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绘画的艺术语言与构成形式探析

    樊卉

    摘 要: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的奠基者与集大成者,他的艺术观念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与流行文化,还前所未有地变革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文章通过探析安迪沃霍尔对绘画作品中艺术语言的建构与艺术形式的创新,解读其作品使艺术界与大众趋之若鹜的独特魅力,从而对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艺术语言;画面构成

    一、波普艺术简介

    波普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英国,后兴盛于美国的现代艺术流派。50年代中期,战后新生一代的艺术家对抽象表现主义以肌理、笔触、色彩等材料与媒介来表达主观情感表示排斥,他们更乐于用干净的、机械的、轮廓明显的方式体现二战后新的文化理念与消费观念。一群英国知识分子包括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等组成自称“独立团体”的前卫艺术团体,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思想与手段,用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现代消费品为主题进行创作,他们企图创造新的写实主义。1956年,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在独立团体举行的“此即明日”画展中展出了一幅拼贴画《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畫面前方半裸男子手持着的棒棒糖上面印着字母“POP”为波普艺术下了定义,POP来源于英文单词“popular”意为“流行的”“波普”,这是波普艺术家第一次用拼贴图像的艺术语言与形式向大众展示波普艺术直接不遮掩的连接生活与艺术的决心。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传入大萧条过后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国,这种大众的、时尚的、商业化的艺术形式与当时美国人的心理状态和审美需求一拍即合,一经推广波普艺术在美国迅速受欢迎起来。而安迪·沃霍尔无疑是美国波普艺术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二、沃霍尔的艺术之路

    安迪·沃霍尔出生于匹兹堡的一个捷克移民家庭,家庭贫困,沃霍尔八岁时患上了“风湿性舞蹈症”,这种精神系统疾病致使他只能卧床养病。养病期间他喜欢在家听广播,看电视与杂志,这些经历与对流行文化的接受无疑是他之后艺术风格的启蒙之始,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他之后的艺术观。大学时期,安迪·沃霍尔进入了卡耐基技术学院学习绘画、图形装饰艺术及设计。在此期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绘画技巧——墨渍线画法,首先用墨线将图案绘制在一张光滑的纸上,控制时间在图案未干时将图画贴在另一张较为柔软的吸水纸上,这样光滑纸上的墨稿就被完整地拓印在了吸水纸上,保留了图案的同时还产生了如钝刀割过般时断时续、轻重不一的边缘线,这种兼具偶然性与装饰性的绘画技巧是沃霍尔独创的。大学毕业的一周内,沃霍尔离开了匹兹堡前往纽约,很快他凭借高超的绘画技巧、专业的工作态度以及敏锐的商业触觉敲开了纽约商业杂志行业的大门,找到了供职于杂志社的商业设计师的工作并迅速站稳了脚跟。但他并不满足于商业艺术家的称号,他渴望进入严肃的艺术界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他把创作的目光投向了可口可乐和番茄浓汤罐头这类日常消费品。

    1962年,安迪·沃霍尔陆续创作了《可口可乐》和《坎贝尔罐头》这两个波普艺术特征更明显的系列作品,可乐和汤罐头都是在超市里随处可见的日常消费品,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沃霍尔在其非正式自传《安迪·沃霍尔的哲学》中说:“美国这个国家伟大的地方在于开创了一项传统,其中最富裕的消费者与最贫穷的消费者基本上购买相同的东西。你可以在电视上看见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喝可口可乐,伊丽莎白·泰勒喝可口可乐,然后你想想,你也可以喝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就是可口可乐,没有钱能让你买到比街角流浪汉所喝更好喝的可口可乐。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而所有的可口可乐都很好喝,伊丽莎白·泰勒知道,总统也知道,流浪汉也知道,而你也知道。”他对波普艺术的作品内容作出了这样的理念解读。这些具有生活气息与流行意味的作品一经展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波普艺术被艺术界与大众所接受,随后的《玛丽莲·梦露》《花朵》《毛泽东》等系列作品在内容、形式以及技法上的彻底创新性进一步明确了安迪·沃霍尔不同于其他波普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他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将艺术与社会流行因素,艺术与商业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美国波普教父。

    三、安迪·沃霍尔的绘画语言与形式构成

    (一)广告式的平面构成

    安迪·沃霍尔的绘画作品题材大致包括日常消费品、名人与死亡及装饰主题等几类,他在创作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绘画用笔触、肌理表现绘画的画面语言、定点透视所体现的视觉三维效果与传统绘画的构图法则,更强调画面的平面性,他削弱甚至直接去除了画面的深度,直接利用平涂与线描等手法对画面的构成元素进行归纳。例如在《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中,他没有对梦露的面部细节进行任何深度的刻画,只用色块对梦露的面部进行了归纳,人物边缘模糊。用梦露的同一张剧照经过丝网印刷与后期绘制制作出效果各异的画面,用简化却层次明确的手法使各色梦露头像观感更清晰,表达的感情更直白明了。这传达出沃霍尔对画面设计美感与装饰性体现的重视,也折射了他“去个人化”,像一台机器一样创作的意图,也因此他给自己的工作室起名叫“工厂”。安迪·沃霍尔绘画作品中的图像符号已超脱了图像原本的意味,赋予了它们工业文化与消费广告式的设计理念。他认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简化却又深刻的图像符号在商品经济与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下具有难言的吸引力。

    (二)有意识的重复与重叠

    照片丝网版画是安迪·沃霍尔作品中最典型的,他抛弃了传统绘画手绘的创作方式,采用了能批量制作的丝网印刷术。将空白的丝网置于画面之上,涂上感光剂进行曝光,机器会将图像转印在丝网上,进而得到一张醋酸盐胶片的模板,再将油墨透过模板,反复刮开,这样艺术家能够混合多层颜色,到了这一步原始的照片就变成了一张新的照片,丝网印刷会模糊画面的细节,安迪会用画笔用丙烯等颜料将想要强调的细节作再次强调,安迪·沃霍尔风格的丝网版画就这样制作完成了。他对其他艺术家追求的艺术技巧与作品的原创性不屑一顾,直接用名人的照片或者他感兴趣的发表于报纸的新闻时事作为主体,作品创作模式极为机械化。依旧以《玛丽莲·梦露》系列为例,在1962年创作的《玛丽莲双连画》中,梦露的形象在彩色与黑白的不断复制中逐渐符号化,画面内容的重复愈加凸显出了画面的主题,丝网冲淡了颜料表层,反复的印刷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难言的质感。双连画由鲜活的色彩到逐渐褪去了颜色再到模糊不能辨识,梦露的面部仿佛在一次次的印刷中被淡化,逐渐消逝,让观者仿佛感受到生命消逝过程的不可挽回以及梦露面容中流露的深切的哀伤。

    安迪·沃霍尔对复制的热情不仅体现在将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画面上进行复制制作系列作品以及将同一元素复制排列在同一个画面里,他还将同一元素在同一作品平面上反复重叠并置在一起,使画面丰富又复杂。1963年的《橘色车祸10次》将一张车祸的新闻照在画面上重叠了十四次,重复的图像使车祸现场的紧张与窒息感扑面而来,纯色与杂乱画面的并置不搭调却给人以观念上的时间感与行动感,机械的重复性冷漠地阐述世界的准则,具有一种画面“蒙太奇”的含义。在丝网版画的印刷过程中,安迪重视偶然的效果,画面在印刷过程中油墨作用产生的微小差异被他称作是“神来之笔”,他对媒介的创造性利用显示了艺术家对画面绝对的掌控力。安迪·沃霍尔对作品进行严格制式的重复、排列与组合,使之延伸成为与图像截然不同的意识创作,作品的表现力与形式视觉效果更为突出。

    (三) 色彩分离

    在安迪·沃霍尔绘画的艺术语言中,色彩的运用无疑是绝妙的一环,画面色彩浓厚的装饰意味强化了波普艺术的文化符号内涵。沃霍尔绘画图式语言中色彩角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归纳性的“色调分离”,作品通过对部分与整体构成的概括,简化了色彩过渡时产生的微妙变化,用饱和度极高的颜色形成画面色彩层次的等级序列,从而表达画面的主题,背景则是深色的单色调。在其彩色的《玛丽莲》中,梦露的面部色块简化,略化了色彩的深浅以及对比色、补色等的运用,用明快的色彩表现玛丽莲·梦露的五官,她的眼影与口红像是小孩随手涂抹的,笔触接近与无。沃霍尔理性地对人物头像的面部、头发、背景等每一个部分进行分类,用不含个人感情的艺术理念机械地印刷与重复物象。对面部色调进行分层,使它们形成色块等级,五官等细节与整体又形成色块等级,不同的等级层次则构成了画面,这些层次的色彩构成完美和谐。经过安迪·沃霍尔的仔细推敲,系列作品中的每一幅套色后也构成了沃霍尔式的和谐统一。这种色彩分离的色彩運用方式凸显了波普艺术家不同寻常的色彩观,这种直抓主题的干脆利落与美国流行文化的意识形态具象不谋而合。色彩分离使作品在重复的差异中形成了安迪·沃霍尔独特的艺术语言。

    四、结语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是启发性的对现有因素再创造的艺术,他对艺术必须是纯粹的观念表示排斥,他认为严格地界定艺术使他的创作受到阻碍。他把自己包装成为一名超级偶像,把艺术与商业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引领了当时一代人的流行风向并且直到现在。安迪·沃霍尔的影响力不仅持续在艺术界,还拓展到了其他领域,波普风格的服装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安迪·沃霍尔运用他对艺术敏锐的感知力与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为当代艺术留下了一批风格迥异又独具魅力的遗产。他对画面构成元素与构成方式的个性化见解与色彩得心应手的应用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也体现了波普艺术家敢于反叛传统的精神。作品模式丰富化和对艺术的多元化创新,波普艺术作品用艺术的方式将快速流行与大众消费的东西停留下来,不仅影响了大众的审美理念与生活方式,还为以后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理念。我们要以开阔的眼光看待艺术的更多可能性,探索其不同的绘画语言与构成形式中蕴含着的审美价值与意味,在不间断的辩证思维过程中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卢西·史密斯.当代西方美术运动[M].殷泓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9.

    [2]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哲学[M].卢慈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建军.沃霍尔艺论[M].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 从失落到回归

    杨静涛何谓母题?母题是构成故事情节的基本单元,最早出现在民间故事分类学的研究中,后来范围逐渐推广,应用到了民俗学、文学、影视学等研

  • 从力效视角谈舞蹈的情感表现

    【摘 要】在西方近现代舞蹈史上,有几位伟人就人体动作的研究探索做出了重大贡献。19世纪中叶,人体动作科学的开创者德尔萨特在观察、记录

  • 从摄影角度浅析明式家具的“精

    李振川摘 要:家具摄影不仅需要拍摄出家具的外观、功能特性和质感,更重要的是将家具内在的情绪和思想融入摄影作品中。本文以中国古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