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寄宿制小学生学校适应: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
汪岑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1435名寄宿制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寄宿制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的作用。结果表明:(1)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2)师生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校适应产生影响。因此,为提高寄宿制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父母在教育中要使用恰当的教养方式,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学校适应;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2-0019-06
一、引言
进入小学之后的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例如独自处理问题、与他人相处、养成积极的学业态度、在40分钟的课堂内保持专注、理解并遵守学校规则等。但实际情况表明,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在各方面具备了适应小学学校生活的条件[1]。对寄宿制小学生来说,学校作为他们生活与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适应必不可少。寄宿制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是他們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良好的学校适应是他们身心健全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校适应(school adjustment)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并获得一定的学业成就,从而比较愉快地参与各项校园活动[2]。我们可以从学业适应、行为、情绪以及人际关系适应等几方面辩证看待学校适应[3],也可以从社会性—情绪适应、学业上的适应及对学校课堂常规要求的适应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学校适应[4]。寄宿制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可能涵盖以下内容:(1)学业情况;(2)学校态度(喜欢学校或者回避学校);(3)校园活动参与性(包括服从教师权威、遵守班级制度、履行学生义务等);(4)情绪体验(孤独感或焦虑)[5]。
研究表明,寄宿制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不容乐观[6],寄宿生和走读生相比,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7]。寄宿制小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过渡期,不仅要独立面对学校生活,还要经历身心巨变的重大挑战。此外,寄宿制小学生在学校适应方面容易出现诸多问题,阻碍其未来发展,因此,考察其学校适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8]。
寄宿制小学生远离父母和家人,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老师成为他们的重要他人,可能会对他们的学校适应起到促进效果。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寄宿制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发展情境论(Development Contextualism Theory)认为环境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中微观环境系统是核心因素[9]。对寄宿制小学生而言,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构成了微观环境系统,它们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有什么影响?学校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揭示寄宿制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从而为正确认识和促进寄宿制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提供有针对性的借鉴和指导建议。
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数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拘泥于单一影响因子的探索上[10]。鲜有研究将学生的学校适应置于不同系统中考量,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促进“学校适应”的方法。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调查方法,采用适合寄宿制小学生的测量量表,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二、研究假设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统一、稳定的行为模式与倾向[11],它可以分为权威型、放纵型和专制型[12]。父母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并且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3]。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寄宿制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方面,本研究推断积极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小学生的学校适应。一方面,学生在学校的良好适应与家庭的引导作用密不可分,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交流不畅是导致寄宿生学校适应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14]。此外,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校适应关系密切,而父母的控制也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思维活跃性与学校适应的状况[15]。另一方面,父母的情感温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而严厉惩罚、过度保护或干预会阻碍儿童的社会适应[16];父母的支持性行为会促进孩子独立思考,学会理解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17]。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负向预测寄宿制小学生的学校适应,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寄宿制小学生的学校适应。
(二)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类型,不仅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8],更对其学校表现有重要影响[19]。儿童早期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气质底蕴对其师生关系有明显的影响[20],温暖的家庭环境对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1]。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习得如何与长者交流,不同的交流方式会影响到学校的师生关系,母亲的教养方式会影响一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15];良好的亲子沟通预示着良好的师生关系,若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则孩子在学校的师生关系通常也不容乐观[22]。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负向预测寄宿制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寄宿制小学生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基本关系,其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为主要体现[23];依恋理论将师生关系分为三大类:回避型、抗拒/矛盾型、安全型[2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个体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当学生进入校园后,教师就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学校适应的状况。在师生关系中,有三个因子会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亲密、冲突和愤怒、依赖[25]。此外,在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中,教师展现的关爱与鼓励会对其良好发展起促进作用,而过于严厉的训诫则不利于其学校适应[26]。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减少学生偏差行为的关键因子[27],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28],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学业态度[29],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功能以促进其学校适应。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师生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寄宿制小学生学校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以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为原则,选取广东省某四所小学4~6年级的1500名寄宿制小学生作为被试,剔除存在信息缺失严重、回答前后矛盾、规律性作答等无效样本后,最终获得有效被试1435人。其中,男生746人,女生689人。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采用罗宾逊(Robinson)等[30]编制、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组[31]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该量表为学生自评量表,囊括了34个题项,包含了专制(体罚、言语攻击、不讲道理、命令四个因子共12题)、放纵(忽视、不自信、不够坚定三个因子共6题)和权威(温暖、随和、民主、讲道理四个因子共16题)三个维度。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各个维度的均分越高,表明学生体验到该类型的教养方式越强。本研究中,权威维度用以评定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Cronbachs ɑ系数为0.78),专制、放纵两个维度用以评定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Cronbachs ɑ系数为0.85),总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數为0.82。
2.学校适应量表
该量表由崔娜[32]编制,囊括了27个题项,包含了学业适应、学校情感与态度、常规适应等五个维度。该量表为学生自评量表,采用5点计分,总分为27~135分,为方便后期进行数据分析,在分析数据前,先进行反向计分,再计算总分和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学校适应越好。该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ɑ系数在0.71~0.94之间。
3.师生关系量表
该量表由Pianta[33]编制,由张文娟、程玉洁、邹泓和杨颖[34]修订。该量表为学生自评量表,囊括了18个题项,涵盖了满意度、冲突、支持和亲密四个维度。该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为方便后期进行数据分析,在分析数据前,先进行反向计分,再计算总分和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好。在本研究中,四个维度的Cronbachs ɑ系数在0.79~0.88之间。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2.0和AMOS19.0对量表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四、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所有题项由学生自填,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我们利用Harman单因素检验(Harmans One-facter Test)来验证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共有12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可以解释10.2%的变化,远小于40%的临界值。根据相关理论[35],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的效应不足以影响研究数据的结果。
(二)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是常见的控制变量,若人口学变量对自变量或因变量造成影响,则需要进行控制[36]。本研究的变量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与学校适应和师生关系显著相关,这些变量将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之中,以减小虚假效应(spurious effect)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三)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
为了检验师生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适应之间是否具有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中介作用检验程序[35]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控制了性别、年龄等变量。
首先要检验师生关系在消极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作用,第一步,检验学校适应对消极教养方式的回归,回归系数显著(r=-0.23,p<0.001);第二步,检验师生关系对消极教养方式的回归,回归系数显著(r=-0.27,p<0.001);第三步,引入中介变量师生关系后,检验学校适应对消极教养方式的回归,消极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显著下降(r=-0.07,p<0.05),师生关系显著预测学校适应(r=0.47,p<0.001),说明师生关系在消极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见表2。
其次要检验师生关系在积极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作用。第一步,检验学校适应对积极教养方式的回归,回归系数显著(r=0.25,p<0.001);第二步,检验师生关系对积极教养方式的回归,回归系数显著(r=0.29,p<0.001);第三步,引入中介变量师生关系,检验学校适应对积极教养方式的回归,积极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显著下降(r=0.08,p<0.05),师生关系显著预测学校适应(r=0.39,p<0.001),说明师生关系在积极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见表3。
使用偏差校正的参数百分位残差Bootstrap方法[37]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之后,首先在原始数据(N=1435)中,随机抽取5000个样本,然后在AMOS软件中用已有模型来拟合这些数据,将运行5000次的各路径系数保留,并计算出中介效应的平均路径系数。假如这些平均路径系数95%的置信区间(CI)不含0,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数据显示(见表4)消极教养方式通过师生关系到学校适应的间接效应为-0.13;积极教养方式通过师生关系到学校适应的间接效应为0.11。
五、讨论
本研究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学校适应,消极的教养方式负向预测学校适应。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学校适应的积极意义的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35],该研究证实,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学业行为,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负向预测同伴关系和学业行为;此外,父母的支持与个体的适应问题密切相关,父母在积极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适应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4]。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来说,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这预示着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中,不应过于溺爱,也不应过分控制,应该在此过程中把握亲子交往的尺度,给予有限度的自由,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做自己,同时在面对新环境时能够勇于迈出第一步,这将为孩子良好的学校适应提供坚实的情感基础。
本研究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师生关系,消极的教养方式负向预测师生关系。一方面,依据依恋理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9];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则孩子的人际交往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由此推之,亲子关系越好,师生关系越和谐[40]。除此之外,若父母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会充分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对外界的态度与认知会更加积极,从而对老师抱有积极的看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若父母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孩子在成长过程容易因一些不愉快的体验而产生消极的认知,进而影响其与老师的交往,形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寄宿制小学生学校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究其原因,根据依恋理论,师生关系反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连接,也是亲子依恋的延伸,所以在儿童的学校适应方面起着保护作用[41]。虽然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入学适应,但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老师成了他们的重要他人。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42],而师生关系作为学生人际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简而言之,如果父母教养方式得当,会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孩子的入学适应之路将会减少许多坎坷。学校作为一个载体,能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明显化,这个影响的路径有许多,师生关系就是其中之一。从家校合作的角度来看,父母与教师的良好沟通也能为孩子的入学适应保驾护航。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寄宿制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促进学生良好的学校适应提供实证依据和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目前大多数研究从静态的视角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且研究对象大多为青少年,而从纵向发展的视角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学校适应发展进程中的定位尚不明晰,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证依据[38]。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本研究虽然以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为原则,但样本覆盖还不够全面,因此研究结论的推广需更加谨慎,未来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来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外在效度;第二,本研究属于横断研究,未来还需要通过追踪设计进一步驗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明确变量之间的影响是即时性的还是历时性的[43]。
参考文献
[1]盖笑松, 张向葵. 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14-622.
[2]Ladd G W,Kochenderfer B J,Coleman C C. Classroom peer acceptance,friendship,and victimization:destinct relation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 to children' s school adjus-tment?[J]. Child Development, 1997,68(6):1181-1197.
[3]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3):55-59.
[4]Perry K E,Weinstein R S.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 s school adjustment[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8,33(4): 177-194.
[5]Ladd G W,Kochenderfer B J,Coleman C C. Friendship quality as a predictor of young children' 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 Child Development, 1996,67(3): 1103-1118.
[6]李勉,张平平,张兴慧,等.初中寄宿生亲子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离-个体化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4):718-721.
[7]张丽锦,沈杰,李志强,等.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9(5):82-86.
[8]陈英敏,李迎丽,肖胜,等.初中生人际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多重中介模型检验[J].中国特殊教育,2019(4):85-91.
[9]Lerner R M, Hershberg R M, Hilliard L J, et al.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M].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
[10]黄宁,辛涛,栗晓霞.儿童学校适应的分类及判定[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2): 57-62.
[11]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3):44-49.
[12]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4(1p2):1-103.
[13]曾琦,芦咏莉,邹泓,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2): 47-52.
[14]董树梅.影响城市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原因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68(4): 38-40.
[15]Stright A D,Gallagher K C,Kelley K. Infant tem-perament moderates 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in early childhood and children' s adjustment in first grade[J]. Child Development, 2008,79(1):186-200.
[16]谢蓓芳,方永年,林永清,等.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67-568.
[17]张文娟,邹泓,梁钰苓.青少年父母支持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2):160-166.
[18]Pianta R C,Steinberg M S,Rollins K B.The first two years of school: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deflections in children' s classroom adjustment[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5,7(2): 295-312.
[19]Birch S H,Ladd G W. Children' 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 34(5): 934-946.
[20]张晓,王晓艳,陈会昌.气质与童年早期的师生关系:家庭情感环境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0,42(7): 768-778.
[21]董娟波.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师生关系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2]张兴旭,郭海英,林丹华.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4):458-466.
[23]王耘,王晓华,张红川.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结构、类型及其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3): 16-21.
[24]Hamilton H C E .Children' s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 care teachers:stability and concordance with parental attachments[J].? Child Development, 1992,63(4): 867-878.
[25]Pianta,Robert C. Adult–child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early schooling[J].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1997,8(1): 11-26.
[26]郭伯良,王燕,張雷.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2): 233-239.
[27]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4):77-82.
[28]Bosman R J,Roorda D L,Ineke V D V, et 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from kindergarten to sixth grade and students' school adjustment:a person-centered approach[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18(68): 177-194.
[29]Aldrup K, Klusmann U, Ludtke. Social support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are related to secondary students' general school adjustment:A multilev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using student and teacher rating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8,110(8):1066-1083.
[30]Robinson C C, Mandleco B,Olsen S F,et al.
Authoritative,authoritarian, and permissive parenting practices:development of a new measure[J].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5, 77(3):819-830.
[31]董奇, 林崇德.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标准化测验简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2]崔娜.初中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3]Pianta R C.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1): 15-31.
[34]张文娟,程玉洁,邹泓,等.中学生的情绪智力、社会问题解决技能对其师生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35(3):624-630.
[35]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 731-745.
[36]温忠麟,黄彬彬,汤丹丹.问卷数据建模前传[J].心理科学,2018,41(1): 204-210.
[37]方杰,张敏强.参数和非参数bootstrap方法的简单中介效应分析比较[J].心理科学,2013,36(3): 722-727.
[38]卢富荣,王侠,李杜芳,等.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5): 555-562.
[39]Buote V M,Wood E,Pratt M .Explor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friendships: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9,25(2): 560-567.
[40]郭明佳,刘儒德,甄瑞,等.中学生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师生关系及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3):351-358.
[41]扶跃辉.师生关系研究新进展[J].青年学报,2014(3): 72-75.
[42]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5(2):130-136.
[43]温忠麟.实证研究中的因果推理与分析[J].心理科学,2017,40(1): 200-208.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外国语学校,佛山,528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