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协调效应及发展趋势 |
范文 | 叶琪 摘 要我国自近代工业产生以来总共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呈现了特有的规律特征。作为区域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正面的积极效应,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以及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正在酝酿之中,未来的区域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移;历史演变;经济效应;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1-0066-06 自从人类步入工业社会以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产业转移步伐,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推动和产业固有的生命周期更替规律引导下,产业更新和转移始终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的主题之一。区域产业转移作为国际产业转移在一国国内的延续同样也表现得异常活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区域产业转移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的常态现象,催生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效应,并通过带动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不断开拓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在国际或区域产业转移中,无论对转出区还是对转入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发了学者们在关注产业转移过程的同时也关注产业转移结果的研究,丰富了产业转移研究的内容和体系。国外对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跨国产业转移对产业输入国的效应。如Aitken&Harrison(1999)[1]、Rodriguez Clare(1996)[2]等论证了跨国产业转移与输入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是在国内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不同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效应。如德尔蒙特和陆赞伯格(1989)[3]、荒山裕行(1995)[4]等论述了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效应。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基本上也是沿用了国外研究思维和模式,大多数学者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考察区域产业转移对转出和转入双方区域的利弊影响,如卢根鑫(1994)、魏后凯(2003)、许经勇(2009)等。当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研究较多注重对产业转移过程的研究,对产业转移结果的分析相对较少,在分析方法上多数采取个案研究,缺乏一般性的规律总结,对产业转移的趋势更是甚少判断。 自近代工业化以来,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便相伴而生,在不同的年代里,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目的、路径各不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纵观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演变历程,其中具有怎样的共性特征?区域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如何?在国际新兴产业竞争和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倒逼下,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二、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1.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历史演变 我国自近代工业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区域产业转移现象,从解放前躲避战争的需要,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引导,再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加入市场机制引导,大致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为了免遭战争破坏,保存工业发展实力,也为了能支持持久抗战的需要,大量工厂企业不得不向西南和西北地区等内地迁移,据统计,从1937年8月到1940年底,从沿海等地区内迁到后方的工矿企业共有639家[5]。到抗战胜利前夕,抗战后方已形成了15个新的工业中心地区[5]。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20世纪60年代,出于备战的需要,中央提出了开展“三线”建设,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许多工业企业都迁往内地。从1964年到1980年的17年间,国家在“三线”地区累计投资2 000多亿元,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4倍,建成国有企业近3万家[6]。第三次是以“东锭西移”为代表的区域产业转移,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1996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纺织业的“东锭西移”工程,有计划地把棉纺织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如上海市在1995年就做出了将2 000家国有企业转移到西部的规划;烟台市提出了到中西部去创业的战略,等等[7]。第四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近年来,受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生态环境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加之国际竞争的压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冲动以及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内在驱动,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进行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已悄然展开。富士康在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英特尔关闭上海工厂并扩建成都生产基地,惠普在重庆设立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8]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和区域互动关系的增强,区域产业转移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层次会越来越高。 2.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规律特征 虽然每一阶段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的和重点不同,但是转移的路径和方向基本一致,都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可以从区域产业转移历程中总结一些共性规律特征。 (1)区域产业转移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次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都是与政府提出的区域平衡或协调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都把支持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区域产业转移,国家通过指令性的命令手段对中西部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建设,引起了大量重工业西移,平衡了产业布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实践,产业又开始从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当前的区域产业转移更被视为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2)区域产业转移更多表现为被动性的转移。无论是出于备战的需要,还是要素成本上升,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更多表现为是被动性的转移。改革开放前,区域产业转移是迫于躲避战争和备战的需要,是企业无奈的选择。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产业虽然发展到一定层次和水平,但基于转移的巨大成本和中西部地区生产基础仍较为落后,大量企业仍然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就地转型升级,主动转移的意愿不强,区域产业转移更多还是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上升的“倒逼”,一旦政策效应消失或者发达地区出现新的发展机会,大量的投资又会涌回这些地区。 (3)梯度转移与反梯度转移并存。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在产业生命周期从导入期向成长期和成熟期阶段推进的过程中,生产活动会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是,在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中也出现了产业反梯度转移的现象,如“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重工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而到了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的重工业比重迅速提升。近年来中西部一些钢铁、石化等原材料产业因原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也出现了向沿海地区转移和布点的现象。1952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3.88%和8.36%,到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分别上升为28.25%和12.78%,到2005年又分别下降至17.94%和9.58%[9]。 (4)政府宏观调控在区域产业转移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大多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路径完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产业转移几乎是在政府完全主导下完成的,政府直接决定了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虽然有所弱化,但是政策的影响仍然较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和措施来保证区域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这表明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仍然将经济效益摆在重要的位置,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及时调整区域产业转移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偏差,使市场经济作用发挥更有效率。 三、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 区域产业转移带动了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和调整,刺激和影响着区域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效应,既有正面的积极效应,也有负面的消极效应。 1.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 (1)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产业布局的均衡化。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奠定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缩小区域产业发展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主要是以工业为主,选取工业部门数据,通过地理联系率指标的计算结果显示,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引导下,区域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均衡化趋势。 (3)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区域产业的承接和落户会同时吸引劳动力的聚集,强化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周边市场繁荣,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三线”建设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使我国中西部区域在建成后方工业基地的同时,也带动出现了一些新兴城镇,据统计,1949年~1957年,东部区域的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比重从50.7%下降至41.5%,中部区域的比重由39.7%上升到41.5%,西部区域的比重从9.6%上升到17%[10]。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 2000年~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已经接近60%,东北地区也高达57.3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也有明显的提高,在转移产业的带动下,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13.83和12.07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正在加快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群,如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的兴起和繁荣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 (4)促进区域特色工业发展格局的形成。我国东部地区通过推动产业外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浙东南地区的纺织鞋服业和五金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都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并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明确了区域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从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和基础出发,通过产业承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如中部地区的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江西赣州稀土新材料集群、湖南浏阳花炮产业集群等;西部地区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如陕西户县纸箱产业集群、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等;东北地区发挥重工业的基础和优势,形成了长春汽车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大庆石化产业等产业集群[11]。这些产业集群既延续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又通过承接相关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区域特色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竞争水平的提升,甚至可以推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跨越式进程。 2.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消极效应 由于受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产业基础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差距较大、政策引导方式不同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在实践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区域产业转移的正效应。 (1)区域产业转移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环境约束,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亟需向外转移寻求持续发展的空间。一些欠发达地区在到发达地区招商引资过程中,基于利益和政绩的驱动,把一些在发达地区因环保问题要整治的企业也“招引”过来,出现了伴随产业转移的“污染转移”,导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如2009年陕西省凤阳县发生的615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而造成这起事件的陕西东岭冶炼公司是当地一家招商引资企业;2010年初,贵州省施秉县恒盛有限公司195名工人被确诊为矽肺病,恒盛公司正是当地政府1999年从湖南省引进的企业。一些产业发展对能源、资源等依赖性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在过度追求GDP的驱动下,会不顾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而盲目引入产业,脆弱的生态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甚至造成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这种忽视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产业转移往往破坏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依赖性。欠发达地区在承接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同时,也会承接相应的技术,通过技术的辐射作用以及产业关联效应,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倒逼当地加快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人才。但是产业承接区这些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被动的地位,是在承接产业转移后经过产业渗透和关联带动才发生的,其积极效应可能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后才会显现出来。渐渐地,欠发达地区习惯于通过承接产业进而引进技术带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形成了对发达地区的产业依赖和技术依赖,期望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缺乏技术创新的主动性,甚至丧失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动力。我国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产业的依赖性不仅不利于缩小区域产业发展的差距,反而会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的差距,落后地区在经济实力、技术创新等方面还难以和发达地区相抗衡。 (3)产业承接区域的盲目性导致要素利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我国中西部有些地区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不惜降低“门槛”,不顾实际地引进项目,造成这些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在盲目过度的竞争中浪费了资源和成本。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观念还比较淡薄,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略显“急躁”,往往只从本地区的短期利益出发,产业落地后才发现不适合区域发展的实际,不能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要素优势,浪费了大量资源要素的投入。有些区域没有做好承接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没能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无法实现高效率的配送,造成成本和消耗的增加,无法及时发挥产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由于落后地区对产业的盲目引进,大量的要素被低效和无效使用,也贻误了区域产业发展的时机,削弱了参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这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的差距。 (4)低层次产业转移延续诸多社会发展不公平。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而且只是将加工制造环节进行转移,研发设计环节大多数还保留在东部地区。在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下,单凭市场经济的调节,这种低层次的产业转移可能会延续社会不公平。在就业人员素质方面,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就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西部地区就业人员仍以体力劳动者为主,区域就业人员的素质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在收入方面,近年来,全国各地工资普遍上涨,但是体力劳动者的工资上涨幅度总体不及脑力劳动者,这就意味着低层次产业转移会延续区域之间工资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进而扩大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在就业机会方面,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特别是低层次产业所产生的就业吸引力仍然不足,虽然可以留住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但却难以留着中高层次人才。 四、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趋势 虽然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时有发生,但由市场主导的规模化的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才刚刚开始,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正在酝酿之中。未来区域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呈现以下的趋势: 1. 从单向主导的梯度转移转向多向互动的协调合作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实施,以及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实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引导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必然带动区域产业转移从纯粹以发达区域为主导走向更加注重互动合作,既以竞争为动力,发挥各自优势争夺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又秉着区域合作的原则,依托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完善等推动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这将极大地颠覆了传统以发达地区为主体的格局,随着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将在某些产业显现其特有的优势。未来区域产业转移中,弱势区域将获得越来越多的主导权,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承接产业转移,甚至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同发达区域争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区域间产业互动合作的增强将更加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全世界都在寻求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都把鼓励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实体经济的首要地位。未来我国区域工业发展也将加快促进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化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各个地区必然注重以技术创新挖掘工业发展的潜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优势产业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工业结构层次和水平,并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将成为区域产业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因此,在我国未来区域产业转移中,随着中西部地区对产业选择的要求不断提高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意愿不断增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比重将不断增大,将极大推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 3. 从巩固产业发展基础转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近年来,区域传统工业基础愈来愈遭遇竞争优势提升的瓶颈,因此,在区域产业转移中,中西部地区逐渐认识到区域产业核心优势的重要性,在巩固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从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出发,注重将产业引进与培育特色核心竞争优势相结合。当前,各个区域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点,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培育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充分挖掘产业发展潜在的比较优势,培育各区域产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区域产业转移也将从盲目性转向更加的理性,更加具有区域选择目标性,每个区域都将在自己的特色产业领域上重点培育和提升,并进一步演化成产业核心竞争力[12]。 4. 从小规模的企业转移转向集群式规模化的组团转移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驱动以及区域竞争引导下,区域产业转移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再是零星分散的小企业,而是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形成产业集群式转移。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技术研发、品牌经营、工业创意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以专业市场、物流仓储、公共平台为基础的服务体系,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进一步整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资源,不仅使区域产业发展的优势更加凝合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通过产业集群内的协作和互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5. 从主要向周边区域转移转向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扩散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产业转出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主要首先是向与发达地区毗邻的周边区域转移,因此,在东部的一些发展相对落后区域,以及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未来,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区域产业转移将更加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仅向周边区域转移,可能会呈跨区域扩散趋势,如广东的产业可能转向西北地区,京津地区产业向西南地区转移等,只要是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区域产业转移都不受地域限制。区域产业转移这种跨梯度的趋势是符合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趋势的。 [参考文献] [1] Aitken,Brian J. and Ann E. Harrison.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h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3). [2] Rodriguez-Clare,Andres. Multinationals,Link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8(5). [3] 安虎生,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日]荒山裕行.三次产业部门两地区模式中的所得转移[J].日本问题研究,1995(1). [5] 薛毅.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5-08-02. [6] 曾培炎.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7] 庞娟.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理论与改革,2000(3). [8] 产业西进 新一轮转移热潮正汹涌而来[J].财经国家周刊,2010(26). [9] 付宗保.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机制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10] 高鸿鹰.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经济学分析[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11] 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 [12] 孔令丞,徐玉梅. 我国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的现实意义与战略选择[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8):329-332. Abstract:Si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modern industry in China,four large-scal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s has happened and they all presented peculiar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supporter of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take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omotion of a new rou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an even bigger scal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s brewing. In the future,it tends to be expanded and the level will also become higher and higher,presenting a new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historical development;economic effect;development trend (责任编辑:张改兰) [参考文献] [1] Aitken,Brian J. and Ann E. Harrison.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h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3). [2] Rodriguez-Clare,Andres. Multinationals,Link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8(5). [3] 安虎生,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日]荒山裕行.三次产业部门两地区模式中的所得转移[J].日本问题研究,1995(1). [5] 薛毅.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5-08-02. [6] 曾培炎.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7] 庞娟.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理论与改革,2000(3). [8] 产业西进 新一轮转移热潮正汹涌而来[J].财经国家周刊,2010(26). [9] 付宗保.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机制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10] 高鸿鹰.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经济学分析[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11] 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 [12] 孔令丞,徐玉梅. 我国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的现实意义与战略选择[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8):329-332. Abstract:Si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modern industry in China,four large-scal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s has happened and they all presented peculiar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supporter of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take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omotion of a new rou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an even bigger scal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s brewing. In the future,it tends to be expanded and the level will also become higher and higher,presenting a new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historical development;economic effect;development trend (责任编辑:张改兰) [参考文献] [1] Aitken,Brian J. and Ann E. Harrison.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h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3). [2] Rodriguez-Clare,Andres. Multinationals,Link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8(5). [3] 安虎生,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日]荒山裕行.三次产业部门两地区模式中的所得转移[J].日本问题研究,1995(1). [5] 薛毅.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5-08-02. [6] 曾培炎.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7] 庞娟.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理论与改革,2000(3). [8] 产业西进 新一轮转移热潮正汹涌而来[J].财经国家周刊,2010(26). [9] 付宗保.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机制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10] 高鸿鹰.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经济学分析[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11] 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 [12] 孔令丞,徐玉梅. 我国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的现实意义与战略选择[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8):329-332. Abstract:Si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modern industry in China,four large-scal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s has happened and they all presented peculiar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supporter of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take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omotion of a new rou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an even bigger scal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s brewing. In the future,it tends to be expanded and the level will also become higher and higher,presenting a new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historical development;economic effect;development trend (责任编辑:张改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