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探析网络表情符号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符号,开始变得丰富多样。从简单的微笑字符表情到如今的动态表情包,网络表情符号在网络交流中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本文通过阐述网络表情符号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分析受众对网络表情符号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表情符号;表情包;使用与满足理论
【作者单位】周静,河南警察学院。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表情符号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非语言符号,因生动有趣、易读易懂受到众多网友热捧。2015年11月17日《牛津英语词典》年度词汇评选中,一个emoji的网络表情符号成功当选年度高频热词。
一、网络表情符号
1.网络表情符号的定义
英文将情绪“Emotion”与小图案“icon”合并为单词“Emoticon”,即网络表情符号。网络表情符号首先是图像型的,其次能传达情绪,是借助网络技术传情达意的图像型非语言符号。赵爽英在《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中指出,网络表情符号是指网络交流中传达表情的图像性符号;魏玮在《网络表情符号的情感表达探讨》中指出,网络表情符号即在网络交流中,由字符、图形、文字等组成,用来模拟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和动作,表达网络所掩盖的情绪和感情的非语言符号;叶云在《网络表情符号的流变与延展空间》中指出,网络表情符号,即网络非语言传播中的图形符号,是运用图文、动画等方式模拟和再现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动作,以及自然现象等。
2.网络表情符号的分类
(1)根据表情符号的表现形式分类
第一,字符表情。字符表情的演变过程是从美式ASCII字符表情开始,至今衍生出日式颜文字表情等类型。首先,美式ASCII字符表情。人们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找到灵感,创造性地运用电脑键盘上的英文字母、标点、运算符号等,模拟人的表情动作,表达人们的情绪。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输入一串ASCII字符,以“:-)”表示微笑,于是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诞生。从此,字符表情符号开始风靡世界。其次,日式颜文字表情。这种表情与美式ASCII字符表情相同,都是以电脑键盘符号创造,不同的是,颜文字表情将横着的美式ASCII字符表情竖起来,以人们更为熟悉的角度来模拟人的表情和动作。美式字符表情重点在于模拟人嘴部的动作,日式颜文字表情重点在于眼神的传递。比如在日式颜文字表情中,“(⊙o⊙)”表示目瞪口呆, “(^O^)”表示开怀大笑。
第二,静态图片表情。一些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腾讯QQ等的默认表情都是JPG格式的图片,缺乏新意,于是有的网友使用PS软件处理照片,创造表情符号。比如著名的“小胖表情包”,外号为小胖的男孩在一场学校活动中斜眼看摄影师的瞬间被镜头捕捉,网友将小胖的这张照片进行二次创作,配以文字,形成各种表情包,广为流传。
第三,动态图片表情及视频截图表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友使用动态表情,其中,有运用Flash等动画软件制作的动态图片表情,也有截取视频中人物的某个表情或动作制作的表情。比如,2016年,截取奥运选手傅园慧的采访表情和动作制作的表情包就深受网友喜爱。
(2)根据即时通信工具中的网络表情符号分类
第一,软件自带的默认免费表情。比如QQ社交软件,点开表情栏图标会显示QQ自带的默认表情,超级表情栏中也有一些免费表情供用户使用。
第二,网友免费下载、传播或自制的表情。网友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自己喜爱的表情下载并保存,或用PS软件自制静态表情,用Flash软件自制动态表情。
第三,付费购买的表情。很多社交软件中有付费购买才能使用的网络表情符号,比如QQ的魔法表情、超级表情,用户每月要支付10元会员费才能使用。
第四,输入法表情。比如搜狗输入法,当用户输入“开心”的字体,即能显示“”表情。
3.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
(1)形象性
网络表情符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性,它生动再现了用户在网络聊天时可能会做出的丰富面部表情,比如“”表示伤心,“”表示高兴,“”表示难过,直观易懂。
(2)娱乐性
网络表情符号的娱乐性是其受到网友喜爱的主要原因。生动的卡通表情往往赋予文字感情色彩。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王卯卯设计的兔斯基表情,无厘头的动作和诙谐的文字令人开怀大笑。
(3)情感性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网友通过网络表情符号表达情感,比如“”代表生气,“”代表
爱慕,交流双方能够通过网络表情符号感受对方的情绪。
(4)替补性
网络表情符号更直观,可替代交流中人的表情、动作或肢体语言等信息,弥补语言符号在交流中的不足。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过程看作基于特定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见图1。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特定需求,根据媒介接触可能性和媒介印象实施媒介接触行为,接触行为的结果有两种——需求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会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本质也是一种媒介接触行为,通过网络表情符号达到交流目的,满足自我需求。
三、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分析网络表情符号
2015年4月27日腾讯发布的《中国网民表情报告》显示,2014年QQ全年表情发送量超过5338亿次,8亿QQ网民中,超过90%的网友在聊天时使用过表情,其中“”这个表
情被使用次数超过10亿次,荣登网络表情符号榜首。为什么网络表情符号深受网民喜爱?笔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展开分析。
1.符合受众的接触动机
互联网时代讲究一个“快”字,很多人钟爱网络表情符号的原因是“比打字快”,无论是免费下载还是付费下载,抑或收藏的表情符号,只要手指轻轻一摁,就能将内心喜悦、愤怒、难过等情绪传递给对方,简单快捷。
网络表情符号具有文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受众的娱乐需求可以在交流中通过丰富的表情符号得到满足。
2.广泛的媒介接触可能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的上网设备向移动端集中。随着网络环境的完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社交软件如QQ、微信、Facebook、Google、MySpace等提供了丰富的表情符号,方便用户使用和交流。
3.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满足多种需求
(1)满足用户对网络交流真实感的需求
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受众希望和现实交流一样,看到对方的表情,及时了解对方的感受,丰富的网络表情符号正好满足了受众这方面的需求。除了社交软件自带表情,还有很多网友DIY设计了表情包,受众通过使用这些表情,代替现实世界的表情、动作或肢体语言等,传递喜怒哀乐,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让网络交流变得更加真实、亲切。比如用户彼此以兔斯基表情回复对方,一来一往,可增进感情交流。又比如好友之间,一个萌萌的“红包拿来”表情或疯狂打脸的“求原谅”表情,能弥补网络交流的疏离感,增进双方友谊。
(2)满足用户对直观表达的追求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倾向于追求简单、通俗、速成的文化产品,更乐于接受生动、直观、形象的图像信息。网络表情符号凭借其生动性和直观性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尤其“90后”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身上的互联网特质更为明显。近日百度贴吧联合“微表情”研究专家姜振宇发布的《“95后”表情包使用报告》,从成因、性别、地域和使用时间等多个维度解释“三观一致可互撩,一言不合就斗图”的“90后”社交常态。据统计,过去一年里百度贴吧“90后”网友的回帖中,30%带有表情符号元素。网络表情符号生动幽默,其偏动漫的设计、对动作的夸张渲染,使得情绪表达更为鲜明、直接,深受年轻网民的青睐。
(3)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新媒体时代,为了满足用户千变万化的个性化需求,网络表情符号往往会结合娱乐热点、流行主题或是明星人物进行创作。比如霍顿嘲讽孙杨、女排夺冠、王宝强离婚等热点事件都促使相应表情包闪亮登场,或是调侃,或是赞美,或是嘲讽。还有微信团队在2015年年底推出的“方言系列”“囡囡上海话”“桃子一家东北话”等表情包系列,结合各地方言特色创作表情,个性化十足,深受用户喜爱。
(4)满足传受双方对愉悦的需求
网络表情符号使人愉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者通过发送表情符号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二是发送者通过营造愉悦的交流氛围影响接受者的心情。表情符号增加了双方的亲近感,减少彼此的生疏感,化解沉默和尴尬,使网络交流更具亲和力。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委婉,常常用文字表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情包也不失为一种生动表达情感的新方式。比如“悠嘻猴”“炮炮兵”等表情包,比静态图片更生动有趣,能给传受双方带来愉悦的感受,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呢?微信表情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新的表情包系列或单品,这些表情符号种类繁多、趣味性极强,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提高网络交流的娱乐性[3]。
(5)满足用户自我实现的需求
用户使用网络表情符号,相当于给自己戴上了一张虚拟的面具,隐匿身份的同时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互联网世界里,用户身处虚拟社区,与人交流是通过文字或图像实现,而本人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角落,这种隐匿性隐没了用户的相貌、身份、地位等现实要素[4],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无顾忌、更自由。虚拟性使人们敢于吐露真言,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打开了自我展示的新空间,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表情符号来寻求群体身份认同,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在网络中,人以匿名方式行走,固然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幻想或引发欺骗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显示了人是可以突破身体、时空等有形限制,呈现多元生命色彩的,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固定时空下,按照固有的形体和人格的规定来生活。”[5]
(6)满足用户身份认同的需求
网络交流打破了种族、地域、文化背景等的局限,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平等交流。每个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地带,其中,使用同类网络表情符号就是形成文化认同感的一种表现。虚拟网络平台为用户创造了独立自由的空间,而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是网民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体现。网民中占比很高的青少年群体往往通过使用表情符号来展现性格、喜好,获取同类人群的认同。比如目前火热的“李易峰,国民男神驾到”、“气狗狗”光棍篇、“猪仔和羊妹”系列表情包就受到众多年轻用户的热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也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一群体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网络表情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形象直观、新颖多样,它是文字的外延,是用户情感的出口,是精彩生活的汇集。网络表情符号满足用户追求网络交流真实感的同时,也满足了读图时代受众对快餐文化的需求;满足了用户张扬个性、追求时尚的同时,也满足了传受双方对娱乐性的需求;满足用户在虚拟网络隐匿身份、实现自我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用户对身份认同感的追求。网络表情符号生长于文字体系之外,其迅猛发展,已经影响了当今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意义及发展值得我们用心研究。
[1]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日]本山根常男等. 社会学讲义[J]. 大众传播,1977(6).
[3]李丽. 微信聊天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J]. 新闻世界,2016(8).
[4]曾庆香,张楠. 王肖邦网络符号:视觉时代的交流[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6).
[5]李英明. 网路社会学[M]. 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