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
摘 要:近年来,语文教学流派纷呈、花样翻新,然而教学上很多本来简简单单的东西,被弄得复杂玄虚。多年来,遵循“大道至简”的教学原则,坚持“通读——品读——赏读”三步导读法,形成了“整体感知——美点体悟——拓展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赤壁赋;感知;体悟;提升
多年来,在教学上笔者始终遵循着“大道至简”的原则,坚持“通读——品读——赏读”三步导读法,形成了“整体感知——美点体悟——拓展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下面以《赤壁赋》为例简要说明。
一、通读·整体感知
1.激趣。安纳托·弗朗斯说:“教学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故此,教学本文时,我用猜谜的方式导入。
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这位古代文学家,他是谁?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中国古代最伟大诗人中还没有任何一个的影响能超越他”,钱钟书先生说“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他的这种豪放”,那么,这位古代文学家是谁呢?
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李白以后”“豪放”等,学生很快会答出:苏轼。
2.初读。播放鲍国安先生朗诵的《赤壁赋》,让学生边听边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3.感知。要求学生从每一节里找出一个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关键词,然后体会全文感情变化的脉络。
明确:①乐(“饮酒乐甚”)——②悲(“苏子愀然”)——③悲(“托遗响于悲风”)——④喜(“客喜而笑”)。
4.再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全文的情感变化。“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悲”的前一部分当读得悲凉凄怆,“悲”的后一部分要读得激昂洒脱,“喜”的部分当读得旷达惬意。教师通过“读前指导、初读示范、齐读深化”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5.领会本文的结构技巧。古人作文讲究章法、结构,在起、承、转、合上用尽心思,把握住起、承、转、合往往就等于把握住了作者思维的脉络。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酒人生”在本文中表现得非常突出,“酒”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全文且很好地体现了古人起、承、转、合的结构技巧。教师要求学生顺着“酒”这根红线追寻《赤壁赋》的起、承、转、合。
明确:本文因酒而“起”——江上泛舟,举酒嘱客;因酒而“承”——饮酒乐甚,吹箫助兴;因酒而“转”——酒酣耳热,评说历史;因酒而“合”——酒意阑珊,主客释然。
二、品读·美点体悟
在这一环节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发现美点妙要,通过同伴互助,深耕细作,阐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重点揣摩第三、四节。教师强调:赋,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悟,无论是“主”之言还是“客”之语,其实都是作者内心复杂感情的一种袒露,都是一个人多种思想的冲突与博弈。
师:第三节写客人之悲,归纳起来有“三悲”,请同学们找出有哪“三悲”?
生①:一悲英雄不在——曹操,一世之雄今安在;二悲生命不永——人生,如天地蜉蝣、沧海一粟;三悲脱世不能——我辈,挟飞仙、抱明月不可得。
教师板书:
一悲英雄不在
客人“三悲” ? ? 二悲生命不永
三悲脱世不能
师:生①归纳得很完整、很准确。文章至此展现了一个消极的、迷茫的“小我”,然而这仅仅是瞬间的、低谷中的苏轼,苏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勇敢突围,超越自我。
第四节写苏子之悟,可概括为“两悟”,我请同学们来归纳哪“两悟”。
生②:一悟“变与不变”。具体就是“变”:时间上,逝者如斯而不往;空间上,天地不能以一瞬;“不变”:盈虚未消长,物我皆无尽。
生③:二悟“有与没有”。“有”:清风有声,明月有色,江水有形;“没有”:非我所有,一毫莫取,也就是感悟万物有主、取舍有道。
教师板书:
一悟“变与不变”
二悟“有与没有”
师:两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好。好一个万物有主、取舍有道!苏轼如此的超然、豁达,难怪他能三杯下肚,肱枕便睡;一觉醒来,东方既白。苏轼为什么有这般的顿悟与豁达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生④:PPT展示,苏轼与“乌台诗案”。
青年才俊苏轼才高八斗,天子赏识,时人追捧,苏子渴望“致君尧舜”。然而,苏轼的几句牢骚给了嫉贤妒能的权贵们以口实,御史李定等权臣公报私仇,罗织苏轼反对变法、攻击皇上、诬蔑朝廷等罪名,刑讯逼供,迫使他违心地承认自己的罪状,然后投入死牢,并由此牵连了自己的39位亲友 ,这就是“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一个“团练副史”的闲职让他哭笑不得。然而,他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是寂寞孤独让他如此美丽,他学会了参禅悟道、进退圆融;是宦海浮沉让他体味了世态炎凉,参透了人生得失。闲居黄州,苏轼收获了生命的豁达,演绎了登顶的传奇。
师:生④的资料整理很出色。我们刚才归纳了苏子的“两悟”,在苏轼看来,变与不变、有和没有都是辩证的、相对的。苏轼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天生拥有对水与月、天与地、生与死这样宏大命题的领悟,在于身处逆境而不消极沮丧、备受打击而不怨天尤人。面对人生巨大落差,在入世与出世、积极与消极的矛盾斗争中,他把喜与悲、荣与辱融进了山水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昂首步入成熟。此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齐读第四节,品味苏子的“两悟”。
三、赏读·拓展提升
南宋学者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入书”的关键在于“见得亲切”,“出书”的关键在于“用得透脱”,不可“死在言下”。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教师要求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搜集了有关苏轼的资料,刚才生④展示了精彩课件,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入书”“见得亲切”之后,及时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出书”“用得透脱”上,让学生多角度赏读,提升体验。故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儒、释、道思想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人生观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下PPT展示:儒家思想讲“入世”,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提倡贤人政治;佛家讲“脱世”,认为世事如幻,提倡随缘自在、感悟人生;道家思想讲“出世”,主张寄情山水,不求功名利禄,但求生命状态,提倡天人合一。)从《赤壁赋》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苏轼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于一文。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哪些句子分别表现了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些思想?
生⑤:“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仿屈原的诗句。“美人”,课文注释说“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一生尊崇屈原的爱国情怀,美人在天的那一边,是说自己一心想报效朝廷却屡遭排斥、不受重用,这是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表现。
生⑥:《赤壁赋》里苏轼把秋风、明月、江水写得非常美。江上泛舟,清风为苏子拂去坎坷逆境的尘土,江水为苏子洗去壮志难酬的苦涩,明月为苏子熨平隐隐作痛的伤口。这里写苏轼纵情山水、沉醉自然,以及下文感觉自己似“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些寻仙访道的心迹流露,其实都是道家思想的表现。
生⑦:我觉得苏子关于“水”与“月”的感悟表现的是佛家思想。“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佛家“天地一体、物我同源”的思想,在苏轼那里,“水”和“月”的变与不变、有与没有都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家的智慧,读者仿佛也在山水明月中大彻大悟。这种感悟人生、追求心灵超脱的思想正是佛家思想。
师:谢谢刚才几位同学,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那么,我要问的是,这是不是说苏轼的思想很混乱、很复杂呢? (学生对此议论纷纷,稍停)恐怕不能这样说。在老师看来,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表现为一种积极入世、忠君济民的儒家思想;然而,当身处逆境、备受打击、只能退守时,他潜心佛道,以求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超脱。他的思想始终以儒家的积极入世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家思想的圆融自适、随遇而安而扬弃佛家的消极遁世、看空人生,借鉴了道家思想的通脱旷达、齐物逍遥而摈弃道家的绝对自由、天道无为。正是儒、释、道思想让苏轼时而进取有为,时而随缘超脱,且进退有据、俯仰有度。也正是儒、释、道思想中的这些积极因素,造就了《赤壁赋》,成就了苏东坡。
作者简介:王磊(1964— ),男,安徽省颍上一中特级教师, 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