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内机构知识库研究的计量与内容分析 |
范文 | 朱伟伟 〔摘要〕为系统了解国内机构知识库研究现状与趋势,采用文献计量法、比较分析法等,以CSSCI收录的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和被引文献数据为基础,从来源文献、引文情况及被引情况3个角度,对载文情况、引文概况、引文语种、引文类型、作者情况、期刊情况、被引情况、被引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关键词分析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的比较,针对国内机构知识库研究的问题,提出了4项建议。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CSSCI;文献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27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8-0109-06 Knowledge of Domestic Institutions Repository in the Measurement and Content Analysis Zhu Weiwei (Librar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Knowledge base for the system of domestic institutions to understand status and trends,the use of bibliometric methods,comparative analysis,in order to include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SSCI source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 cited are based on data from the source documents,quotation and citation of three cases angle,the situation of papers,citations profile,language citations,citation type,the authors,journals,cited cases,cited the results,and other aspects of statistics,analysis,and through the reading of these documents,keyword analysis and compared the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the domest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for research problems,made four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institutional repository;CSSCI;literature analysis 机构知识库,英文是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在开放存取(OA)运动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早起源于国外。国内最早的有关机构知识库的论文是吴建中教授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5期上的《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1]。 简单地说,IR是一个大学或研究机构通过网络来收集、保存、管理、检索和利用其学术资源的数据库[2]。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IR保存、管理与利用的数字化内容包括: 研究人员和教师已被学术期刊录用但未发表的论文预印本、已发表论文、技术报告、科研进展报告、硕博士论文、图书或其章节、科研数据库、会议录、教学资料或课件、计算机软件、其他灰色文献等等[2]。这样看来,机构知识库可以说是知识管理的一种应用,其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显性知识,还承担着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任务。对机构知识库的理解可以从资源、服务与技术三方面出发,资源是核心,服务是目的,技术是支撑。机构知识库涉及到的相关研究领域范围也非常广泛,如开放存取、长期保存、版权研究、共享理念、机制与政策、人员等等。 对机构知识库的文献情况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机构知识库目前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机构知识库提供参考。笔者在CSSCI中以篇名作为检索对象,以机构知识库及同义词机构库、机构典藏、机构仓储、机构存储为检索点(由于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引进我国之后,除了将它翻译成机构知识库外,有的还译成机构库、机构典藏、机构仓储、机构存储)。为了保证数据完整,分别在篇名检索框中输入这四个词进行检索,一共检索到机构知识库的来源文献74篇,机构库的来源文献32篇,机构仓储的来源文献22篇,机构典藏的来源文献4篇,机构存储的来源文献1篇,合计133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去重处理后,共有来源文献131篇。实际上选择的年限是从1998-2010年,但是1998-2003年间在CSSCI来源文献中没有包含机构知识库的相关检索结果。笔者又在LISA数据库中对机构知识库进行检索,选择高级检索,检索条件设定为:检索式为题名,TI=”Institutional Repository”,主题领域选择“社会科学”,日期范围设定为“最早的到2011”,文献类型受限于“仅期刊文章”,检索出相关文献115篇,检索结果表明LISA中最早的篇名中包含机构知识库的期刊论文是2003年,将日期范围重新设定为“1998-2003”,检索结果3篇,将日期范围设定为“2004-2010”,检索结果是112篇。这些数据表明,尽管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 本文主要对CSSCI中收录的有关机构知识库的来源文献、引文文献和被引文献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以期大致了解我国机构知识库的文献情况、研究现状及进展趋势。 1 来源文献统计分析 1.1 机构知识库载文概况 国外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经过实践与比较,其建设主体最终都基本选择了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的图书馆。对来源文献的学科类别进行统计,学科类别属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有116篇,属于管理学的机构知识库的来源文献有3篇,属于法学、教育学、其他学科的机构知识库的来源文献分别有2篇,属于新闻与传播学的有1篇,同属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或其他学科的有1篇,同属于法学或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有3篇,同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或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有1篇。在统计来源文献发表的期刊时,笔者发现,131篇来源文献中有129篇是发表在图情档专业期刊上的。可见,我国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主体,与国外一样,都是高校或机构中的图书馆。 虽然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2004-2005年是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的起步年,2006-2007年是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的发展年,2008-2010年是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的高峰期,其中2009年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数量最多,是近几年机构知识库研究的顶峰期。 虽然2010年机构知识库的来源文献数量较2009年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实践工作起步时间不长,因此笔者推断,随着我国机构知识库实际构建工作的开展,未来几年内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依然会是图书情报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机构知识库的相关研究文献也会更多,并且研究的热点和方向较多的有可能是对我国机构知识库实践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和对机构知识库中微观问题的研究。 从文献类型看,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中有1篇会议综述与纪要,1篇是研究综述,1篇调研报告,1篇译文,4篇学科述评,其余123篇均为论文。 1.2 来源文献作者统计 对来源文献作者进行去重统计,131篇来源文献共有作者160人(包括合作者)。来源文献中,独立作者有67篇,合作者有64篇。 1.3 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期刊分布 131篇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分布在20种期刊上,其中18种是图情档专业期刊,占发文期刊种数的90%。其中载文量最多的是《图书情报工作》,达24篇。根据布拉德福定律计算,载文量达到11篇及以上的4种期刊,即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建设、情报杂志。 这3种期刊合计刊载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58篇,即20%的期刊载文量占来源文献总量的超过44%(远超过1/3)。 2 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引文分析 2.1 引文情况概述——从定量角度 从CSSCI中收录的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的引用文献中可以看到,所有来源文献都有引文文献,无引文文献数为零。给出的是2004-2010年CSSCI中收录的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的引文概况。2009年引用的文献数最多,高达411篇,占总的引文数的28.74%。 这个结果和上文中2009年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数量最多相对应,可以说,2009年是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的突破期,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在这一年中达到了高峰时期。从篇均引文数发现结果有所不同,2010年篇均引文数高于2009年的篇均引文数,这说明,一方面2009年机构知识库的研究成果为2010年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说明在2009年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机构知识库的研究更加趋于成熟。这个结果与上文2008-2010年是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的高峰期的结论相对应。但是,数据表明,篇均引文数较高的前三者却是2004年、2010年、2007年。结合上文可知,2007年是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的发展年,在这一期间,虽然关于机构知识库的研究文献数并不多,但是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2.2 引文语种分析 通过对期刊或学科引用文献语种的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发现一个学科的研究的国际化程度和国外研究成果、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的借鉴情况,同时也能看出一个学科研究人员的整体语言能力和获取学术资源的范围[3]。 对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的引用文献的语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引文语种主要是中文(577篇)、英文(816篇)、德语(2篇)、日语(20篇),另有中译文(15篇)。其中英文引文占引文总数57.06%,英文、日语、德语及译文引文合计832篇,占引文总数近60%,中文引文占引文总数不足50%。这说明:我国学者研究机构知识库注重对外文资料的收集与借鉴;由于机构知识库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时肯定会阅读与参考大量英文资料;直接研究、参阅、引用外文资料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较好途径,不会受到翻译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也说明了我国研究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外文水平,足以辅助其研究。 早期机构知识库研究文献很少引用中文文献,到了近几年引用的文献中中文语种和外文语种的文献在数量上差距较小。这是由于机构知识库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早期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多以参阅国外相关资料为主。但是正如前文所言,最近几年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迅速,在我国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机构知识库研究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有了不少基于本土环境的优秀研究成果,因此,近几年来,中文语种引文数量出现了飞跃,超过其他语种引文数量。 另外,引用文献外文语种中,除了大部分是英文文献外,还有较多日文文献,这是因为日本在机构知识库研究发展很快,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其在机构知识库方面的成果已经产生一定影响,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 2.3 引文类型分析 通过对引用文献类型的统计分析,可以考查出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利用学术资源的主要形式[4]。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的引文类型概况。 引用文献类型最多的是电子文献,占全部引文的51.26%,其次是期刊43.43%,这两种类型的引文一共占据全部引文的94.69%。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机构知识库是基于开放存取运动产生的,机构知识库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机构知识库,突出机构的特色,创建机构品牌,为广大用户提供信息资源,这一切都是在电子环境下进行的,其实现和运行离不开网络,因此,电子文献自然成为机构知识库研究的重要参考源之一;二是机构知识库在图书情报领域属于较为新兴的事物,期刊注重观点的创新、热点的关注等等,并不一定是要形成确定的结论或完整稳定的体系,这一点与图书不同。 另外,2004年引文类型有3种,2005年有4种,2006年有4种,2007年有5种,2008年有10种,2009年7种,2010年有6种。2008-2010年引文类型种类较多,这也进一步印证前文所得出的结论:2008-2010年是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的高峰期。 2008年引文类型中出现了法律法规,这说明机构知识库的版权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版权问题充满争议,目前尚未出现最终确定的结果和解决方案。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一定法律进行研究,提出相应解决途径。对机构知识库版权问题的研究是长期性的。 3 机构知识库文献被引情况分析 3.1 被引情况概述 在CSSCI中对机构知识库被引文献进行检索,最早被引记录是2005年,2005-2010年间共有279篇文献被引,总计被引441篇次,篇均被引1.58次。可以看出,2009年被引篇数、被引次数最多都是最高,其次是2010年,这个结果和前文中所提到的来源文献和引用文献的统计结果相似。这个结果再一次证明了2009年、2010年是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的高峰期。 3.2 被引文献类型分析 对2005-2010年间CSSCI中机构知识库被引文献类型进行统计,被引文献有6种类型,分别是期刊论文被引216篇、373篇次,电子文献46篇,47篇次,学位论文13篇,17篇次,图书被引(2010年)1篇、1篇次,报纸1篇、1篇次(2008年),汇编2篇、2篇次。机构知识库被引文献最多的是期刊论文,其次是电子文献和学位论文,这3种类型文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无论是上述哪个类型的文献,被引篇数和被引篇次较多的都是2009年和2010年,这个结果和上文统计的结果一致,再一次证明了这两年是机构知识库研究的高峰期。 但是被引数据中还没有有关机构知识库标准和法规的文献。机构知识库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用以解决机构知识库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相关法律探讨解决途径,例如有关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技术标准问题,如何解决版权问题等等。这也是机构知识库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作者被引情况 对被引文献的作者进行统计(排除无作者及作者为机构而非个人的),被引文献的作者一共有93人,该93人总计被引次数414次,人均被引次数4.45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的被引文献(共23项)没有作者,这些没有作者的被引文献多为网络资源,共被引次数24次,这些被引文献数据在这里不作统计。被引次数达到10次以上的作者有10人。 这10位作者的文献一共被引164次,占机构知识库被引文献总计被引次数(414次)的近40%,即占被引作者总数(93人)不到11%的被引作者其文献被引次数占总被引次数(414次)的近40%。 3.4 被引期刊统计 前文已提到,期刊论文被引216篇、373篇次,对被引期刊进行查重合并统计,共有34种期刊(排除发表在非期刊上的被引文献)。 有4种期刊被引次数达到20次以上,这4种期刊共被引205次,也就是说所有被引期刊(34种)中11.76%的期刊被引用的次数达到了期刊论文总被引次数(313次)的近54.96%。这4种期刊在机构知识库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相对更深。其中图书情报工作被引次数最多,高达78次。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在检索机构知识库被引文献结果中,有46条被引文献是网络资源。可见,研究者们除了注重期刊文献的阅读研究,也注重来自于网络的相关资源。 3.5 被引文献成果情况 对各年被引文献进行统计,排除年度因素,结合文献类型因素,将相同的文献合并计算被引次数,结果是共有151篇文献合计被引441篇次,被引次数最多的是22次,最少的是1次,被引次数达到7次以上的有13篇,6次的有9篇,5次的有3篇,4次的有12篇,3次的有20篇,2次的有25篇,1次的有69篇。被引次数达到7次及以上的被引文献信息。根据统计数据计算,被引次数达到7次及以上的被引文献占总被引文献的8.61%,但是这13篇文献合计被引次数145次占到151篇文献总被引次数441次的32.88%,也就是说占总被引文献的不到9%的文献被引次数占总被引次数的近1/3。并且,被引次数达7次及以上的文献其类型都是期刊论文,(其中吴建中教授的《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有一次被引出处类型是汇编《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这说明,国内学者研究机构知识库更倾向于参阅期刊论文。 关注这13篇文献的作者及发表期刊,发现:(1)该13篇文献的作者中绝大部分正是上文统计的被引次数达到10次以上的文献的作者;(2)上文统计的文献被引次数达到20次以上的期刊包含在这13篇文献所发表的期刊范围之内。 对这13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发现出现较多的词是开放存取与共享,机构知识库正是在开放存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实现机构资源的贡献。因此,研究机构知识库,离不开对开放存取相关领域的了解和研究,离不开共享实践。 4 有关机构知识库文献的内容分析 通过对131篇来源文献的阅读与归纳分析,发现机构知识库来源文献主要论述的主题有以下这些方面:(1)国外机构知识库实例和理论研究。根据opendoar网站[5]上的登记,国外机构知识库的数量远远超过我国。国外机构知识库的成熟发展,其理论与经验都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尤其是日本机构知识库实例研究,对我国机构知识库的构建更具研究价值,这是由于一方面日本机构知识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另一方面,我国和日本同属于亚洲地区国家,更具有可比性和参考意义。(2)香港、台湾、国内机构知识库实例研究。香港、台湾的机构知识库建设也已经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我国大陆地区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虽然起步较迟,数量较少,但是对已经建设的机构知识库实体进行研究,对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我国机构知识库的继续建设和持续发展;(3)机构知识库理论研究,主要是6个角度:①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定义、历史沿革、发展研究、内涵与外延等等;②机构知识库的构建研究,包括呈缴模式、结构模式、存储机制、获取与利用、共享机制等的研究;③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④技术、技术标准及软硬件研究;⑤版权研究;⑥评价机制研究。 在131篇来源文献中有38篇基金论文。对机构知识库基金论文的主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机构知识库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关键词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论文的主题及研究热点的细节问题。笔者对这38篇基金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开放存取,这是由于机构知识库是在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研究机构知识库不能脱离这个背景。其他出现较多的关键词主要是关于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技术、长期保存、内容、服务、版权等方面。 可见,我国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机构知识库的总体建设(包括建设的细节问题)和实例研究上。相对于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从LISA数据库可以看到,最近国外的相关论文中已出现从多角度来探讨机构知识库,例如从实例出发来探讨机构知识库中的某个问题,作者Walsh,Maureen P.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两个机构为例来论述机构知识库中MARC元数据的问题[6];又如从对象角度出发结合采用调查方法对机构知识库的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发表在2011年1月份的一篇机构知识库的论文就是关于机构知识库最终用户研究的,结论由于有实际调研数据的支持且富有针对性,因此该研究结论客观科学,具有实用价值[7];笔者认为研究差异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像国外较为成熟的机构知识库,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内容本身方面,都有待发展。最主要的解决途径,笔者认为是加强机构知识库实体的建设,只有建立起一定数量颇具规模的机构知识库,机构知识库的研究才如有米之炊。究其根本,机构知识库是为了“用”的目的而“建”的,除了初期建设方面的问题,最多的问题还是来自于使用,而使用的问题也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会浮现出来,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结合实际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使研究更具有实际效用,更好地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与研究。 5 对国内机构知识库研究的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机构知识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尚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与建设还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建立行政机构,解决政策、机制、规范化、标准化、版权、共享等有关机构知识库的规划建设问题以及机构知识库的评价机制。行政机构的建立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等级隶属关系,有助于机构知识库的统筹建设、共享实现及标准规范的实现。 (2)加快实体建设,避免实证缺失的研究。实证性研究是根据某种理论从人类现实活动中抽象出普适性的研究假设,并将这一假设运用于特定情境下加以检验,以得到验证的结论对人类的活动进行指导[8]。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只有以实证性研究作为基础,才能丰富机构知识库的理论研究,拓展机构知识库研究的视野,促进机构知识库的发展。 (3)兼顾机构知识库微观问题研究,注重实际调研与个性化需求研究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避免盲目借鉴与模仿,使机构知识库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4)注重特色建设,打造品牌效益。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是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脑力工作的结晶。不同的机构有其研究专长、研究特色、研究风格,这些都构成了机构的特色。充分发挥机构的特色优势,建立相应的机构知识库并实现共享,有助于机构之间的交流、借鉴、取长补短,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积极建设机构知识库,将本机构的知识库打造成品牌,对内可以激发研究人员的科研与创造激情,对外可以提升机构的形象、地位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5-8. [2]赵继海.机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领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33-36,50. [3]白云.基于CSSCI 2004-2006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论文及引文的分析[J].新闻界,2007,(4):7-10. [4]白云,苏新宁.《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载文及引文特征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年)[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4):95-102. [5]opendor[EB/OL].http://www.opendoar.org [6]Walsh,Maureen P..Repurposing MARC Metadata for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Working with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University Press Monographs[J].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2011,55(1):33-44. [7]St.Jean,Beth,Rieh,Soo Young,Yakel,Elizabeth,Markey,Karen.Unheard Voices: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End-User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11,72(1):21-42. [8]刘宇,叶继元,袁曦临.实证缺失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4):20-24,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