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地区鱼病特点与防治技术总结
罗念涛 王俊杰 张耀红
1 白洋淀养殖概况
白洋淀由143个淀泊、3700多条沟壕组成,宜渔面积约4000余hm2。因其特有的环境、地貌特征形成了地域特征明显的养殖方式。现有的养殖类型有网箱、网栏、围堤、池塘、沟濠等,养殖单元除池塘精养外,大多在303hm2以上;养殖品种为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鲂鱼、罗非鱼、河蟹、青虾、南美白对虾等,一般为多品种混养;2015年安新境内养殖面积为1905hm2,养殖年产量6332t。
2 白洋淀地区鱼病发病特点
2.1 季节性
白洋淀的鱼病季节性非常明显,大多发生在4-10月份,特别是5-8月份水温升高、鱼生长速度加快、病原体和寄生虫大量繁殖时,鱼病容易发生。
2.2 多样性
淡水鱼类鱼病在白洋淀地区都有发生(除二类疫病)。
2.3 流入性
随着名特优水产品的不断引进,国内外种质资源的频繁交流互引,一些新的水生动物疾病开始传人安新县,由此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
3 白洋淀主要养殖鱼类常见病害及防治
3.1 细菌性疾病
3.1.1 草鱼三病 草鱼发病常常是烂鳃、赤皮、肠炎三种病同时发生。
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尤其明显,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鳃上有粘液、污泥,严重时形成开天窗状。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没有食物,肛门红肿突出,腹部膨大。体表局部或者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严重时鱼鳍基部出血,形成蛀鳍。
第一天全池泼洒腐植酸钠溶液对水体进行解毒,第二天上、下午先后泼洒大黄精华素与高聚碘,药量、使用方法按说明书,水体透明度高于30cm时,用量酌减;同时内服诺氟沙星、Vc、保肝药,每1kg饲料用合剂药31.25g,每天2次,连喂5d。
3.1.2 出血病 发病顺序鲢鱼-鲫鱼-草鱼-鳙鱼-鲤鱼-鳊鱼。
眼眶四周、鳃盖、口腔、鳍条基部出血,肌肉呈现点状出血,严重时全身呈现红色,肠道、肝也有充血及肿大,腹腔内有黄色或血红色腹水,肝脏有时候也呈现白色,有出血点。
见表1。
3.1.3 鲤鱼烂鳃 使用碘制剂、二氧化氯全池泼洒,同时内服药饵,药饵配组及使用方法同草鱼三病。
3.2 寄生虫性疾病
3.2.1 车轮虫 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和鳃上,体表有一层微白色粘液,鳃丝肿胀,粘液较多,晴天下午集群浮头或翘尾巴,此类寄生虫以机体腐殖质为主要营养源。
全年都可发生,白洋淀整水域都有车轮虫,原来车轮虫不能越冬,近几年车轮虫经过变异可以越冬。水质越恶化车轮虫繁殖越快,硫酸铜(0.5mg/L)和硫酸亚铁(0.2mg/L)合剂杀虫,杀虫、消毒后,注意调水、肥水、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3.2.2 指环虫
病鱼鳃丝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苍白,显著浮肿,鳃盖张开,贫血。
第一天先用腐植酸钠溶液产品对水体进行解毒,第二天使用敌百虫或甲苯咪唑,第三天使用碘制剂或二氧化氯进行消毒防治烂鳃。用量按说明书,如果底泥超出15cm,剂量酌增,水体透明度大于30cm时,剂量酌减。天气异常或缺氧时禁止使用,施药48h内应加强对施药水体的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缺氧。
3.2.3 中华鳋、锚头鳋
水中跳跃、乱窜、俗称翘尾巴,很多时候伴随烂鳃发生。
治疗方法见表2。
3.2.4 粘孢子虫
依种类不同,可以在鱼体体表、鳃、肠道、头部、嘴部等部位寄生,形成大小不一的胞囊。
内服百部贯众散和地克珠利合剂,每1kg饲料用合剂药18.75g,每天2次,连喂3d。
环烷酸铜O.094mg/L,连用2d,第三天用二氧化氯消毒,同时内服百部贯众散和地克珠利合剂,每1kg饲料用合剂药18.75g,,每天2次,连喂5~7d。
4 水质与鱼病关系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如果水质中的一些基本指标超出其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影响生长、降低成活率、诱发疾病,重者能造成大批死亡。
3.1 优质水色
茶色、茶褐色;淡绿色、翠绿色;黄绿色;浓绿色(浓而不浊)。水色优良的池塘,增氧机打起的水花为白色,如有泡沫很快就消失。
3.1.1 优良水色的养护措施
放苗前彻底清淤和良好水源是培养优良水质的重要前提条件。
先使用氨基酸类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再使用芽孢杆菌制剂,3~4d可培养起优良水色。
第一次肥水5~7d后,视水质肥瘦程度,选择性补施氨基酸类肥水产品进行追肥。
每7~10d泼洒一次芽孢杆菌制剂、氨基酸肥水产品。如水色偏浓或阴雨天气时,使用腐植酸钠溶液进行调控,水体泡沫偏多时使用改底类产品。
3.2 危险水色
3.2.1 暗绿色、墨绿色 以颤藻、微囊藻、胶鞘藻为主。水质“浓、浊、死、水粘滑”。
针对这类水要先用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氧化氯全部杀死藻类,同时注意增氧、解毒;第三天适当换水,换水后用改底类产品进行压底;第四天使用芽孢杆菌制剂加氨基酸肥水产品进行肥水调水。
3.2.2 黑褐色、酱油色 褐藻、鞭毛藻、夜光藻、裸甲藻、多甲藻、角藻。水色发黑、发臭、发红。
此类水色成因为残饵、粪便等导致的水中有机质增多、水质和底质老化。不太换水和底泥较多的池塘在养殖后期越容易出现此种水色。
其调水方案为先用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氧化氯全部杀死藻类,同时注意增氧、解毒;第三天抽去底层水,约占池水的四分之一,施入改底类产品;第四天使用芽孢杆菌制剂加氨基酸肥水产品进行肥水调水,如果严重隔几天再使用芽孢杆菌制剂和光合细菌合剂全池泼洒。
3.2.3 澄清色 池水澄清见底,透明度一般在2m左右。
成因主要由三种情况造成,一是池底长青苔,青苔大量繁殖消耗掉池塘的养料,使池水严重变瘦,藻类繁殖不起来造成。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先用硫酸铜杀灭青苔,然后进部分带藻水(即临近水色良好的池塘水),追肥氨基酸肥水产品;二是受重金属污染,应该先用解毒产品,然后进部分带藻水,追肥;三是底质贫瘠,缺少施肥,水体缺乏营养盐或微量元素,施入氨基酸肥水产品,适当增加用量。
3.2.4 白浊色 水中藻类老化,有机质过多,分解型微生物过少,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所致。
3.2.5 混浊、分层、黄泥色 该水质透明度低、氨氮、亚硝酸盐极易偏高。
池塘中藻类很少,泥沙颗粒多,肉眼可见较多有机悬浮物,池底颜色发生改变,大雨过后容易出现这种水色。
大雨过后使用抗应激类产品,使用改底类产品全池泼洒,净化水质、提高底部溶解氧;次日,使用芽孢杆菌制剂等微生物制剂分解有机质;天气晴好时,泼洒氨基酸类肥水产品,培肥水质。
5 工作心得体会
2013年6月中旬左右,白洋淀内发生大面积白鲢出血病,发病面积2000hm2左右,死亡率为30%左右,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近两年同期我站发出预警措施进行预防,发病面积、经济损失大大减少,但在个别区域,由于养殖户防病意识较差,把池塘发病死鱼丢弃到公共水域,造成了某淀32hm2水面发生白鲢出血病。由于我们及时通报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处置,通过在相邻的水域入淀口中放置二氧化氯片进行挂袋,对养殖的吃食性鱼类进行药饵预防,对发病区域用二氧化氯和戊二醛进行治疗,效果很好,避免了该病向下游的大面积爆发,减少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此外,安新县的近几年来的水产病害测报点覆盖了县内全部重点水产养殖区域,选择了工作能力强、专业技术硬的技术人员,作为病害测报员加以重点培训与培养,采取定期上报、扎口管理等方式,形成了覆盖全县、监测品种齐全的监测网络,为全面掌握县内水产养殖品种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提供了硬件保障。通过分析水生动物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收集的基础信息,分析近期发生的病害情况及流行趋势,及时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降低风险,为白洋淀的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并随着测报体系的成熟及测报手段的提高,水生动物病害测报工作在水生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