给地方武装力量造成严重破坏,使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陷入低谷。上级党组织要求灌云县县委尽快恢复各基层党组织,克服暂时的困难,广泛的发动群众,坚持抗战。吴柳桥便被派到汤沟乡,和那里的党组织接上了头,开始恢复农救会、妇救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并动员青壮年参军。为了壮大党组织力量,灌云县县委注意把苦大仇深、阶级立场坚定的群众发展为党员。在这一时期,仅吴柳桥一个人就介绍了十几名表现积极的同志入了党。后来,他们都在抗日斗争中成为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灌云县各乡村相继恢复建立了党的组织。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也都很快建立起来。后来,上级党组织又派吴柳桥到沭阳、涟水等县负责组建农救会。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在沭阳县的蒋家围子村召开了全分区6个县的农救会成立大会。华中根据地的军民坚持敌后抗战,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做好解放战争后勤服务工作

    抗战结束后,部队和地方武装开始休整,为了解决部队的军衣问题,组织上了解吴柳桥在俄国军服厂工作的经历,就派他为部队筹备军衣。他依靠根据地政府,组织群众筹款、买布,并自己动手开办染房,把布染成灰色,再制成军衣,使部队和地方武装及时换上了新军衣。为了改善部队和地方武装的伙食,使部队休整好,吴柳桥又奉命组织办农场。他带领群众开垦闲置的荒地种菜、种粮、养猪、养羊,使部队和地方武装的伙食得到了明显改善。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了。吴柳桥所在的华中五分区的地方部队和根据地的广大百姓都参加了这次战役。吴柳桥时任运输大队长,组织群众运粮运弹药,还到连云港运盐。这些物资都是用马车和小推车运往前线,吴柳桥总是跑在最前面,每天跑百十里路是常事儿。就这样,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英勇奋战两个多月,终于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从河北保定到中南海

    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0年3月,吴柳桥接到上级通知,调他到河北省保定市工作。至今,吴柳桥家中还保存有当时由中共中央华东局行政处给吴柳桥开具的介绍信。

    接到通知后,吴柳桥在报到前先回河北枣强县家里看了看。算起来,他从1939年被选派华中离家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由于时间紧,吴柳桥仅在家待了两天,就告别家人赶往保定报到。本以为就留在河北工作,谁知在保定没有停住脚,又用马车把他送到了北京的中南海。这时他才知道,他被调到了政务院供管科。

    刚一到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就把他们这些刚调来的同志集中到怀仁堂给大家讲话。记得当时周总理说:“当时派你们南下,是革命的需要,现在又调你们北上,仍然是革命的需要。你们承担着党中央、政务院后勤保障的光荣任务,希望大家努力把工作做好。”那天,吴柳桥激动地一夜没睡,他暗下决心,一定把供管工作做好,绝不辜负周总理的嘱托。就这样,吴柳桥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移哪儿哪儿活的农场场长

    為保障中南海牛奶供给,供管科决定成立牛奶场。因为吴柳桥有组织办农场的经验,就主动要求去筹建牛奶场。牛奶场选址在了天坛附近的东四块玉,吴柳桥亲自到内蒙古调来了十几头奶牛。就这样,一个小型的政务院牛奶场在吴柳桥的努力下建了起来,他被任命为场长。

    1952年5月,根据政务院下达的“机关生产统一管理”的指示,将包括政务院牛场在内的十二个小型牛场划归北京市管理,并合并成立了西苑牧场。吴柳桥也就随着来到西苑牧场工作。西苑牧场成立后不到一年,1953年4月又决定将西苑牧场交由北京市农林局接管,而在这一时期,吴柳桥又被派到北京市委党校学习进修,直到1955年7月毕业。

    1955年底,根据中央“在市郊发展奶牛”的指示精神,已于1954年10月组建完成的国营南郊农场决定,在已有的五里店农场和德茂牛场的基础上,再筹建一个大型的牛场,地址选在了亦庄。刚从市委党校学习期满的吴柳桥即被派往亦庄,投入到筹建亦庄牛场的工作中。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亦庄牛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吴柳桥也就被留在了亦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一棵柳树,移到哪儿就能在哪儿活。”

    1957年,南郊农场将下设的几个作业站相继改建为几个分场,即德茂地区为一分场,亦庄地区为二分场,和义地区为三分场,旧宫地区为四分场,金星地区为五分场。吴柳桥被任命为二分场的支部书记。1960年,吴柳桥已满六十岁,便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了。但吴柳桥是个闲不住的人,一直在发挥着传、帮、带年轻干部的积极作用。

    只要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晚年的吴柳桥身体弱了,腿脚也不灵便了,但他仍然闲不住,又义务担任起十多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自觉承担起教育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事。在他生前的笔记本上,详细记载着他准备到哪所学校作报告的记录。近的有亦庄小学、鹿圈中学,远的有金星中学、大兴师范。他九十二岁高龄时,又欣然接过东高地二中“校外辅导员”的聘书。家里人劝他,您这么大岁数了,别到处去了。可他却说:“只要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1994年初,吴柳桥被检查出患肺癌晚期,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儿女们一直守护在病床前,精心伺候这位为革命奋斗一生的好党员、好父亲。当三女儿兰英问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时,吴老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唯一的心愿,就是想再到江苏老区一趟,看看那里乡亲们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了!”

    1994年4月10日,吴柳桥同志病逝。南郊农场(红星公社)党委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吴老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当时,北京市农工委、中共大兴县委、北京市农场局有关领导参加了追悼会,为这位革命一生的老人送最后一程。

    吴柳桥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红军墙上特意为他镌刻了十四个大字“一生革命闯南北,无私奉献天地宽。”这是党和人民对吴柳桥同志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相关文章!
  • 加强和改进石油销售企业基层党

    李贤立 刘焰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045-01摘 要 石油是我国能源资源中的重要组成,与国家综合实力提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政府融资的困

    程商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2.6%,预计2020年将达到60%。为保障城镇化建设的

  • 非常道

    专注、极致、口碑、快。小米科技 雷军成功的七字诀第一,听政府的话;第二,不要和市场较劲;第三,要向美国学习。SOHO中国 潘石屹如果员工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