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理论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李敏亮
摘 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如何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阐述了激励理论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激励理论
民办高校的学生进入大学的分数都比较低,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们进行全面否定。在进入大学之前,因自身原因、学习环境以及社会当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自己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我们不能因为这個就认为他们是“低能儿”。如何去充分调动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民办高校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内激励为主,外激励为辅,二者相结合
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工作中,管理者要学会运用赫兹伯格的内外激励去激励学生。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对内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需要,最大限度地去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客观困难,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管理者要注重对大学生实施精神层面上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挑战和乐趣,从而获得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强烈的成就感,使激励作用得以长效发挥。
二、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二者相结合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民办高校学生工作中,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和学生群体。管理者对那些努力学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对失败不气馁的大学生要进行正面的激励,把他们树立正面的榜样;对那些无故旷课、打架斗殴、惹是生非的学生进行处罚,扶正祛邪,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班风,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比枯燥的教条和规定更直观、更具体、更明确,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气。
三、确立合理目标,激发学生成就感
在进入大学之前,这些学生都是常年在教师和家长的呵护和督促下走过小学、中学的。一旦进入高校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懈怠、散漫。因此,管理者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发其成就动机。首先,民办高校的学费是普通高校的2-3倍,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完成学业的。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对学业和毕业以后都没有什么要求和目标,都是抱着一种混日子、混文凭的心态在学校学习。所以,管理者应该督促他们去设置一些目标,有阶段、有步骤地去完成这些目标,当然这些目标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这样才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他们的目标还需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让他们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向新的目标前进。其次,设置目标要恰当、合理。一般情况下,目标太低时,很容易得到满足,这个目标就不可能有激励作用;相反,设置的目标过高而难于实现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只有当所设置的目标既具有较大的实现可能性,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才能实现而获得满足时,才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四、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可见,公平通常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许多问题,比如学生党员发展问题、学生评优评先问题、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评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者的工作不恰当给学生心理造成不公平所导致的。管理者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学生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民办高校的发展也不过十几年,民办高校学生工作还是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阶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管理者去改善。因此,管理者应该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根据不同的对象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才能够更好地去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沈爱军.民办高校自身及学生特点分析.市场周刊,2013(4).
[2]谭力文.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何振.激励理论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科技创业月刊,2008(7).
[4]廖北文.论校园环境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功能.教育探索,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