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的研究 |
范文 | 欧阳沁莹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來,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各行业、各领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变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开展的集教育、服务、宣传、干预于一体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如何及时掌握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同时了解学生的个性新问题,大数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本文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提出大数据时代下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 基金项目:该篇论文属于四川美术学院2018教改项目。项目类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8jg10) 1 传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主要是两种人员,一是专业人员,主要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二是辅导员,主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和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任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发行心理健康刊物,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形式主要有个别咨询,电话咨询,团体辅导,其中面谈与团体辅导是最常见的咨询形式。高校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等量表筛查出有明显阳性症状的学生,用面谈的方式跟踪处理,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加以复查。 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际障碍,学习工作压力,情感恋爱困惑,网络依赖症等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多数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与方法,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知识普及,但由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较为缺乏,容易以点盖面,出现错漏,也容易造成个别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2 传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在理念和技术上都远远落后于新时代技术发展的速度。在大数据时代,万物数化,许多学科已经和信息科技深度融合,用数据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实践中迫切需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型。 2)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者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始终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被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不具有针对性,调查活动也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 局限。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否则容易把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混为一谈,造成在心理咨询中,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用思想道德问题来看待,咨询关系当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来处理。作为心理咨询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有一定的冲突。心理咨询员,需要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但是作为教师需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使得身份出现一定的冲突,而且学生对于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说教,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应该是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节方法,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但是现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侧重点是问题人群,主要是针对心理健康水平低,缺乏自信,有人际交往,学习困难,环境适应问题或有情绪困扰的大学生,忽视了大量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所需要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用大数据思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尚无定论,中国大数据网提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用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借助大数据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大数据能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中的样本代表性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方法是在被调查者无意识下进行的,不会有外界干扰因素,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所有被调查者的真实情况,有助于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更愿意倾诉自己真实心声,大数据时代下,数据资源是海量的,理论上一个学校可以搜集学生所有的数据资源,如学生个人信息,特长,爱好,性格特征,甚至包括社交日志信息等各种网络资源等,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独特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对于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同学,可利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具有个性化和创造力的人才。此外,大数据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自身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并作出及时调整。 3.1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系统的顶层设计 大数据大容量、高速度、多样性以及真实性的特点有助于心理建设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开展更加精确、有效的评估,从而突破“主观主义”、“测量主义”等传统做法,增强心理评估的针对性和客观性,从而为心理建设对象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大数据的收集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因此需要高校各部门配合,只有在顶层设计完善的情况下,大数据才能发挥作用。 3.2 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数据分析平台 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最好教育目标,不应该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在学生个人信息大数据的支撑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分析平台,意义重大。 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运用数据间的相关关系来预测学生心理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可收集、更新、完善与大学生心理有关的各种数据:例如人事档案记载的成长背景,慕课平台采集的学习数据,图书馆保存的借书记录,校园论坛参与讨论,话题,一卡通留存的消费数据,自主物联网感知的位置数据的都应该是重点掌握的第一手数据。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可观察、预测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规律,进而建立动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预估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这将有利于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的开展。数据收集是基础,数据分析是核心。通过大数据技术记录受测者的日常行为数据,对制定区域内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量化分析模型,及时发现个体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并做出预警,以便对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 例如学校网络中心后台系统,能够对学生浏览网页的类型,以及浏览网页的时长进行判断,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学生所查看的网页是休闲娱乐,交友,购物等方面的网站,且长时间的浏览网站,学校可以在后台进行记录后,在适当时候将学生的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知道合理支配自己时间。与此同时,大数据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所浏览的网页是否健康进行关注,众所周知,健康网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而不健康的网页,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负面作用,通过对学生浏览网页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合理的网络生活方案,不仅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健康指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3 搭建“OTO”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OT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烦恼、沟通不足等原因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然而,由于学生众多和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缺乏,难以及时进行一对一的详细咨询和后期跟踪。同时,一些学生在面对面咨询时,容易规避一些重要问题,使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造成一些或许可以避免的悲剧。搭建一个“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OTO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成长相关的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咨询、社群互动、主题实践活动等一站式智慧化服务,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帮助学生增加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增加对掌控自身心理的信心,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能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确实有效的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飞,葛鲁嘉.大数据之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边界与实施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2016(7)87-91. [2]李丽,钱岑.大数据时代下的学校心理测评系统[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10)24-2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