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与当代意蕴

    张元圆

    摘 要:“四个伟大”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又是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最新要求和具体阐释。“四个伟大”以内在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主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实践的强大支撑,具有丰富的当代意蕴。

    关键词:四个伟大;内在逻辑;当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2.008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2-35-06

    “四个伟大”产生于历史各时期,其内在逻辑产生的历史合力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向前发展,新时代条件下的“四个伟大”是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是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孕育和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界围绕着“四个伟大”提出的时间节点、概念内涵、历史演进、基本要求、内在逻辑、价值意蕴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式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论证了党在新时代条件下提出“四个伟大”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为后来研究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激发新时代“四个伟大”相互作用产生的内驱动力,需要深刻剖析并把握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

    一、新时代“四个伟大”是治国理政的高度凝炼

    新时代“四个伟大”,即“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分开来看,“四个伟大”提出时间不一,其形成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从整体上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将“伟大事业”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并列提出,2017年7月2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重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的讲话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练为“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合称为“四个伟大”。

    (一)“伟大斗争”反映治国理政的历史特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伟大斗争”这一概念的最早出处。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各种场合反复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的必要性。例如: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讲话中,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对“新的历史特点”这个概念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新的历史特点”含义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现在,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在实践中推动着“伟大斗争”逐渐发展。

    (二)“伟大工程”概括出建党治党的时代任务

    “伟大工程”是“四个伟大”中最早提出的,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谈到党内刊物《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时,指出“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准备,这件偉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这里正式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并进一步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总结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而党的建设在“三大法宝”中是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至此“伟大的工程”概念由此产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加强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并进一步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上升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各次讲话一直沿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概念。此间实践的推进与理论的发展,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涵更加丰富。党的十九大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凝练为“伟大工程”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一并提出。

    (三)“伟大事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伟大事业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理论体系开启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017年,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由以上命题可以推导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起点。从理论层面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上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后召开的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都着重强调和突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实践层面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正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伟大事业”。

    (四)“伟大梦想”宣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同参观《复兴之路》时,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称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命题提出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密切关注,并围绕着“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进行了大范围、多层次的研究。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演讲时指出,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练为“伟大的梦想”,“伟大梦想”的概念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的丰富与完善,逐渐走向成熟。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产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合在一起,高度凝练为新时代的“四个伟大”。

    二、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四个伟大”之间关系的阐释为学界把握“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结构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联系紧密的有机统一体。它既体现出内在的“目标——途径”二维逻辑结构,又呈现出“目标——途径——调适”三维逻辑结构和“目标——途径——导向——调适”四维逻辑结构。“四个伟大”缜密的内在逻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四个伟大”是组织严密的有机整体,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有机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时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因此,整个有机体首先体现出“目标——途径”二维逻辑结构。“伟大梦想”是统揽“四个伟大”的目标系统,具有激励功能;“伟大斗争”是统揽“四个伟大”的动力系统,具有驱动作用;伟大事业是统揽“四个伟大”的导向系统,发挥方向指引作用;伟大工程是统揽“四个伟大”的调控系统,负责有机体的调适。动力系统、导向系统、调控系统以目标系统为中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而相互驱动、协调运作,所以三大系统是实现伟大梦想这一终极目标的具体途径。具体来说,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直接动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障“伟大梦想”如期实现,保障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起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取得胜利,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历史性新飞跃。不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旨在扫除实现“伟大梦想”道路上的绊脚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一方面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另一方面又为伟大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目标-途径”二维逻辑结构如图一所示:

    “四个伟大”有机整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又使其呈现出“目标-途径-调适”三维逻辑结构。进行“伟大斗争”和推进“伟大事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两大路径,“伟大斗争”既是前提,又是动力,“伟大事业”既是方向,也是阶段性目标,但这两大路径并未完全并列,而是呈递进关系,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要在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只有“伟大斗争”的不断胜利和“伟大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才能确保“伟大梦想”实现。然而,无论是“伟大梦想”的确立,还是“伟大斗争”的进行和“伟大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发挥“伟大工程”的调适作用。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所以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其主体力量的决定性作用,对“伟大梦想”实现道路上的不利环境和因素进行调适。概言之,就是要以“伟大工程”为保障,通过进行“伟大斗争”,发展“伟大事业”,从而实现“伟大梦想”。“目标-途径-调适”三维逻辑结构如图二所示:

    “四个伟大”有机统一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其在三维逻辑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目标-途径-导向-调适”四维逻辑结构。在这一逻辑结构中,“伟大梦想”是统领“四个伟大”的目标,“伟大斗争”是动力,“伟大事业”是方向,“伟大工程”是保障,四个部分相互协调,共同运作,最后形成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具体来说,“伟大梦想”的实现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充分发挥主体性力量的调适作用,坚定不移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整个逻辑体系清晰明了,结构图如图三所示:

    全面审视新时代“四个伟大”的三种内在逻辑结构,“伟大梦想”是终极目的,“伟大事业”既是方向,又是阶段性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不变逻辑,根本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究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正确抓住了“四个伟大”之间的内在逻辑,不断激发“四个伟大”有机统一体的潜在能量。

    三、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当代意蕴

    “四个伟大”内在的強大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主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具有丰富的当代意蕴。

    (一)新时代“四个伟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永葆活力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问题才能发展,有问题才能创新。创新始于问题,问题助推创新。正如马克思所言,“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代领导集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樣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创造性地开启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四个伟大”是这些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和聚焦点,突出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上。习近平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启迪党中央从十八大开始提出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等观念;“建设伟大工程”的成功经验使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意识,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等战略思想;在努力“推进伟大事业”的历程中,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伟大梦想”这一目标的确立,更是促使系列政策的产生。

    (二)新时代“四个伟大”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主线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四个伟大”贯穿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上,“四个伟大”明确昭示了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以什么样的主体力量,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理论凝练和实践总结,可以从不同层面归结到“四个伟大”的总体思路上来。实践上,“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是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逻辑主线。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随着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阶段性任务的变化,各时期的主题各不相同,但从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成了中国共产党每次全国代表大会不变的主题。“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实质上是表明要坚持不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质上是表明以什么方式进行且具有不同意义的“伟大斗争”;“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都旨在表明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次的“伟大梦想”的实现。“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表明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质上就是其他“三个伟大”的根本保证。

    (三)新时代“四个伟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过去五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归因于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治国理政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具体实施依据一定的逻辑和框架展开,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阐释中可以看出,新时代“四个伟大”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逻辑和总体框架。

    首先,“伟大梦想”具有方向引领作用。“伟大梦想”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它回答了现阶段党和国家“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这也就决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伟大梦想”而展开。其次,“伟大事业”具有举旗定向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表明“伟大事业”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再次,“伟大斗争”具有助推作用,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成果,所以“伟大斗争”具有助推治国理政思想落地生根的作用。最后,“伟大工程”具有政治保障作用。进行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回答了“以什么样的领导力量”治国理政的问题,是保障治国理政思想得以展开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领导集体认识到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在革命、改革和建设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四个伟大”更是直接表明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和发展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毛泽东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康 璇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当代回族

    牟冠宇 童鹏<br />
    摘 要 阿訇,意为“教师”、“学者”,是回族地区对宗教专职者的称呼。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阿訇逐渐成为了一

  • 人工智能对新闻舆论及意识形态

    【摘要】介绍以算法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算法、人工智能给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