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日本美学意识对川久保玲服装设计的影响 |
范文 | 摘 要:在十几年前这种破洞、磨花的裤子衣服还是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的穿着,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另一方面,可能这种服饰反而有种特殊的美感,有许多的著名服饰设计师也把漏洞用到他们的设计上。80年代风靡巴黎的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就是其中一人,她设计的乞丐装成为其独特的时尚符号,也使其一跃成为代言时尚的世界顶级设计师之一。 关键词:乞丐装;残缺美;日本美学 1 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 川久保玲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日本服装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十分前卫,融合东西方的文化概念,被服装界誉为“另类设计师”。她的设计独立、自我主张——只要我喜欢,有什麼不可以。她将日本典雅寂静的传统、立体几何模式、不对称叠加式创意剪裁,加上干净利落的线条与沉郁的色调与创意结合,呈现很独特的美感川久保玲, 14世纪西方就已经出现了对服装面料进行破坏性设计的创作手法,设计师在衣身上进行刻意地裁剪、切割,让内外衣之间有不同的层次、色彩、光感,让面料与设计本身相互映衬,增强对比。“乞丐式”设计手法在1960-1970年十分受设计师和年轻人的钟爱,当时被称为“朋克之母”的英国设计师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曾经尝试故意把面料撕出洞眼,撕成破条,她的设计是对经典美学标准突破性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那些曾经在人们眼中另类、反常规的设计概念逐渐被应用到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偏爱“凌乱的破碎感”等逆向的思维理念开始在时装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设计师开始进军时尚之都巴黎,川久保玲推出了残缺、立体几何、不对称剪裁的后现代主义纯粹黑色服装,瞬间震惊了当时的巴黎时尚界,1981年,川久保玲第一次在巴黎举行时装发表会,此时她的才华开始受到全球时装界的注目,她的服饰被人们昵称为“乞丐装”,并引领1980年初期的宽松、刻意的立体化、破碎、不对称、包容的服装设计潮流和风格,也确定其在国际时装界的地位。这一场发表会的设计灵感可以说深受日本美学中的不规则和缺陷文化的影响。 2 残缺美学 理解残缺美学,我们不得不提及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在希腊文化时期,涌现了大量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是古代希腊美术进入高度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不全,但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复原双臂的后,都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唤起人们的对健康、和谐的美好想象,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热爱。雕像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同样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也是体现残缺美的经典。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十分敬仰。罗丹自始至终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雕刻家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苦生活,他的偉大的胆略和精神,试图表现巴尔扎克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在初期的创作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传神了!”罗丹听后立即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担心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雕像主体的部分。被砍掉手的雕刻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由此可见残缺美学在世界美学中已占有一席之地,而日本可以说是代表残缺美学思想的重要国家之一。 3 日本美学的影响 日本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空寂、物衰和幽玄三个方面。分别从实践主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来阐述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其美意识中体现着与自然融为一体及儒教中诸行无常的想法。日本从平安时代开始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在平安时期,人们在所有事物中发现虚幻的东西,以表达伤感。空寂是既是一种理念,亦是一种美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是对自然之力的欣赏,亦是对岁月流逝的敬意。空寂是对一种不完美、残缺的、痕迹斑驳的概括。日本人这种对美的独特的审视在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并成为构成日本国民性的重要因素。 大自然的不可确定性,使生命的有种无常感。这就造就了日本人的独特的审美视角——“残缺美感”。缺憾既让人憧憬圆满的美好,也让人感触到圆满的无常,缺憾。残缺同样可以让人深思、演变成人类各种情感变化的契机。在残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各种的“残缺”对于日本人的精神涵义更加深远,对于多灾多难的日本人来说残缺或许象征着圆满的希望。在这种对圆满的憧憬中日本人才能生生不息,战胜各种各样的自然灾难繁衍到现在。对于樱花的喜爱可以说已经深深的侵入日本人的骨髓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樱花绚烂开放时,美是极致的,但短暂的花期瞬间即逝,体现了瞬间和遗憾的美学。 川久保玲的乞丐服的设计理念就是用局部的残缺衬托整体的美好;用局部的残损衬托人体的美妙。同时因为女权主义已经变成女性主义,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使设计师刻意讲究服饰的非主流,以彰显个性,尽情释放女性魅力。 川久保玲受东方艺术美学的熏陶,摒弃裁剪缝制构成的严谨,使用撕碎、补丁、破口、反规则的边线等创作手法完成非常规性的设计。其设计理念在21世纪以后一直影响至今,现在“乞丐装”设计仍然十分受宠,但设计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创新,乞丐装式设计一般采用毛边布条等凹造型利器,用拼接面料、补丁来诠释设计。设计师会增加或者削减面料的结构、纱线等等,从而导致服装的内在造型结构被影响。可以说当今的设计师已经很少使用传统的纺织工艺了,他们开始追寻新材料肌理的创新,把的物质材料相结合经过艺术改造产生新的质感纹理。通常设计师们会采用镂空、剪切、切割、抽纱、烧花、撕破等方式使得面料呈现一种不完整的、残破的美。经常采用割纱、抽纱、撕破等手法来打造面料的粗犷和豪放。 4 结语 在某种意义上讲川久保玲的服装设计意识和理念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堪称前卫的美国,以及朋克发源地的英国。她看似古怪的思想,却蕴含这非常深刻的理念,所以才会在20年后大放异彩,让更年轻的一代时装设计师们崇拜,去解构,去模仿。从她的设计思想中可以看到日本美学对其的影响,日本人喜爱残缺美,追捧残缺美,残缺美学是日本人重要的文化思想理念。自然环境条件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以及文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自然条件对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残缺美学是日本人不同于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心理。残缺美学根植于渗入到日本人的精神和血液中,体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造就了日本人一种独特的美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彦.日本传统美学意识“物衰”与“幽玄”的对比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 2015 (5) [2]刘华平.日本死亡意识的美学阐述[J].曲阜师范大学; 2013 (11) 作者简介 唐伟(1968-),男,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经济文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