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档案学术研究中的“理论派”与“实践派” |
范文 | 严永官 摘 要:在我国档案学术研究队伍中的“理论派”与“实践派”已经形成;各自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长处和短处,在档案学理论发展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强化“理论派”与“实践派”的糅合和充分发挥“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强化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档案学理论;学术研究;结合实践; 我国的档案学理论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至今,其自身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档案学理论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却非常不如人愿。为此,笔者试图从从事档案学术研究的主体入手进行分析,祈望从中寻找端倪。 1 问题的提出 1.1 档案学界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意见比较突出。如“无可否认,当下档案学理论硕果累累。据统计,仅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就发表论文2232篇,出版专业著作87部,编写教材73本,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76项。但同样无可置疑的是,当下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两者虽不能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各行其是、渐行渐远是不争的事实”。[1] 1.2 各学科领域都有“理论派”与“实践派”的现象。如“在当今中国的企业管理界,也有两种对立的状态:很多有实践经验的人认为理论派不符合实际,企业管理更需要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而理论派则认为,‘实践派太浅薄,不入流,没领会管理的真谛”。[2]又如“翻译学界的两大派:翻译实践派和翻译纯理论派真是一对冤家,一个屋檐下的死对头,要么不相往来,要么相互敌视谩骂,相互瞧不起对方”。[3] 1.3 档案学术研究中的两派已经存在。档案学界在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确实已经形成了两大派,有的称之为“学院派”与“草根派”,有的称之为“学院派”与“实践派”等。笔者将其称为“理论派”与“实践派”。 2 “理论派”与“实践派”的含义 笔者对于档案学术研究这个平台中的作者,以“理论派”与“实践派”做区分,其主要的含义有以下四个维度: 2.1 主体。凡主要从事档案学术理论研究,或以传播档案学理论知识以及创建新的档案学理论知识体系者为“理论派”,主要由各部门专门从事档案学术研究机构中的人员、各高校中从事档案学教育的教师、各高校中在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组成;凡主要从事档案工作实践,受兴趣引导而从实践出发进行档案学术研究者称为“实践派”。 2.2 成果。凡以学术体系或是一种新的学说出现,实际结果主要体现在纯理论的发展,而并不强调对于工作实践之直接指导意义的称为“理论派”;以零星的学术观点或以工作实践的总结出现,且目的在于推进档案工作实践前进的称为“实践派”。 2.3 意图。“理论派”主要研究的是“档案是什么”,如档案的定义、档案的本质属性、外国档案学理论和外学科新理论的引进等;“实践派”研究的则是“什么是档案”,是为了解决档案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准确处理归档与不归档的范围、科学管理档案和有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2.4 目的。“理论派”是为了发展档案学理论,维护档案学的学术地位及其尊严,所以其研究的内容相对集中于档案学基础理论;“实践派”的落脚点则是为了推进工作,于是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是搞清楚“什么是档案”,其研究的内容相对集中于应用技术。 3 “理论派”与“实践派”的长与短 想要笼统地论述“理论派”与“实践派”之间的孰长孰短,那必将是徒劳的,于是笔者决定由不同的主体出发来分析各自的长与短。 3.1 “理论派”的优势和劣势。“理论派”的优势主要在于其起点高,具体体现为:一是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具有较为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推理方法、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二是占有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理论派”的主体是学校里的档案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各学校均收藏着相当数量的档案学著作和档案专业期刊,检索查找的途径也比较通畅。三是参与档案学理论建设的机会较多,且研究成果较易成为现有档案学理论的补充。首先,有条件的学校会对档案学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的建设做出规划,构建系统的理论成果,以备教学及其他需要。其次,大多数高校对硕、博论文的字数下限有限制,博士毕业论文一般不少于10万字,从形式上看一篇论文就是一个知识体系,就可以是一本著作。 “理论派”的劣势:主要在于其实践体会肤浅,有的是从校门到机关门的研究人员,有的是从校门到校门的档案专业教师,除在职研究生外的硕士和博士,基本上没有档案工作实践的经历。所以有些研究成果虽然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往往远离工作实际,致使这些理论在实践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便是学术论文,“理论派”的个性也是异常突出的,如孙观清、吴建华刊发于《档案学通讯》2014年第1期的《从利用状况看档案工作领域的不良工作作风》一文,对“信息资源四定理”的作用无限夸大,认为可以是治理“档案工作领域的不良工作作风”的良方。 3.2 “实践派”的优势和劣势。“实践派”的优势主要在于其拥有丰富的档案工作实践,碰到过大量的具体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是研究对象是鲜活的、管用的。由于“实践派”长期在档案工作实践中摸爬滚打,其主要任务是对于档案工作实践的推动,开展档案学术研究则或是其遇难而进,或是其兴趣所致。所以其关注的问题往往是客观实际中存在并急需解决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研究成果紧密联系实际,能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他们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工作实践的回顾总结,查找问题的症结比较准确。 “实践派”的劣势主要在于其起点较低,由于其着眼点是工作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研究的落脚点是解决问题,使得实践得以向前发展。所以其研究成果只能作为档案学理论产生的基础,是“理论派”研究的素材,而很难直接形成系统的理论。 4 档案学术研究中“理论派”与“实践派”的现状 4.1 “理论派”的现状。一是已经成为档案学理论发展中的主力军。从目前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发展途径来看,基本上都是依靠档案专业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的努力耕耘。二是在理论研究的方向上出现了一些偏差,颇受档案界尤其是实践界的指责。如“我们的诸多档案学研究者不是从档案管理实践中来,不是有针对性地对准档案管理实践问题,而是闭门造车,认为理论研究可以天马行空,从而与档案管理严重脱节”。[4]三是除教材外的不少专著尽管已经构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但对于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力度甚微。 4.2 “实践派”的现状。多年来,全国各地的档案实践工作者也不乏长期坚持档案学术研究者,他们各自都发表了大量的档案专业文章,且不少是带有理论内核的研究性文章,但他们的研究成果终究只能停留在学术论文的层面上,而并没有能够上升为档案学理论。所以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研究形势不容乐观。首先从目前刊物发表的文章来看,似乎“实践派”占绝对多数,但这只是一个主体的数量,如果从这个数量出发再分析一下研究成果的性质,则真正算得上档案学术研究的比例很小。其次从档案学著作来看,绝大部分为“理论派”所著,真正出自“实践派”之手的实属凤毛麟角。 二是“实践派”的研究成果很难影响我国档案学理论。在广大的“实践派”撰写的文章中,确实也有不少是具有理论内核称得上是学术研究之作的,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很难对我国档案学理论产生影响。有的即使进入了“理论派”的视野,但往往也会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引起高度关注,久而久之也就悄无声息了。 5 强化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按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已经有成熟的经典论述,那为何在档案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至今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呢?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分析在理论联系实践的两个阶段具有什么不同的内涵。在由实践产生理论的阶段,主要是依靠“理论派”尽可能多地深入实践,并在创建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联系实践。可以说理论的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就在于“理论派”在研究中与实践的联系是否科学和有机。而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阶段,则又需要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依据现有的理论,主观能动地、积极有效地将理论与新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不能直接作用于实践,而必须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在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还有一支更为庞大的队伍,那就是档案实际工作者,没有他们的主观能动,档案学理论就难以得到与实践相结合。本文将这支更为庞大的队伍称为“实践者”。 强化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5.1 全面反思并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档案专业教材。其虽然与档案教学实践具有自然的联系,但其对于档案工作实践的联系则又是另一回事。为此,可以在教材改版之际,充分听取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教育部门,以及本区域所属档案管理部门中分管业务的领导和富有学术研究经历的“实践派”参与的讨论,以不断补充和完善教材。二是档案学术专著。随着自费出版之门的开启,各种利用课题经费、行政资助或是自筹资金等形式出版的档案专业书籍不说雨后春笋般涌现,也是大量面世,但其中也不乏“见光死”的现象。如以博士论文形式面世的专著,只要完成了通过答辩获取文凭,此书的作用也就寿终正寝了。还有的专著只是在评定职称、通过考核、获得某个奖项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三是有重大意义的档案学术论文。如研究档案定义、档案本质属性以及一些档案和档案工作中重大创新的论文,对于这些文章要注意组织研讨,并为其进入档案学理论创造条件。 5.2 充分开展档案学术评论。档案学理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档案学术评论。学术评论与学术研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健康的学术评论能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是促进学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真正的学术繁荣离不开学术评论。理论的产生靠的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研究、归纳和提炼,理论的发展靠的是实践的检验和学术评论,而且在推动档案学理论发展的两个因素中,学术评论往往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因为学术评论实际上是对新理论在实践中是否可行或如何使其更加完善的再次论证。如果经过论证确实是正确的理论,那么在用以指导实践时就会更加利于统一认识和付诸实践;如果经过论证,某一理论确有片面性,甚或根本就是伪理论,那么将会既避免了理论误导的损失,又能尽快进入下一轮的理论研究之中。 为此,笔者建议:一是在中国档案学会内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以引领全国的档案学术评论活动;二是在各地档案学会和各高校专门组织开展评论活动;三是在各高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中考虑开设档案学术评论选修课,以考核档案学术评论文章作为检查手段。 5.3 保持档案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我们的档案学术研究发展到现在,在发展思路上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具体的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首先是理论对于实践的顾及不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平行而进。其次是学术研究中的学术化倾向,如周林兴先生指出:“整理和反思我国当前有关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却发现很多研究成果既不能准确地反映档案管理规律,又不能有效地指导档案管理的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学术化的现象。”[5] 为此,我们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应更多地注重“实践派”的作用。纵观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的三者关系可以看出,“实践派”兼具了“理论派”与“实践者”的优势,在理论研究上弱于“理论派”而优于“实践者”;在实践上弱于“实践者”而优于“理论派”。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在某一系统理论如一部专著面世前,尽可能多地征求他们的意见,以便使成果中“联系实践不够”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上的“学术化”现象得以及时的纠正。 5.4 强化“理论派”与“实践派”的糅合。自然,要想在每一个研究主体身上达到“理论派”与“实践派”的糅合,即让某一人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优势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只能借助于充分发挥两类主体的相互弥补来实现。这里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就是“理论派”要充分认识“实践派”在档案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实践派”的不懈努力,没有丰富和快速发展的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学理论就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就会止步不前。而“实践派”也要全面认识“理论派”的意义,没有他们的认真总结和研究,丰富的档案工作实践就只会是一种人类自发的行为,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深入,从而推进我国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需要着重考虑如何将我国档案学术研究中的“理论派”和“实践派”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合力,唯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的档案学理论向新的高度进发。 5.5 充分发挥“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曾经有个说法调侃道:“对于‘怎么做红烧肉这个问题,本科生的回答是‘把猪肉放进锅里炒熟即可;硕士生会把这道菜的主料、配料及制作流程都详细地列出来;而博士生的答案则是厚厚的一本书,书的第一章赫然写着:如何养猪。”[6]笔者以为,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红烧肉的人,他虽说根本没有必要从养猪开始考虑做红烧肉,但看着食谱上的介绍,照着葫芦画瓢式地做红烧肉还是需要的。 由此看来,档案工作的“实践者”在进行一项新的工作之时,先认真研读一下这方面的有关研究文章或是著作,也许还真能少走一些弯路。如编写“全宗指南”、建立“全宗卷”等工作,先认真学习一下《全宗指南编制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A/T 14-94)和《全宗卷规范》(DA/T12-2012)自然会有很大的益处。 总之,我们只有认真发挥好“理论派”和“实践派”在档案学术研究中的共同作用,档案学理论才能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只有处理好档案学理论与“实践者”的关系,很好地发挥“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上海档案信息网.郭红解.当下档案学理论,你能引领实践否[EB/OL] . [2015-08-2].http://www.archives.sh.cn/dabke/ ... 0121025_37052.html. [2]安全论坛. [2015-08-2].http://bbs.anquan.com.cn/thread-203432-1-1.html. [3] 黄德先的博客.翻译学界也要不同而和,[2015-7-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ae487010086a5.html) [4] [5]周林兴.解读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中的学术化现象[J].档案管理,2006(5):25. [6] 中国教育网[EB/OL]. [2015-08-13].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 ... 110825_673557.shtml (摘自《档案工作》电子期刊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