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例谈让数学文化渗透低数课堂
范文

    丁美霞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显性的知识层面的形态,还包括隐性的精神层面的形态,这二者的协调统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文化;知识能力;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標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低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学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打下基础,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课题。笔者结合几个教学实例,供大家一起探索有数学味道的低数课堂。

    一、教学实践篇

    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显性的知识层面的形态,还包括隐性的精神层面的形态,这二者的内在统一,形成了无可替代的独特的数学教育意境。这种意境,可以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现的基本原理,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实践途径,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具备大胆的创造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底蕴。

    1.感受数学之源。人类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知识和原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定理的来源、数学工具的演变史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感受数学之源的内容。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中就有“计时方法的演变”。在新课结束前5分钟,笔者设计了如下片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钟表,钟表能够准确的表示出时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出示图片)看图,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表示时间的吗?

    生:原来古人是看白天和黑夜来表示时间的呀。

    师:是啊,这种表示方法不够明确,所以,聪明的人类利用测物体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

    生:看到这个“立竿测日影”,我想起来,早上过来的时候,我发现影子很长。

    师:一整天影子都这么长吗?

    生:中午的时候影子只有一点儿了。

    师:你们也发现了这种现象了吗?下午影子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下午影子又变长了,而且方向与早上不同。

    师:想一想为什么影子的方向会不一样呢?

    生:我知道了,是因为太阳的位置变化了。

    师:真好,善于观察、会动脑筋的孩子总比别人懂得多。根据测物体影子的方法,人们发明了影钟和日晷。后来人们发现如果这一天不是晴天,测影子的方法无法使用了,经过多次试验,利用滴水和沙漏的方法来计量时间。(出示图片)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计时越来越准确了。

    这个计时工具的演变史,能够让学生发现数学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2.探究数学之奇。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与美丽。通过简单的数学图形引出玄妙的数学问题,一节普通的数学活动课也能被赋予鲜明的数学文化特征,引领学生探究数学之奇。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课,笔者这样设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玩具(出示),谁知道这是什么? (生:七巧板),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七巧板。为什么叫“七巧板”呢?咱们猜猜看。

    师:关于七巧板,老师从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播放动画视频),看了这个视频,你知道了些什么?

    视频内容:中国古代人民发明的、七巧板的发展流程(宋朝的燕几图到明朝的碟翅几再到清朝及至现代的七巧板)。

    接着在学生认识了七巧板的构成后,由拼基本图形再模仿拼稍复杂的图形和网上的经典图形,然后欣赏由七巧板拼成的各种人物、动物、桥、房、塔、中英文字母等,最后再欣赏中外国家关于七巧板的书籍。

    这节课中让学生模仿拼图时,他们发现七巧板可以随意拼出自己设计的图案,体会了这种结构简单的玩具在拼特定图案时也会很困难,感受到七巧板的乐趣所在。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满的数学学习过程,张扬了生命的天真,也挑战了自己的智慧,一种数学文化意趣流淌他们的心田!

    二、教师体会篇

    如何让数学文化渗透低年级数学课堂,笔者有这样几点体会:

    1.前提——钻研。对于数学书上的“你知道吗”,教师不能简单的史料呈现,而应该深入钻研某个知识点的数学史。教师要重点研究,从这段文字中,学生能够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读一读。比如上文例1中,如果教师没有挖掘其价值内涵,那么,学生只能单纯地看看图片,粗浅地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史。因此,教师不钻研,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探究知识,感受隐性的精神层面的价值?所以,教师对数学史的钻研是学生能感受文化魅力的前提。

    2.关键——融合。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开展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状况进行调控。这个调控就是数学文化与当节课所授知识及技能的有机融合。在上述例2中,数学书上只有寥寥三行字,笔者在数学活动课前查找了许多资料,将这些资料融合设计了一节课。课始播放动画,让学生感知七巧板是古代人民发明的智力玩具,是几个朝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接着在拼图中发现简单中的不简单——七块板可以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形!而且有些图形照着拼也难拼出来!最后,外国人眼中的七巧板,更是让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加强,学生们学得也就更兴趣盎然了。

    从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反思着、改进着。我们切实体会到,数学书上的“你知道吗”不是“贴标签”式的简易呈现,而是当前知识能力与数学文化底蕴的有机融合。充满数学味的低数课堂,应是学生经历数学文化流淌、能够内化于心的学习境遇。让我们追求这种灵动的课堂,用数学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内在的精神去感动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2):90

    [2]李会琴.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2):1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