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基本公共品区域供给差异性分析 |
范文 | 刘方 [摘 要]采用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方法来客观评价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的供给情况。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差异程度较大,但差异程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程度最大的是社会保障,其次为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其中,各地区公共卫生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而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的扩大。目前要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重要在于增强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合意性。 [关键词]基本公共品供给;差异性;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7-0038-15 一、基本公共品区域供给情况统计描述 本文涉及的基本公共品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基本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服务方面设立了3个方面指标,并在每个方面指标下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指标,通过对单项指标和方面指标进行统计描述来具体分析我国基本公共品在区域间的供给情况。单项指标的原始数据选用的是1996~2012年的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面板数据中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①,另外为了使数据的统计口径保持一致,将四川和重庆的统计数据合并在一起。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3)、《中国财政年鉴》(1997—2013)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一)各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统计描述 1. 衡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性供给的指标体系 目前,公共卫生服务的测量指标具有多样性,鉴于数据的可获性和一致性,选取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等4个单项指标作为衡量公共卫生质量,度量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指标,具体如表1。有关差距的测度指标很多,本文主要选取了变异系数②、差异指数③和偏离度④3个指标。 2. 各地区人均卫生经费支出差异性分析 图1反映了各地区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的情况,各地区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增幅,但是各地区排名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表明各地区间差异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从1997~2006年各地区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看,主要表现出3大特点:一是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较高,2006年北京市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为550.6元,是全国水平98元的5.62倍。上海市为338元,是全国水平的3.4倍。天津市为221元,是全国水平的2.3倍。二是青海、新疆、云南、宁夏等西部边远地区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较高。2006年青海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为221.2元,是全国水平的2.3倍。新疆为146.1元,是全国水平的1.49倍。三是湖南、安徽、河南等中部欠发达地区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较低,其中湖南2006年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仅为54.58元,是全国最低水平,仅有全国水平的1/2,不到北京的1/10。 图2和表2反映了1997~2006年各地区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投入差异程度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衡量地区间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投入差异程度的差异指数要低于变异系数,但是无论是变异系数还是差异指数,从1997~2006年,地区间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投入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呈现出先扩大后回到1997年水平的趋势。 3. 各地区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差异性分析 图3反映了1996~2012年各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人员数的情况。2012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为67.32人,北京市是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最多的地区,为122.34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9.31人,陕西省78.28人,山西省77.39人,分别排在第二、三、四位。排在全国最后三位的地区是安徽省55.92人,贵州省54.84人,云南省50.09人。2012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人员数与1996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各省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各省之间在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人员数上的最大差距从1996年的4.65倍缩小到2012年的2.44倍。 图4反映了1996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数的偏离度。从偏离度来看,201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距离较1996年有所降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距离较1996年有所降低,表现在地区差距上则是整体的差距水平在逐渐缩小。但是,199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在2012年除了浙江省、山东省、陕西省转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他地区仍然没有摆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态。另外,海南省1996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2年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5表明了全国各地区从1996~2012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差异程度的变动趋势。从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来看,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地区差距整体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1996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变异系数为0.967,2012年为0.643,下降了0.324,1996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差异指数为0.704,2012年为0.413,下降了0.291,差异指数衡量差距程度要小于变异系数衡量的差距程度。但是,近几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差异程又呈现扩大趋势。 4. 各地区公共卫生机构床位差异性分析 图6反映了1996~2012年各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床位数的情况。1996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的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为25.33张,2012年为42.28张。2012年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最高的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58.94张,其次是辽宁省,52.62张。最低的省份是广东省,为33.53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广东省的1.76倍。另外,2012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床位数与1996年相比,均有所下降。 图7反映了1996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偏离度。从偏离度来看,1996~2012年,天津市、海南省由高于全国水平转为低于全国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由原来低于全国水平转为高于全国水平。从偏离的程度来看,2012年与1996年相比,地区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差异在逐渐缩小。 如图8,从1996~2012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来看,地区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差异逐步缩小,1996年和2012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75和0.587,下降了0.163。1996年和2012年的差异指数分别为0.607和0.457,下降了0.15。 5. 各地区公共卫生机构数差异性分析 图9反映了1996年和2012年全国各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由1996年8.81个下降为2012年的7.10个。2012年,山西省是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最多的地区,为11.13个,河北省为10.86个,青海省为10.38个,甘肃省为10.24个,分别排在第二、三、四位。然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都低于全国水平。排在全国最后三位的地区是安徽省为3.89个,天津市为3.22个,上海市为2.04个。2012年上海市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与1996年相比,有所下降。另外,从图9可以看出,各省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图10反映了1996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的偏离度。从偏离度来看,1996~2012年,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浙江省、宁夏等地区由原来高于全国水平转为低于全国水平。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区由原来低于全国水平转为高于全国水平。从偏离的程度来看,2012年比1996年有所缩小,反映出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的差距在逐渐减小。 图11反映了从1996~2012年全国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的差异程度。从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来看,除了2003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有明显的增幅以外,基本上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的差异在逐年缩小,变异系数从1996年的0.705下降到2012年的0.468,下降了0.237。差异指数从1996年0.514下降到2009年的0.387,下降了0.127。 6. 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差异性分析 图12反映了1996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偏离程度。1996~2012年,天津市、黑龙江省、上海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由高于全国水平转为低于全国水平。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等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由原来低于全国水平转为高于全国水平。从偏离的程度来看,2012年比1996年有所缩小,反映出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在逐渐减小。 图13反映了从1996~2012年全国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程度。从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来看,全国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 (二)各地区基础教育差距统计描述 1. 衡量基础教育有效性供给的指标体系 目前,测量基础教育供给状况的指标具有多样性,鉴于数据的可获性和一致性,在省际数据中选用文盲率(%)和小学生师生比⑤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和度量区域间基础教育服务差距的指标,具体如表3。在衡量区域间基础教育服务差距时,仍然选用变异系数、差异指数和偏离度等3个统计指标。 2. 各地区普通小学师生比差异性分析 基础教育服务中的普通小学师生比指标是由各地区在校小学生除以普通小学专职教师得到的。它是一个逆指标,指标值越小就代表提供的基础教育服务越好。图14反映了1996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普通小学师生比情况。全国普通小学师生比由1996年23.74下降为2012年的17.36,说明全国基础教育服务得到了改善。2012年,全国最低的普通小学师生比的省份是吉林省,为11.94;其次是内蒙古、黑龙江、北京,普通小学师生比分别为12.09、12.95和13.70。然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广东基础教育水平都低于全国水平,普通小学师生比分别为19.32和18.69。排在全国最后三位的地区是广西、江西和河南,普通小学师生比分别19.64,21.13,21.72。2012年江西省、青海省普通小学师生比与1996年相比有所上升,这说明江西省、青海省基础教育并没有改善反而恶化。 图15反映了1996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普通小学师生比的偏离度。从偏离度来看,1996~2012年,江西省、湖北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由高于全国水平转为低于全国水平。福建省、山东省、海南省、陕西省由原来低于全国水平转为高于全国水平。 图16反映了1996~2012年全国各地区普通小学师生比差异程度。从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来看,地区间普通小学师生比的差异程度在扩大,变异系数从1996年的0.448提高到2012年的0.499,上升了0.051。差异指数从1996年0.367提高到2012年的0.421,上升了0.054。 3. 各地区文盲率差异性分析 基础教育中的文盲率指标也是一个逆指标,指标值越小代表提供的基础教育服务越好。图17反映了1996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文盲率情况。全国文盲率由1996年的17.82%下降到2012年的4.96%,各地区的文盲率也在逐年下降,这说明基础教育服务正在得到改善。2012年,全国各地区文盲率最低的省份是北京市,为1.46%;其次是吉林、上海,文盲率分别为1.85%、2.23%。然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省文盲率高于全国水平,为5.12%。可见,浙江省的基础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全国最后三位的地区是甘肃省、贵州省和青海省,文盲率分别8.68%,11.97%和12.24%。 图18反映了1996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文盲率的偏离度。从偏离度来看,1996~2012年,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由高于全国水平转为低于全国水平。江苏省、福建省、陕西省由低于全国水平转为高于全国水平。从偏离的程度来看,2012年比1996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各地区文盲率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各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图19反映了1996~2012年全国各地区文盲率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从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来看,地区间文盲率的差异在增大,变异系数从1996年的0.322上升到2012年的0.381,上升了0.059。差异指数从1996年0.239上升到2012年的0.296,上升了0.057。 4. 各地区基础教育差异性分析 图20反映了1996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偏离程度。从偏离度来看,1996~2012年,江西省、湖北省由高于全国水平转为低于全国水平。福建省、海南省、陕西省等省份由原来低于全国水平转为高于全国水平。从偏离的程度来看,2012年比1996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图21反映了从1996~2012年全国各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差异程度。从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来看,全国各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差异程度在逐渐扩大。 (三)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统计描述 1. 衡量社会保障有效性供给的指标体系 在社会保障方面,鉴于数据的可获性和一致性,在省际数据中选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占人口数比重(%)和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占人口数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险开展状况和度量各地区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差距的指标,具体如表4。 2. 各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重差异性分析 图22反映了各地区2000年、2012年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全国养老保险参保比重从2000年的10.74%逐渐上升到2012年22.47%,各地区养老保险参保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可见,全国养老保险服务有所改善。2012年,上海市是养老保险参保比重最高的地区,为59.52%;其次是北京市、浙江省、辽宁省,养老保险参保比重分别为58.30%、39.86%、36.67%。然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山东省养老保险参保比重却低于全国水平,为21.30%。养老保险参保比重排在全国最后三位的地区是甘肃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参保比重分别为10.76%、8.88%和7.82%。另外,从图22可以看出,各省之间在养老保险参保比重上的最大差距从2000年的8.08倍缩小到2012年的7.61倍,无太大变化。 图23反映了2000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比重的偏离度。从各地区养老保险参保比重偏离度来看,2000~2012年,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由高于全国水平转为低于全国水平。江苏省由原来低于全国水平转为高于全国水平。从偏离的程度来看,2000年比2012年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反映出各地区养老保险参保比重的差距基本没有得到改善。 图24反映了2000~2012年全国各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比重的差异程度。从养老保险参保比重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来看,地区间养老保险参保比重的差异程度基本没有改变。 3. 各地区失业保险参保比重差异性分析 图25反映各地区2000年、2012年失业保险参保情况。全国失业保险参保比重从2000年的8.2%逐渐上升到2010年11.24%,大部分地区失业保险参保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可见,全国失业保险服务有所改善。2012年,北京市是失业保险参保比重最高的地区,为48.65%;其次是上海市、浙江省和广东省,参保比重分别为25.93%、19.46%、18.96%。失业保险参保比重排在全国最后三位的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参保比重分别为5.20%、4.98%和4.82%。2012年,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甘肃省、青海省等地区的失业保险参保比重与2000年相比有所下降,可见,这些地区的失业保险服务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恶化。另外,从图25可以看出,各省之间在失业保险参保比重上的最大差距从2000年的7.86倍扩大到了2012年的10.09倍。 图26反映了2000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参保比重偏离度。从偏离度来看,2000~2012年,吉林省由高于全国水平转为低于全国水平。浙江省、海南省由原来低于全国水平转为高于全国水平。从偏离的程度来看,2012年比2000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各地区失业保险参保比重的差距逐步扩大。 如图27,从2000~2012年全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参保比重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来看,地区间失业保险参保比重的差异在逐渐扩大,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913上升到2009年的1.15,上升了0.237。差异指数从2000年0.636上升到2009年的0.759,上升了0.123。可见,各地区失业保险参保比重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4. 各地区社会保障差异性分析 图28反映了2000年、2012年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供给的偏离程度。从偏离度来看,2000~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高于全国水平转为低于全国水平。浙江省、海南省由低于全国水平转为高于全国水平。从偏离的程度来看,2012年比2000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各地区社会保障服务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图29反映了从2000~2012年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供给的差异程度。从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来看,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扩大。 二、基本公共品供给的综合评价 本文通过构建衡量基本公共品供给情况的指标体系,结合综合评价方法⑥,并利用该指标体系评价我国2000~2012年基本公共品供给情况。 (一)构建衡量我国基本公共品供给情况的指标体系 论文构建了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并在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下设立了3个方面指标,即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并且,在某一个方面指标下又设立了衡量该公共品供给质量的单项指标,具体内容见表5。 (二)数据处理的过程 数据处理的过程包括对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化、方面指标的合成以及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的形成。首先论文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各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利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各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时还应有所区别,对正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为:Wi=■。对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为:Wi=■。其次,利用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将单项指标合成方面指标。第三,采用相同的方法合成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最后,选取衡量方面指标和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大小的指标,各方面指标指数和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越大则表明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衡,各方面指标指数和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越小则代表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越均衡。 (三)评价分析的步骤 对我国基本公共品供给情况评价分析的步骤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第一,获取各单项指标的原始数据。中国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水平指标评价体系中的单项指标的原始数据选用的是2000~2012年的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面板数据中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⑦。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财政年鉴》(2001—2013)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第二,利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将10个单项指标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的具体取值无量纲化。第三,利用算数加权平均方法,求解出方面指标、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第四,利用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的原理,求解出各年度各方面指标和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第五,比较不同年份的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得到2000~2012年我国各地区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四)相关评估结果 首先,本文对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级政府的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做出动态综合评价。表6反映了2000~2012年全国各省的地区基本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指数。 从表6反映的评价结果来看,中国省级地方政府间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性较大。从各省2000~2012年的平均得分来看,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得分较高。河南省、安徽省、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得分较低,排在全国后五位。得分最高的北京市和得分最低的贵州省之间相差0.767分,可以看出中国省级地方政府间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性较大。另外,各省的基本公共物品供给情况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太吻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市、上海市,其基本公共品有效性供给指数也排在全国前列,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如黑龙江省、新疆等,其基本公共物品有效性供给指数也排在全国前列,然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其基本公共物品有效性供给指数却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可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是决定和保障地方政府基本公共品有效性供给的唯一条件,用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财力水平不能有效地反映一个地区地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 其次,从各方面指标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来看,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的差异程度较大,具体见表7。2000~2012年间各类基本公共品在不同年份的差异在不断变化,从2012年方面指标指数的情况来看,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基础教育。 最后,从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来看,2000~2012年间我国各地区基本公共品供给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如表8和图30,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346下降到2012年的0.2984,差异指数从2000年的0.259下降到2012年的0.2354,虽然在某些年份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小结及建议 本文采用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方法来客观评价基本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品供给的情况。从评价结果来看,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差异程度较大,但差异程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程度最大的是社会保障,其次为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其中,各地区公共卫生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而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的扩大。 要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重要在于增强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合意性。首先,虽然财政分权下的晋升激励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改革也带来了较大的社会成本,所以制定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当务之急。其次,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并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财力。第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重,逐步整合、控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第四,建立规范的公共选择决策机制,让公众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对基本公共品的需求。第五,建立财政资金的科学管理和规范使用体系,有效地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政府管理的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进程。因此,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财力保障,设计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民主化,建立正确的政绩考核制度,是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必要选择。 (一)构建衡量我国基本公共品供给情况的指标体系 论文构建了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并在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下设立了3个方面指标,即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并且,在某一个方面指标下又设立了衡量该公共品供给质量的单项指标,具体内容见表5。 (二)数据处理的过程 数据处理的过程包括对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化、方面指标的合成以及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的形成。首先论文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各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利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各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时还应有所区别,对正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为:Wi=■。对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为:Wi=■。其次,利用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将单项指标合成方面指标。第三,采用相同的方法合成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最后,选取衡量方面指标和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大小的指标,各方面指标指数和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越大则表明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衡,各方面指标指数和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越小则代表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越均衡。 (三)评价分析的步骤 对我国基本公共品供给情况评价分析的步骤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第一,获取各单项指标的原始数据。中国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水平指标评价体系中的单项指标的原始数据选用的是2000~2012年的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面板数据中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⑦。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财政年鉴》(2001—2013)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第二,利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将10个单项指标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的具体取值无量纲化。第三,利用算数加权平均方法,求解出方面指标、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第四,利用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的原理,求解出各年度各方面指标和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第五,比较不同年份的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得到2000~2012年我国各地区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四)相关评估结果 首先,本文对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级政府的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做出动态综合评价。表6反映了2000~2012年全国各省的地区基本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指数。 从表6反映的评价结果来看,中国省级地方政府间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性较大。从各省2000~2012年的平均得分来看,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得分较高。河南省、安徽省、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得分较低,排在全国后五位。得分最高的北京市和得分最低的贵州省之间相差0.767分,可以看出中国省级地方政府间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性较大。另外,各省的基本公共物品供给情况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太吻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市、上海市,其基本公共品有效性供给指数也排在全国前列,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如黑龙江省、新疆等,其基本公共物品有效性供给指数也排在全国前列,然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其基本公共物品有效性供给指数却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可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是决定和保障地方政府基本公共品有效性供给的唯一条件,用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财力水平不能有效地反映一个地区地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 其次,从各方面指标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来看,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的差异程度较大,具体见表7。2000~2012年间各类基本公共品在不同年份的差异在不断变化,从2012年方面指标指数的情况来看,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基础教育。 最后,从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来看,2000~2012年间我国各地区基本公共品供给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如表8和图30,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346下降到2012年的0.2984,差异指数从2000年的0.259下降到2012年的0.2354,虽然在某些年份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小结及建议 本文采用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方法来客观评价基本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品供给的情况。从评价结果来看,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差异程度较大,但差异程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程度最大的是社会保障,其次为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其中,各地区公共卫生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而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的扩大。 要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重要在于增强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合意性。首先,虽然财政分权下的晋升激励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改革也带来了较大的社会成本,所以制定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当务之急。其次,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并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财力。第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重,逐步整合、控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第四,建立规范的公共选择决策机制,让公众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对基本公共品的需求。第五,建立财政资金的科学管理和规范使用体系,有效地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政府管理的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进程。因此,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财力保障,设计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民主化,建立正确的政绩考核制度,是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必要选择。 (一)构建衡量我国基本公共品供给情况的指标体系 论文构建了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并在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下设立了3个方面指标,即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并且,在某一个方面指标下又设立了衡量该公共品供给质量的单项指标,具体内容见表5。 (二)数据处理的过程 数据处理的过程包括对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化、方面指标的合成以及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的形成。首先论文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各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利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各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时还应有所区别,对正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为:Wi=■。对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为:Wi=■。其次,利用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将单项指标合成方面指标。第三,采用相同的方法合成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最后,选取衡量方面指标和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大小的指标,各方面指标指数和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越大则表明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衡,各方面指标指数和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越小则代表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越均衡。 (三)评价分析的步骤 对我国基本公共品供给情况评价分析的步骤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第一,获取各单项指标的原始数据。中国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水平指标评价体系中的单项指标的原始数据选用的是2000~2012年的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面板数据中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⑦。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财政年鉴》(2001—2013)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第二,利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将10个单项指标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的具体取值无量纲化。第三,利用算数加权平均方法,求解出方面指标、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第四,利用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的原理,求解出各年度各方面指标和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第五,比较不同年份的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得到2000~2012年我国各地区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四)相关评估结果 首先,本文对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级政府的地区基本公共品指数做出动态综合评价。表6反映了2000~2012年全国各省的地区基本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指数。 从表6反映的评价结果来看,中国省级地方政府间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性较大。从各省2000~2012年的平均得分来看,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得分较高。河南省、安徽省、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得分较低,排在全国后五位。得分最高的北京市和得分最低的贵州省之间相差0.767分,可以看出中国省级地方政府间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性较大。另外,各省的基本公共物品供给情况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太吻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市、上海市,其基本公共品有效性供给指数也排在全国前列,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如黑龙江省、新疆等,其基本公共物品有效性供给指数也排在全国前列,然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其基本公共物品有效性供给指数却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可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是决定和保障地方政府基本公共品有效性供给的唯一条件,用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财力水平不能有效地反映一个地区地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 其次,从各方面指标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来看,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的差异程度较大,具体见表7。2000~2012年间各类基本公共品在不同年份的差异在不断变化,从2012年方面指标指数的情况来看,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基础教育。 最后,从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来看,2000~2012年间我国各地区基本公共品供给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如表8和图30,基本公共品均等化指数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346下降到2012年的0.2984,差异指数从2000年的0.259下降到2012年的0.2354,虽然在某些年份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小结及建议 本文采用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方法来客观评价基本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品供给的情况。从评价结果来看,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差异程度较大,但差异程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程度最大的是社会保障,其次为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其中,各地区公共卫生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而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的扩大。 要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重要在于增强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合意性。首先,虽然财政分权下的晋升激励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改革也带来了较大的社会成本,所以制定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当务之急。其次,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并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财力。第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重,逐步整合、控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第四,建立规范的公共选择决策机制,让公众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对基本公共品的需求。第五,建立财政资金的科学管理和规范使用体系,有效地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政府管理的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进程。因此,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财力保障,设计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民主化,建立正确的政绩考核制度,是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必要选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