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菏泽市乡村文明建设研究 |
范文 | 摘 要: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文明建设仍旧具有当代价值。菏泽市构建美丽乡村要注重构建“人的新农村”,理顺乡村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内生式发展。要挖掘“崇文尚德”的人文特色、挖掘“刚正勇为”的民风特色、挖掘“诚信共赢”的陶朱公商业文化、挖掘“爱家孝悌”的善文化。在政府主导下要注重发挥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科学发展、注重生态,构建一个美好、和谐的乡村新社会,既文明生态,又和谐有序,既富庶安康,又平安宁静,使得新农村成为每个人寻根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文明;内生式发展 1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從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文明不可能只有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而没有乡风文明和乡村文化。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乡土文明,成为了涵育中华文明的重要主体。 1.1 乡村文明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美丽乡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范本,而乡村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说:“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文明建设关系到农民的福祉,必须作为重大的文化民生问题常抓不懈。1山东省十三次党代会专门把“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专门列为一节,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没有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就很难形成。 1.2 乡村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的践行,离不开占人口将近一半的农村群众的参与。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陈旧,获取知识的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果农民的文明素质不能全面提升,那么城乡一体化仍旧是个遥远的梦想。提升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和参与发展的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前提,乡村文明建设可以极大的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创造性,也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巩固乡村文明阵地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现实的任务。 1.3 乡村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性地位,文化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一个重要指标,乡村文明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指示,正确对待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正确对待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财富,满怀信心抓文化。乡村文明建设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缺位,从根本上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势。 近几年,菏泽市乡村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水平相比,乡村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仍然较显滞后,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作用效能发挥不足: 专业性文化人才队伍薄弱,存在结构性缺乏;文明建设主体缺失,村民观念落后等。2016年,山东省委办公厅5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山东省乡村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2017年9月,菏泽市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上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目标:要推进“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统筹“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围绕“人的新农村”,就是指的精神文明建设,人的精神面貌等软件,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真正让农民生活美起来。 2 菏泽市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 2.1 理顺乡村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构建美丽乡村 1.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乡村政治文明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村民自治是我国乡村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需要继续保持和创新。要遵循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程序、机制将农民的权益具体化、法制化。 2.完善和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乡村社会文明 当前乡村文明的建设要铲除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注重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乡村社会事业,使得乡村社会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确保农民生活安康,让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城里人一同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成果,使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3.倡导自然、和谐理念,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本该是拥有碧水、蓝天、绿地、炊烟的诗意栖居的生命乐园,但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却忽视了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建设“生态宜居、自然宜人”的文明新乡村,是如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 2.2 构建“人的新农村”,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内生式发展 乡村文明建设当中最应该关注的是农民精神文明、精神面貌的建设和提升,这才是当代乡村文明建设的灵魂。如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侧重于以城带乡的外来输送式,靠资金扶持、送戏下乡等项目拉动,对于乡村文明的本土思想理念、民俗文化等重视不够,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培育。有生命力的文化应当是内生的,数千年来的生产生活积淀,足以形成乡村文明不同于城市文明的特征和优势,乡村文明建设不能仅仅跟随城市文明亦步亦趋,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菏泽市,缺乏足够的资金去直接援建乡村文化建设,那么则可以另辟蹊径,注重推动乡村文明的内生式发展,寻觅乡土的根脉,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创新融合,融入菏泽精神元素,体现出菏泽的乡土特色,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1.挖掘“崇文尚德”的人文特色 2014年,“崇文尚德、务实图强”的菏泽精神出炉,成为了菏泽人守望的新的精神坐标。崇文。菏泽地处鲁西南,深受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古就有“耕读尚家”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名人辈出,齐鲁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相互交合,水浒文化、庄子文化、范蠡文化、麒麟文化各有特色,交相辉映,博大精深。“崇文”作为菏泽城市精神表述的第一组关键词,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意蕴着菏泽未来的发展方向;尚德。即崇尚、弘扬道德,“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处于世要有道德,以德行立于世。只有把道德准则建立起来,整个社会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崇文尚德”这四个字,简约明朗却又意蕴厚重,能深刻的体味和感受到菏泽民风、民俗、伦理中那种深厚蕴蓄、延续千年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2新时代下乡村文明建设更需要文化的浸润、德行的培育,这是建立一切社会治理规约的基本素养,乡村文明建设对于“崇文尚德”的推崇不可或缺。 2.挖掘“刚正勇为”的民风特色 菏泽人民朴实义气,孙膑、吴起、黄巢、宋江等历史人物与菏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菏泽作为水浒故事的发生、发源地,有着深刻的精神缘起。自古以来菏泽民风中有就着刚正勇为、尚武疏财的传统,嫉恶如仇、急公好义、侠肝义胆成为水浒好汉的精神坐标;在抗日战争时期,菏泽大地上也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作为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区域,这里不仅涌现出赵登禹、姜玉贞、朱世勤等抗日名将,菏泽的人民群众更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日本侵略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全面抗战的怒潮。曹县红三村、东明圈头村等抗战名村,都被誉为鲁西南的“莫斯科”,像一座座钢铁堡垒,威震敌胆,留下了許多传奇的斗争故事。水浒故事中体现出来的正义、豪侠和忠勇精神,抗战进程中本地人民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出了本地人民优秀的民族传统品质。虽说豪侠行为和劫富济贫不再被当代提倡,但是蕴含在其中“刚正勇为”的积极因素依旧可以继续被发扬广大。 3.挖掘“诚信共赢”的陶朱公商业文化 菏泽处于黄河冲击平原,古时做为中原腹地,富庶美丽,安定祥和,数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范蠡弃国离越携西施到定陶,隐姓埋名定居经商,富甲天下,被历代商人尊奉为商界鼻祖,称“陶朱公”,一度有着“陶为天下之中”的说法。菏泽民俗宽厚庄重,受儒家文化影响君子很多,人民天性朴实厚道,勤俭持家,陶朱公非常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和风范,他被定陶吸引,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3正是基于本地良好的民风氛围,才造就了陶朱公富甲天下的社会基础,成就了“陶”这个商业圣地。几度风雨沧桑,在近现代的社会发展中菏泽一度丢失了商业的传统,十分可惜。如今,菏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区位优势凸显,高速高铁机场同时推进,受中原城市群、菏济枣城市发展群等“政策叠加”的效应显著。政府要在群众中积极树立、传播本地的商业典型,以诚信的行为和追求共赢的宽广胸怀,吸纳外来投资机遇,每一位菏泽人都不应该满足于“小富即安”,挖掘本土的商业传统,赢取传承千年的商业文化血脉的回归,创造出更高的社会财富和价值。 4.挖掘“爱家孝悌”的善文化 单县地处菏泽东南,尧舜之师善卷曾居于此,古称“单父”,单县由此得名。老子在此雷泽湖畔生活游历,后著《道德经》。“善文化”,是儒释道等德善思想融会贯通出的文化结晶,具有“爱家、孝悌、奉献、廉俭”等内容。4《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的主体思想,“善”应像水的品性一样,润物无声,这成为了本地朴实民风的写照。自古以来这里的民间善举就绵延不断,荡气回肠,照顾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早已成风,传授传统文化的活动绵延不断,以孟昭良为原型改编的《山东汉子》梆子戏唱响全国,获得了几十项文化大奖。在正面典型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善行义举涌现。让优秀传统文化入群众心、入群众脑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委政府要起到“搭建平台、把握方向、制定政策”的作用,促使着群众明晓德善,积善行德,才能逐渐匡扶善举,达到知行合一。 3 菏泽市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建设有序乡村社会 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要发挥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新中国乡村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农民才是推动乡村社会事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创造乡村文明的生力军。乡村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建设乡村社会,要继续落实村民自治制度,促进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监督。只有尊重农民意愿,反映农民要求,乡村文明建设工作才能有序开展,达到预期效果。5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在统筹城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等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的更深更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应该有机统一,互相促进。 3.2 科学发展、注重生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实现社会主义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困局和农业农民的优势,必须从缩小城乡差距上入手,逐渐拆除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各项壁垒,今后要把城市和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空间上互为环境,生态上协调相融,促使整个城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达到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是建设乡村文明的应有之义,但是也并不是要消灭乡村和农业的原有景观,而是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总体部署,按照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构建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不仅仅要持续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加强村庄整体规划,还要注重保留具有乡村特色、地方特色的靓丽自然景观,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产业生态和人居环境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各具特色的生态田园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6 3.3 传统回归、价值重塑,再造农民精神信仰 习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前文已阐述了乡村精神文明内生式发展的具体思路,在对本地文化传统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分离和抽取出仍旧具有活力的可用资源,将乡土文明中尚德、正义、诚信、孝悌等价值观念进行当代的价值重塑,将这些宝贵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推进进程中,再造农民的精神信仰,使乡村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独有的中国特色、乡土特色、本地特色,使其内化于心,成为农民现实活动中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 3.4 文明传承,复兴家园,促进乡村繁荣和进步 乡村文明建设,最终的目标应该归结于乡村社会作为“家园”意义上的复兴,以田、园、庐、墓为意象的传统乡土文明已经不可能再作为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标签,但是乡村作为“诗意栖居”所在地的精神标签必须保留,不然我们的下一代子孙将不明白我们文明的根在哪里。乡村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美好、和谐的乡村新社会,既文明生态,又和谐有序,既富庶安康,又平安宁静,这种田园牧歌似的生活方式,不仅仅留存在诗歌里,依旧应当再现于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中,使得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成为每个人寻根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武沁宇.《引导乡村文化文明化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6-09-25.6版 [2]http://heze.dzwww.com/yw/201407/t20140707_10600814.htm 大众网菏泽频道 李亚,2014—07—07 [3]卢昱.《范蠡:商海寄余生 千古一陶朱》 [N]《大众日报》.2014-10-29.11版 [4]刘厚珉.《单县:善文化成为“立县之本”》凤凰网[EB/OL]. http://sd.ifeng.com/heze/fengguanheze/detail_2014_08/12/2750842_0.shtml,2014-08-12. [5]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183页 [6]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226页 作者简介 刘洋(1985-),女,山东菏泽人,山东菏泽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建設,研究成果:《传承中华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浅析》等,发表于众多省级期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