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育部直属高校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研究 |
范文 | 刘彪 孙敏 黄勤 姚子一 查恩茂 [摘 要]文章以全国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的75所高校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占地面积、在校人數与2017年预算数据,计算高校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与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进行标准化处理与因子权重确定,计算集约评价得分并由此进行集约度分等,从宏观角度获得高校集约水平的空间分布与具体差异,从而分析高校用地集约水平,为高校用地转移提供理论支持,为高校集约化发展提供经验。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北京市高校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和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两者具有中等的相关性。 [关键词]教育部直属高校;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土地利用集约度;特尔斐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5.038 1 引 言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国家倡导对土地集约利用、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最早源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是指通过增加投入以提高产量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目前我国高校众多,普通本科院校高达820所,研究高校对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可以为高校集约化发展提供依据,同时缓解城市人地矛盾,促进城市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关于高校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曹志超等以西安建筑大学为例,多因素综合评价学校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蒋贵国等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成都市高校土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李秀彬等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了各种城市土地集约评价测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然而鲜有针对全国性质的高校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文章通过收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集约水平分级,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对象概况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管理的一批高等学校,是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共75所,分985工程(33所)、211工程(75所)两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接管理一批高等院校,目的是在探索改革上先走一步,在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高校用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建设用地,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用地日趋紧张。部属高校由于其主管单位的特殊性,在解决集约化问题上更有先天优势,并走在高校集约化发展的前列。由于各部属高校所在位置不同,其集约化水平也不尽相同。 2.2 数据来源 本实验使用到的数据有各高校占地面积、在校人数、2017年年度预算三类。高校占地面积与在校人数收集自各高校官网公布的数据,其中在校人数为包含本、硕、博以及留学生在内的全部学生人数,2017年高校预算使用的是2017年4月各高校公布的全年预算数据。 本研究使用到的软件有Excel、ArcGIS10.3、SPSS。使用Excel软件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运算分析,使用ArcGIS10.3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结果的图像化处理与展示,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相关性进行分析。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土地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投放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土地集约利用度越高。 高校教育用地作为非农业用地中特殊的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其不以产生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更多凸显其社会效益。因此集约度的测算也应通过高校科教投入、人才培养数量等方面来考量。 在本实验中,通过用单位面积上的在校生人数反映高校科研中的人才培养集约,通过对单位面积上年度预算的投入反映科教投入,通过计算以上两个参数,并运用标准化方法处理,运用特尔斐法确定因子权重,计算得分,描述其用地集约程度并划分等别。 3.2 数据处理 3.2.1 指标值的计算 本次使用到的两个指标为: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各高校2017年度预算高校占地面积 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各高校在读学生总数高校占地面积 利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在Excel软件中进行批量运算可得到各所高校的以上指标数据。 3.2.2 标准化处理 3.2.3 权重确定 本研究共选取了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两类指标。采用特尔斐法确定两者的权重。通过邀请相关学者对比重进行确定,最终权重设置如表1所示。 3.2.4 得分计算 将标准化后的各项指标数值乘以权重,计算每所高校的得分。 3.2.5 集约程度分级 集约利用和较集约利用反映土地利用效率高或较高,土地利用无潜力或潜力较少;适度利用是指土地的利用强度适中,土地利用有一定的潜力,但挖潜空间较小;低度利用是指土地的利用强度低,属于高潜力的土地利用。根据评价方法将各个高校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后进行土地利用集约度计算,并根据其土地利用集约度值的分布频率进行聚类汇总,分类标准及结果如下: (1)当高校土地集约利用度S≥0.50时,高校土地利用类型为A类(集约水平高); (2)当高校土地集约利用度0.30≤S<0.50时,高校土地利用类型为B类(集约水平较高); (3)当高校土地集约利用度0.20≤S<0.30时,高校土地利用类型为C类(集约水平适度); (4)当高校土地集约利用度S<0.20时,高校土地利用类型为D类(集约水平较低)。 3.3 结果分析 3.3.1 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分析与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分析 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为高校学生人数与占地面积的比值,反映了高校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该值越大,说明高校用地情况越紧张,越需要进行校区面积扩张或高校用地转移,详见图1。 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为对外经贸大学,达到32人/亩,最小的高校为南京农业大学,仅有1.9人/亩,分析是由于学校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农田造成的。该项数值排名前十的高校仅有一所河海大学位于南京,其余均为北京市高校。可见北京市高校用地情况较为紧张,这与北京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高相对应。高校单位面积学生人数差距较大,反映出高校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有很大差异,详见表2。 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为高校年度预算与占地面积的比值,反映了高校资金投入水平,该值越大,说明在同等用地情况下高校的投入越多,从侧面可以反映高校用地的集约程度,详见图2。 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最多的高校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达0.7315千万元/亩,最小的高校则为东北林业大学,仅有0.0238千万元/亩。该项数值排名前十的高校除去天津大学均为北京市的高校,反映出与高昂的经费投入相比,北京市高校用地情况较为紧张,详见表3。 3.3.2 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与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相关性分析 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与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分别从人口集约与资产集约的角度反映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判断两者的相关性对于研究土地利用集约度有重要意义。利用SPSS软件分析两者相关性,详见表4。 通过分析得知与在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和“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的相关系数是0.668,即|r|=0.668;说明相关性是显著的,且两者有中度相关性。即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其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也会较大。然而两者数据并不具有强相关性,即各自会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年度预算会与高校定位级别有关。 3.3.3 高校用地集约水平分析 通过标准化处理与分级,可以得到高校集约水平分等表,见表5。 统计最后的评价结果,发现大型城市的高校集约化水平较高,尤其是北京市。由于北京市高校众多,校园面积有限,导致了各大北京高校的集约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而一些用地不太紧张的城市,例如长春、哈尔滨、徐州等地,高校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明显较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当前高校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有较大的差距,高校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其所在城市土地的集约程度具有一致性。其中,北京市高校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单位土地面积预算投入和单位土地面积学生人数两者具有中等的相关性。 4.2 高校发展建议 第一,高校应当根据各自的用地规模确定合适的招收人数规模以及预算数额,或者根据既定的培养人数目标与预算确定合理的用地规模,确保高效合理地使用土地。 第二,北京市高校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应适当进行用地扩张或用地转移。鉴于北京城市发展的用地情况,很难在市区进行校区扩建。高校可选择在河北雄安,北京郊区等地建立分校,疏解学生,进行高校用地转移工作。武汉、南京、广州的高校也应适当注意放缓集约化建设,避免高度集约带给学校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三,对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的高校,例如黑龙江、陕西、福建等地的高校,学校可依据各校情况适度进行集约化建设,落实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用地原则,提高高校土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志超.西安市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邱建国,杨默函,李君,等.教育部属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调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2):341-348. [3]哈尚辰,阿里木江·卡斯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用地扩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6):296-302,381. [4]蒋贵国,周介铭,孙国翰.成都市高校土地利用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2):275-280. [5]李秀彬,朱会义,谈明洪,等.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12-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