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李惠红
摘 要: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精神,科学精神它包括求真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然而即便是专门用来培育个体科学精神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也未形成一套正确的科学精神教育思想。因此,厘清现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和误读,对于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精神;教育;缺失;培育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实质和灵魂,“科学精神体现于科学的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中,是人们获取所必需的精神素质的总和,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精神,它包括求真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等。”[1]尽管“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口号在当下可谓是人人吟唱、无人不知,但是,要形为一个真正拥有正确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的社会仍相距甚远,人们对于科学观念的理解仍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即便是专门用来培育个体科学精神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也未形成一套正确的科学精神教育思想。因此,厘清现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和误读,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中的科学求真精神被理解为是一种科学的“实用主义”的观念
上海师范大学的柳延延在《科学精神在中国》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传统的与现代的主流思想里缺少科学精神;西方的科学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里蜕变成了一种科学‘实用主义的东西。”在教育领域,仍有不少人认为惟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而社会科学并非科学。最明显的代表现象便是我们对于“科学技术”一词的理解,科学技术在大多数人看来仅仅只是用来改变我们的物质生活環境,近几十年看来,科技所带给我们的物质上的巨大收益,更加说明了科技的实用性价值,而模糊了和掩盖了科学本身所具有的追求事物内在价值的目标。由此所造成的是,教育中的求真精神即是为了“实用”,换句话说,唯有实用的知识才有助于科学精神的培育。
二、教育中科学知识传授即是永恒的绝对真理
将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知识,从而对其顶礼膜拜,是当下对于科学精神的另一种盲目理解的表现。对于科学教育,“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只有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等概念,而没有科学的概念。”学校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传授科学知识,在此前提之下,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对于万物皆准的真理,所有一切都应以科学知识为准,那么何谓真正科学的知识呢?对于学生来说,当然是教师以及专家这种权威人士所讲所说的言论。然而,教师与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教育研究者具有很大的区别,从他们之间的人数比例便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在教师看来,他们仅仅甘于做传播科学知识的教书匠的角色,做研究根本不是他们的责任,以期在此环境下教育出具备当代科学素养的人才。现实证明,缺乏科学精神的教师所培养出来的只是具有独断品质,缺少独立判断能力、批判、创新精神的学生。
三、教育过程中科学方法运用的程式化
科学的方法简而言之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教育方法是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必要手段。科学方法的实施必然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科学的教育设备仪器;二是科学的教学方式。由于现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时代呼唤科学教育的要求之下,不少学校已成功地配备了良好的教育硬件设施,从而为科学教育的开展以及科学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运用科学的仪器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却是当前科学精神难以形成的原因所在。所谓的科学实验,大多数仅停留在为运用仪器而做实验,教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是为证明书上已有的公式或定理的实证,又或是将科学实验方法局限于做做调查和数据分析,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教育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尽管素质教育和知识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的呼声已响彻全国大地,然而,教学的方法在很多地方仍沿袭的是灌输和呆板的死记硬背。更有甚者,即便是教师自身,也认为科学的方法是教育研究人员才应掌握的知识,或是认为唯有理科、工科的教师才应加强自身的科学实验能力。
由此,在科学精神内涵的指引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教育用来培育科学精神的土壤是如此之贫瘠。当下教育难以养成真正意义上具备科学精神人才的问题所在便是教育中正确的科学精神意识的缺失、科学知识与科学教育观念界限不明和科学方法运用的程式化三方面。
参考文献:
[1]王金福,宋新康.论科学精神[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4-7
[2]张志勇.呼唤中国教育的科学精神[J].当代教育科学,2007:3-7.
[3]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23-129.
[4]巨乃岐,王恒恒,田华丽.再论科学精神[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