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科学发展意蕴
宋建国
【摘要】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极具中国特色,有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意蕴。毛泽东的工业发展思想,即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关系国富民强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论述,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的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关于“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就是工业”的思想,体现了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关于正确处理工业化建设速度与效益辩证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蕴含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科学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9.015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国情和世情的变化,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既是对新时代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蕴涵的科学发展思想,基于中国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现状,强调要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探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刻领会其丰富的科学发展意蕴,对于正确认识和科学践行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以经济独立保障政治独立的“以人民为中心”意蕴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政治上看问题”,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体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及其优越性的充分展现。而这恰恰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以人民为中心”最核心的内涵和最根本的要求。
毛泽东认为,国家的政治独立必须通过经济独立来保障,这就需要进行开创性的探索,“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关键要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只有实现社会主义高度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独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就有了深刻认识,“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独立,我们没有按照苏联的要求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把自己当作苏联工业的一个“车间”,而是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于1978年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土安全。
同时,毛泽东还认为,要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63年9月,毛泽东在审阅《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说,近代以来,我国之所以积贫积弱、被动挨打,一是因为社会制度腐败,二是因为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新中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社会制度腐败问题基本解决,但经济技术仍然落后。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被当时的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封锁、后来的中苏关系的恶化等国际紧张局势强化,促使毛泽东努力探索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不同于苏联,同时又能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赶超”思想指导下的“赶超”实践,“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一时盛行,无疑是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其初衷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实现国富民强,这是毋庸置疑的。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我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探索,对当时的工业发展形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現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因此,中国在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从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要调动党内外、国内外的、直接的、间接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为了使我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作为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强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4]。
毛泽东认为,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必须关心人民生活,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明确提出“又要工业,又要人民”的思想,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生活资料的生产。对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他说,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提倡艰苦奋斗,但也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毛泽东强调,在没有遇到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要保障农民的收入,“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5]。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基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但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实践中,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和无视客观规律的要求,无疑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及其实践无疑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毛泽东探索工业化道路的价值不可低估。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方法——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
除了从“政治上看问题”这一突出特点之外,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又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他提出的“农业就是工业”的思想,以及“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是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新发展理念。
关于产业发展协调问题。鉴于苏联和当时一些东欧国家在工业化建设中的片面做法,以及“把农民挖得很苦”的经验教训,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阐述,强调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要协调发展。他说,虽然我国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重工业,但是决不能忽视农业生产,“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6]。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强调了“重、轻、农”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指出了发展农业对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7]“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8]毛泽东认为,虽然发展重工业是中心,“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9]。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改变中国当时的落后面貌,毛泽东主张,“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在强调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的同时,毛泽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提出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
关于工业化建设的区域布局问题。毛泽东指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以便更好地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10]。关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倾向,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地阐述了正确处理国家、农民、合作社的关系问题,要做到工业化建设与人民基本生活兼顾,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增加,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此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统一性与独立性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都体现了“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和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路径选择——建设速度与效益辩证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重工业如何快速发展的问题,毛泽东作了比较和分析,他认为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11]。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发展重工业就是采取了前一种办法,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结果使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的最高水平,把农民挖得很苦。为了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避免“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情况发生,实现工业化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毛泽东指出,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很大,我们必须选择后一种办法,即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12]。
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建设对于农业的依赖程度极高。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久的中国,农业不仅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重要市场而且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在物质匮乏时代更是关乎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因而毛泽东以“农、轻、重”为序探索工业化道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工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为了避免苏联模式的弊端,要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农业发展起来了,解决了人民吃和穿等生活问题,才能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基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对国内外形势的研判,毛泽东认为,“只为工业积累,农业本身积累得太少或者没有积累,竭泽而渔,对于工业的发展反而不利”[13]。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看起来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14]。毛泽东关于处理好工业化建设速度与效益辩证关系的思想,对于理解新发展理念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这一正确思想并没有得到一以贯之的贯彻和坚持。
总之,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站在国富民强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反映了中国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面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又要工业,又要人民”的思想,强调了群众观点,奠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基点;关于“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就是工业”的思想,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体现了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关于正确处理工业化建设速度与效益辩证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为中国工业化开拓了通途,可以说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源头,因而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探究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对于我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和失误,如一定时期急于过渡的“大跃进”,如重工业投资过重,农轻重的比例失调,等等,但还是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和宝贵财富。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达国家共产党应对金融危机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BGJ001)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1080页。
[2]《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3][4][5][6][7][8][9][10][11][12][13][1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44、216、24、199、200、241、25~26、25、241、200、241页。
责 编/马冰莹
【摘要】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极具中国特色,有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意蕴。毛泽东的工业发展思想,即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关系国富民强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论述,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的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关于“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就是工业”的思想,体现了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关于正确处理工业化建设速度与效益辩证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蕴含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科学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9.015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国情和世情的变化,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既是对新时代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蕴涵的科学发展思想,基于中国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现状,强调要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探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刻领会其丰富的科学发展意蕴,对于正确认识和科学践行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以经济独立保障政治独立的“以人民为中心”意蕴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政治上看问题”,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体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及其优越性的充分展现。而这恰恰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以人民为中心”最核心的内涵和最根本的要求。
毛泽东认为,国家的政治独立必须通过经济独立来保障,这就需要进行开创性的探索,“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关键要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只有实现社会主义高度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独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就有了深刻认识,“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独立,我们没有按照苏联的要求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把自己当作苏联工业的一个“车间”,而是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于1978年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土安全。
同时,毛泽东还认为,要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63年9月,毛泽东在审阅《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说,近代以来,我国之所以积贫积弱、被动挨打,一是因为社会制度腐败,二是因为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新中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社会制度腐败问题基本解决,但经济技术仍然落后。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被当时的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封锁、后来的中苏关系的恶化等国际紧张局势强化,促使毛泽东努力探索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不同于苏联,同时又能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赶超”思想指导下的“赶超”实践,“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一时盛行,无疑是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其初衷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实现国富民强,这是毋庸置疑的。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我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探索,对当时的工业发展形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現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因此,中国在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从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要调动党内外、国内外的、直接的、间接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为了使我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作为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强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4]。
毛泽东认为,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必须关心人民生活,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明确提出“又要工业,又要人民”的思想,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生活资料的生产。对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他说,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提倡艰苦奋斗,但也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毛泽东强调,在没有遇到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要保障农民的收入,“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5]。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基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但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实践中,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和无视客观规律的要求,无疑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及其实践无疑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毛泽东探索工业化道路的价值不可低估。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方法——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
除了从“政治上看问题”这一突出特点之外,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又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他提出的“农业就是工业”的思想,以及“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是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新发展理念。
关于产业发展协调问题。鉴于苏联和当时一些东欧国家在工业化建设中的片面做法,以及“把农民挖得很苦”的经验教训,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阐述,强调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要协调发展。他说,虽然我国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重工业,但是决不能忽视农业生产,“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6]。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强调了“重、轻、农”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指出了发展农业对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7]“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8]毛泽东认为,虽然发展重工业是中心,“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9]。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改变中国当时的落后面貌,毛泽东主张,“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在强调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的同时,毛泽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提出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
关于工业化建设的区域布局问题。毛泽东指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以便更好地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10]。关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倾向,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地阐述了正确处理国家、农民、合作社的关系问题,要做到工业化建设与人民基本生活兼顾,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增加,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此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统一性与独立性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都体现了“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和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本路径选择——建设速度与效益辩证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重工业如何快速发展的问题,毛泽东作了比较和分析,他认为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11]。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发展重工业就是采取了前一种办法,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结果使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的最高水平,把农民挖得很苦。为了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避免“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情况发生,实现工业化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毛泽东指出,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很大,我们必须选择后一种办法,即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12]。
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建设对于农业的依赖程度极高。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久的中国,农业不仅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重要市场而且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在物质匮乏时代更是关乎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因而毛泽东以“农、轻、重”为序探索工业化道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工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为了避免苏联模式的弊端,要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农业发展起来了,解决了人民吃和穿等生活问题,才能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基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对国内外形势的研判,毛泽东认为,“只为工业积累,农业本身积累得太少或者没有积累,竭泽而渔,对于工业的发展反而不利”[13]。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看起来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14]。毛泽东关于处理好工业化建设速度与效益辩证关系的思想,对于理解新发展理念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这一正确思想并没有得到一以贯之的贯彻和坚持。
总之,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站在国富民强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反映了中国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面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又要工业,又要人民”的思想,强调了群众观点,奠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基点;关于“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就是工业”的思想,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体现了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关于正确处理工业化建设速度与效益辩证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为中国工业化开拓了通途,可以说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源头,因而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探究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对于我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和失误,如一定时期急于过渡的“大跃进”,如重工业投资过重,农轻重的比例失调,等等,但还是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和宝贵财富。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达国家共产党应对金融危机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BGJ001)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1080页。
[2]《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3][4][5][6][7][8][9][10][11][12][13][1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44、216、24、199、200、241、25~26、25、241、200、241页。
责 编/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