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新闻舆论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

【摘要】介绍以算法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算法、人工智能给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推动主流媒体在移动客户端等领域积极运用算法技术,跟上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潮流;对新闻传播人工智能化、算法推送的负面效应实施必要矫正;促进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关键词】算法 人工智能 意识形态 主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8.011
近年来,以算法、机器学习等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的应用,对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比如,2017年9月份人民网以针对“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送导致的负面传播效果,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今日头条也通过增加人工编辑、强化内容审核、说明算法规则等方式来进行算法矫正和公开回应。本文聚焦于新闻传播行业中算法、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及其趋势,分析人工智能给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及趋势
在新技术浪潮的影响下,人工智能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和企业的推崇与采纳。算法推荐、机器人写作、个性化推荐、语音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被日益频繁地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选题策划、信息采集、内容生成和产品分发等环节,以职业媒体人为主体的传统新闻生产正在逐渐进入多元行动主体参与、专业化与智能化并重的时代。
针对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新闻业的问题,有新闻学者和从业者认为,人工智能既通过机器人写作改造新闻内容的生产环节,又通过智能算法推荐改造内容的分发环节。[1]我们认为,算法、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新闻内容的生产环节。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学习通常包括监督式和无监督式两种,新闻领域内运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前者。监督式学习主要是输入和输出已知信息,把数据“喂”给算法后按照给定规则填充公式化的表达,继而生成新闻报道。[2]
“机器人写稿”一般就是采用监督式学习进行自动化新闻写作的应用,主要运用程序算法,通过开放平台的数据接口或授权,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送垂直领域的动态消息。目前,“机器人写稿”较早应用在证券新闻、赛事新闻、地震新闻等数据容易模板化的报道领域,主要由机构网站提供信息接口,由机器快速抓取而后生成并推送新闻。[3]例如,2017年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站的机器人仅用25秒时间就快速生成和推送了关于地震的快讯报道,包括了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等内容,[4]各新闻要素一应俱全。这种动态消息的生成和发布,尽管只是融合新闻报道的前端环节,发挥的是快速播报、信息提醒作用,尚未涉及更多的深度信息或讲故事层面,但再专业的记者也难以在半分钟内完成这样的快速编写。[5]
可见,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结合,首先主要解决的是新闻报道和推送的速度问题,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时效,并直接改变了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生产流程。[6]
新闻产品的呈现环节。人工智能还被应用于新闻产品的呈现环节,让新闻的呈现方式更加智能化、互动化,由此提升用户消费内容的交互体验。《2017未来媒体报告》曾预言,未来的新闻是用来体验的,而非仅仅用来阅读。[7]随着语音识别、语音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外互联网公司近年来也推出了一系列“语聊机器人”产品,比如苹果“Siri”、微软“小冰”和百度“小度”等。此外,一些媒体也将此应用到新闻报道领域,推出智能新闻机器人。如美国数字新闻网站Quartz旗下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其APP界面打开后就出现一个聊天窗口,会以聊天方式推荐新闻,如果用户感兴趣想知道更多的详情,可通过窗口下方的选项与APP进行互动和追问,在这个过程中,不时还会穿插各种有趣的表情包。Quartz副总裁兼执行主编扎克·西沃德表示:“聊天式新闻大大提高了用户粘度,用户停留的时间变长了”。[8]
类似的技术运用,将新闻從过去以内容为主导的单向传播变成了以技术为驱动的互动对话,把过去的“看新闻”“读新闻”变成了“问新闻”“答新闻”;同时,这些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闻平台,还能在产品和用户的互动中收集用户兴趣、资讯反馈等相关行为数据,用于优化产品和洞察需求。[9]
新闻资讯的流通与消费环节。上述“机器人写稿”和“语聊机器人”主要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内容生产和呈现环节的优化和改造,而资讯在终端的智能分发和个性化推荐则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流通与消费环节的变革。[10]
过去,无论是报纸版面还是门户首页,都主要由人工编辑根据新闻价值和媒体定位来筛选稿件,他们推荐什么读者才能看到什么,新闻的筛选和排列主要基于职业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判断和人工编辑,且考虑更多的是大众的普遍需求、内容的权威性和公共性,而非用户的个人兴趣。如今,包括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商业门户网站的资讯客户端,以及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聚合型资讯分发平台,依托对每个用户兴趣的精准捕捉、需求极致化满足的算法推荐机制而具备强大的传播优势。
有调查显示,在新闻推荐资讯的精准性方面,2017年算法首次在用户感知上超越新闻和社交推荐。[11]也就是说,相较于编辑的人工推荐和社交网络的“协同过滤”,算法推荐在用户个性需求精准化感知和极致化满足上更有优势。今日头条算法既根据用户选择的“频道推荐”,又结合其浏览不同内容的行为记录和时间场景,同时记录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比较精准地捕捉用户对不同内容的个性需求,继而向用户推荐个性化、定制化的资讯,增强其使用粘度和阅读时长。目前,基于智能算法为主导的内容筛选和分发机制,使今日头条成为资讯聚合分发平台领域的领先者。
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和资讯终端开始采纳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荐”模式,即基于用户阅读新闻的倾向性和个性化偏好,通过算法为不同的用户推送和呈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内容主动“找到”对它感兴趣的人,新型分发机制为内容与用户间的匹配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12]这种以用户兴趣为导向的智能化分发方式,导致了新闻资讯消费环节的革命性变化,其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乃至对传媒生态的影响将会是全新而深刻的。
单纯依托算法进行的内容推送和信息传播,也引发了一些主流媒体的隐忧和部分用户的反思。比如,过度推崇算法推荐的平台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价值观偏差,算法推荐内容可能对用户制造“信息茧房”“过滤气泡”等负面效应。尽管算法推荐新闻引发了不少争议,但算法推荐对资讯分发效率的提升、对用户个性需求的满足,已经使其成为新闻分发的主导机制。
随着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普及和深化,以及物联网兴起或“万物皆媒”时代的到来,从智能收集与编写新闻,到智能推送与分发新闻,再到智能传感器采集更广阔类型的生产生活信息和发布新闻,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机制变革,将在新闻传播领域持续进行。
人工智能给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新闻传播行业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工智能对推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从技术的政治社会属性角度来看,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会完全造就积极的社会后果,尤其在注重社会效益的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总体上,人工智能给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为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首先,人工智能可以提升主流资讯传播的力度。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需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创新表达方式与技术形态的,而不仅仅是内容在渠道层面的从传统介质向数字化介质平移。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上述几个层面的应用表明,至少在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形式上,它是极其具备互联网基因的。
快速反馈、灵活交互、精准匹配与个性化服务,这些是确保主流媒体的内容始终具备先进传播力的基石。比如,围绕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的新闻传播,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能快速地生成报道、推送和分发,这样可极大地提高“网络辟谣、阻击谣言、披露真相”的效率,从而避免因不实消息的传播所导致的情绪割裂和意识形态激化等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在传播形态上更具有互联网属性,比如更快速的信息采集与内容生成、更友好的用户体验内容的呈现、更具个性化优势的资讯分发,从而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提升主流资讯传播的精度。人工智能是以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作为其技术基础的。在突发性事件或社会争议性公共问题的讨论中,不同的人群往往会形成不同价值倾向的观点和诉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成熟,运用人工智能的精准化推送,主流新闻的内容流通可以围绕用户“画像”而变得更加精准。也就是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推送机制,主流媒体可针对关注公共议题的特定人群进行更加智能化、有针对性的时政内容推送,从而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最后,人工智能可以提升主流资讯传播的效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增强时、度、效,其中的“效”以往主要由领导批示、同行肯定来进行评价,而大数据分析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捕捉分析网民的“瞬间情绪”、追踪研判新闻内容的传播规律进而对网民的态度改变和行为倾向做出预判。用这些新数据、新工作和新方法来指导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实践,可提升舆情监测和意识形态引导的效果。
此外,支撑起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从情绪、态度、价值倾向等层面,提升重大议题的舆论生成过程和内在规律分析等相关研究的科学性。
人工智能对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引发的挑战。第一,新闻传播领域内人工智能当下的应用场景更多的还是感性化与实用性的,无法促进受众公共意识的培育。当前,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推荐更多的是针对人的感性需求,信息消费主要立足于感官刺激或实用需求的满足,而且往往是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强化。这就容易造成新闻消费与网络空间的过度娱乐化、碎片化,乃至低俗化,从而极大地降低公众对严肃新闻、主流新闻的关注度,公共意识面临弱化趋势。此外,社交网络传播所产生的“回声室”(echo chamber)效应,导致信息在封闭的小圈子中得到传播,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重要性判断会有所偏差。比如,受众会过度依赖于某类信息,或接触到的信息会相对同质化,由此较难观察到重大公共事务背后不同立场的观点和信息。
实际上,算法技术的运用既会考虑个性化特点,还会考虑相似人群的需求、信息消费的时空场景等因素。因此,经由算法推送导致的娱乐化、煽情化信息过剩的传播效果,其责任主体并非由平台设定的机制,而是由用户行为、兴趣和相似人群的需求特点所共同决定的。
第二,人工智能的资讯推荐易造成“信息茧房”,加剧社群区隔,从而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分发,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只给“他喜欢的”,甚至是只给他“他愿意听的”,很容易形成导致人视野窄化和观点极化的“信息茧房”,加重社会不同人群的心理区隔,从而在公共交往层面不利于不同社群的相互认知和相互理解,给主流意识形态的统合性引领工作带来挑戰。
信息窄化容易造成用户的认知偏狭,使其被情绪化的片面信息影响,对整体社会和公共议题的判断可能会有失平衡或理性。此外,还可能会逐渐降低用户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度,降低他们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和行为的意愿。[13]仅仅由机器或者由用户自身决定信息的分发,既在实质上消解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把关人”功能,也将导致一部分受众弱化完整接收信息的能力。为此,一点资讯负责人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推送不能由机器发挥全部作用。[14]
第三,人工智能对网络内容建设、传播格局的影响,将突出体现在平台媒体优势强化、主流媒体影响弱化方面。从内容建设的角度看,人工智能辅助生产新闻的数量将相对有限,而经由人工智能技术推送的新闻将更加偏向软性化和娱乐化。由此,导致严肃新闻所获得的点击量和到达率会受到客观限制,这可能使得传统主流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特别是针对移动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产生更加注重吸引眼球、强化点击效果的内容偏好。
从传播格局的角度看,平台型媒体依托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将形成更大的传播优势和盈利能力,传统主流媒体由于缺乏技术、资本、盈利能力而面临更加边缘化和影响力弱化的风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是实现“所有人跟所有人之间的链接”,信息传播的强势入口必然是具有强社交属性的,这方面以微博、微信和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社交+资讯”平台比传统主流媒体相对狭窄的“资讯”定位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用户粘性。
第四,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生态和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具有革命性影响,导致主流媒体面临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由人工智能和算法塑造的传播效果评价机制,总体上偏向于用户主导、情感主导和兴趣主导,从而导致严肃型内容不可能占据评价体系上的优势。因为传统严肃型的主流新闻报道和正面宣传其评价体系主要由领导批示、同行赞誉和专业奖项来构成,相对来说,传播效果的评估是相对封闭的。而经由算法辅助而进行的传播,内容的传播效果往往可以通过精准的数据形式而被透明化呈现。比如,按规定推送在“今日头条”头部位置的主流时政新闻,每天有多少人在点击、多少人在评论,都是非常直观显示的。由此,针对宣传效果的评价权和话语权会面临透明化、数据化的风险,这实质上也会深层次影响主流媒体长期承担的意识形态传播主导权。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做好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
人工智能将深度影响新闻业。一方面,“机器人写作”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报道中将有可能取代记者。职业新闻从业者无法跟机器比拼速度,只能通过抵达现场、深度阐释、逼近真相来弥补“机器人写作”存在的短板。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将发挥大数据信息抓取、分析和解读优势,实时监测新闻热点的受众浏览、收藏、转发、点赞和评论等行为,这种技术驱动下的新闻生产对用户的需求满足将更智能化和高效化。[15]除了影响新闻业之外,人工智能对网络舆论、意识形态的影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
基于新闻传播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形及其给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围绕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主要给出以下对策建议。
推动主流媒体跟上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潮流。人工智能是先进传播力的代表,只有跟上技术潮流才能充分利用好技术给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所以,要通过政策或资金扶持的方式,强化主流媒体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纳应用,重点扶持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封面传媒、澎湃新闻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客户端的技术升级,提升它们的智能化水平,从而切实提升主流媒体内容生产、智能分发的技术水平和竞争优势。
这方面,今日头条采取的向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输出算法和部分数据支撑的做法,可以有所鼓励。相关的技术合作,可以帮助区域化的主流媒体更精准地掌握本地用户需求、更智能地推送个性化内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
针对新闻传播智能化的负面效果进行必要矫正。鉴于资讯传播的人工智能化存在弱化公共性、降低严肃内容传播优势、加剧社群区隔等负面效果,有必要采取行政手段对商业网站的智能分发和算法推送机制进行适当引导,推动其形成理性把关意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更好把握用户个性需求和优质内容推送、算法推荐和人工编辑的平衡关系。
可采用以下具体做法:对优质的正面宣传作品和报道进行优先推荐,在频道设置、内容推送方面强化“优先权”;严格审核过度煽情的不良内容,对发布导向存在长期偏差的自媒体账号进行关闭处理,从源头上减少负面信息的供应量;在算法推送的规则之外更加强化人工编辑的作用和价值,尤其针对“两会”新闻等重大主题策划进行的宣传报道,要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更大范围、更强效果的传播。
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论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学术研究的科学指导与理性支撑,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建立更加高效、科学、精准的综合舆情研判和分析体系,尤其是优化研究网民情绪、态度、归因逻辑和行为预测的方法论。此外,鼓励采用跨学科方法实现科研的文理交叉,运用“舆情仿真”等系统建立人工模拟社会系统,从而强化舆情预判和风险预警水平,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能力。
当然,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既需要在线上基于先进传播技术的支撑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引领,更要在线下做好矛盾化解、利益协调与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等相关工作。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数据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6JZD006;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生汤敏对本文有贡献)
注释
[1]冯怡:《从机器人小冰看<钱江晚报>人工智能+新闻的创新探索》,《中国记者》,2017年第6期,第48~50页。
[2]仇筠茜、陈昌凤:《黑箱: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格局嬗变》,《新闻界》,2017年第1期,第28~34页。
[3][5][6][9][10][12]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1期,第5~9页。
[4]中国地震台网:《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http://mp.weixin.qq.com/s/qHf2ln1sFwftkZyOyZ8yRA,2017年8月8日。
[7]李钊:《人工智能先驱预测未来媒体十大趋势》,《科技日报》,2016年10月27日,第1版。
[8]刺猬公社:《在人工智能和新闻的结合上,国外媒体已经飞起来了?》,http://mp.weixin.qq.com/s/pwAkf9-VLNoKLOpwEMIIvg,2016年12月6日。
[11]企鹅智酷:《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7:通向媒体新星球的未来地图》,https://xw.qq.com/cmsid/20171116A0AB6200,2017年11月16日。
[13][15]张志安、李霭莹:《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新闻界》,2018年1月,第4~12页。
[14]《解讀:一点资讯为何能率先拿到“新闻牌照”》,传媒大观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k2NTAyNA%3D%3D&chksm;=87e734a7b090bdb10e27cb3cad86cf69b38635906e1151b0b9fa25d42dce434d6fa61404a964&idx;=1&mid;=2650665384&scene;=21&sn;=f2c0bdc8592969d1701e24d84fcd8fc1, 2017年10月31日。
责 编/杨昀赟
相关文章!
  • 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与

    张元圆摘 要:“四个伟大”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又是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最新要求和具体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当代回族

    牟冠宇 童鹏<br />
    摘 要 阿訇,意为“教师”、“学者”,是回族地区对宗教专职者的称呼。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阿訇逐渐成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