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与数字资源的永久保存 |
范文 | 〔摘要〕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其长久保存问题突出,长久保存的目的是可持续利用。国外多采用联合建设,共建共享,不仅有理论支撑,更有实践合作项目的研究与运行,成效显著。而我国,由于图书馆管理体制是按行政隶属关系设立与管理的,宏观上没有统一的机构来对图书馆事业与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而是介于集中制与分散型之间,偏向于集中管理的多元等级结构。其结果并非集中两者的优势而是将两者的弱点集中于一身,存在条块分割、孤立封闭的问题,以致一方面,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的大量重复建设,造成国家财力、人力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不易、协调艰难,数字资源的长久保存与获取问题得不到保证。 为此,图书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收稿日期:2011-06-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2011SJD870016)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数字资源;长久保存;可持续利用;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04 〔中图分类号〕G25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8-0015-03 On Reforming the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for Sustainable Access of Digital Resources Chen Defang (Library,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The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administrative subordination relations with th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multiple hierarchies.The system caused intersected,isolated,closed problem against the resources uniting construction.It was necessary to reforming the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for sustainable access of digital resources. 〔Key words〕digital resources;sustainable access;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正如徐引篪专家为宛玲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管理机制》一书所序: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传统的文献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读者来说,虽然较早时就已开始不再是单纯阅读印刷版的文献,而是缩微、光盘等介质文献同时使用,而至此时,飞速发展的网络条件又促使了数字资源的迅猛生产,在很多文献情报机构的文献收集中,甚至出现了数字化文献资源在品种上远远大于印刷文献的现象。数字化文献资源由于其阅读、使用的方便,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发展势头不可估量。然而,这一新生事物也有新的问题:由于数字资源必须依赖网络和存储媒体而存在,它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又不统一,因此,如何能保证其长期、安全和稳定地被使用呢?数字资源的生产者、服务者和使用者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什么样的认识,各自又应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和责任呢?严肃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认识这些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探索研究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前沿课题[1]。 1 国内外数字资源永久保存研究与实践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就展开了数字信息存取与保护的调查研究,其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保护与存取委员会的“保护数字信息:数字信息归档特别工作组报告”和澳大利亚数字信息调研组在1996年3月发布的“保护数字信息:总结报告与建议”。这些报告就数字信息长期存取所涉及的经济、法律、技术、机构等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各国和组织的研究与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1999年制定的OAIS参考模型已被指定为国际标准,其NDIIPP项目和LOCKSS项目也被公认为是目前已成规模的两个项目;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启动的PANDORA项目确定了澳大利亚网络出版物和其他Web信息的长期存取的目标;英国的数字保存联盟在与国际学术与专业出版社协会共同举办的会议上,图书馆与出版商之间的讨论产生了电子出版物呈缴议案;欧洲的NEDLIB计划由荷兰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了德国、法国、意大利、挪威、芬兰等国家和3个出版机构,建立欧洲版本图书馆网络的基础结构,保证电子出版物的长期保存问题等等[2-3]。 我国数字资源保存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国外相比,我国关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机构比较集中,主要是图书馆、信息中心等信息服务机构,而像出版界、软硬件商或者数据库生产商等机构的介入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偏重理论研究,而实践研究比较缺乏,主要体现在实践项目成立的时间较晚,启动项目数目较少,运行模式还只是处于试验阶段。如,国家图书馆的WICP项目(即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与保存试验项目)和中国Web信息博物馆项目(中国网页历史信息存储与展示系统:历史网页存储系统和回放系统)。从国家层面上看,没有确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更没有完善的组织保障、政策体系、管理机制、技术支持以及协作配合[4]。由此可见,我国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与实践比较薄弱,现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存取体系。 2 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束缚着数字资源可持续存取建设 图书馆体制是图书馆组织的结构形式,其实质是建立图书馆事业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组织图书馆活动,对图书馆事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微观调节。衡量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根本标准是看其促进还是束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推动还是阻碍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国外的国家管理体制,以美国为例,是分散制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表现在图书馆管理体制上,也呈现出分散之特性。系统的总构架,各类规划的制订和管理体制都是多元的,分散的。但是,美国发达的信息产业和情报网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政府与私立系统互相竞争、相互牵制,联系十分紧密,再加上比较完善的图书馆及情报工作法律、法规使它分散多元的弊端通过政府的协调作用和相互间的共生相依的自然选择关系得到弥补,从而自发性地存在许多“卫星”机构,也就是,从各个角度制衡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分,起到服务、监督和行业内博弈的作用,在多次博弈之后尽可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都能得到体现,最终的结果是更利于图书馆个性发展,达到整体效益的提高,使整个行业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的管理体制,是按行政隶属关系设立与管理的,体现在图书馆管理体制上也是呈现行政隶属关系。整个管理体系是介于集中制与分散型之间,偏向于集中管理的多元等级结构。这种集中分级制管理体制形成不了自发性的“卫星”机构,主要是由政府相关行政机构单方说了算,其结果并非集中两者的优势而是将两者的弱点集中于一身,各系统之间相互分割、自成体系、图书馆间联系松散、各自为政,孤立封闭,导致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不易、协调艰难,不能形成规模的联合服务体系[7]。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不是由单一责任者或其单一行动所能推动的,而是多个参与者各种行为合力作用的结果。国外的数字资源长久保存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此,要想我国的数字资源联合建设,长久保存,可持续利用真正落到实处,图书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3 建立新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实现我国数字资源可持续存取 3.1 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管理体制,设立国家信息管理中心,实行集中管理体制 国外的数字资源永久保存的研究与实践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分散制管理体制与“卫星”机构体系下的竞争与联合并行,共同求发展模式。由于我国的国家管理体制与国外的国家管理体制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联合管理模式,朝着有利于联合共建的方向进行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 要使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摆脱目前信息部门完全隶属于各级别政府的现状,建议设立一个比较权威的“国家信息管理中心”,实行集中管理体制,宏观调控与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工作。国家信息管理中心作为全国性的权威领导机构,不仅拥有行政管理权,更应拥有财政规划权,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筹控制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实行条块结合。条以系统之分,块以地区之分,在它的领导下,各系统、各地区亦应成立相应的权威领导机构来执行国家信息管理中心下达的任务和目标,以及分管相应的信息机构。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系统、各地区的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切实做到创新有法可依。根据各系统的特点,有特色地建设信息资源,根据地区的可集群性有利于实行资源共享的特点,制订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规划,确定统一标准及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避免大量重复建设而造成的国家财力、人力的极大浪费[8]。 3.2 在新的图书馆管理体制下,以区域为单位,采取集群化管理模式建设数字资源可持续存取分基地 正如何朝晖老师所说,单个图书馆不可能独立解决数字保存的问题。数字资源的建设与长久保存需要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共同完成。新的图书馆管理体制采取集中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十分有利于利用地区可集群性的特点,依托网络,以区域为单位,建设全国多个数字资源保存分基地,以形成上下配套、结合的资源网络群,形成合力,实现全国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存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6]。 3.2.1 框架构建 以区域为单位,将同一地区的不同系统的信息管理机构集群成一个单元,实行条块体系合二为一,在国家信息管理中心的的统一领导下,以一个地区中心馆和同一地区的若干成员馆共同组成区域性图书馆集群网络,通过统一的集群管理系统,实现集群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建共享,实现集群服务与管理的网络化与自动化,并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和共同的运行规则,对数字资源进行集群化建设、集群化管理、集群化可持续地存取。 3.2.2 组织建设 如前所述,新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是以国家信息管理中心作为全国性的权威领导机构,对全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筹控制,统一管理,条块结合,并在各系统、各地区亦成立相应的权威领导机构来执行国家信息管理中心下达的任务和目标,以及分管相应的信息机构。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实行以区域为单位,设立区域信息管理的权威领导机构,在国家信息管理中心的领导下负责协调、统筹区域各系统、各地区的信息管理机构进行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长久保存,从而实现集群建设、集群保存、集群管理、集群获取的目标,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国家资源。 3.2.3 经费来源 一方面,新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是集中管理体制,其主管部门,国家信息管理中心不仅拥有行政管理权,更拥有财政规划权,以区域为单元的数字资源的经费投入远比分散重复投资经济得多,所以统一投入区域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既经济与实惠;另一方面,争取多方支持,多方位的宣传,获得资金赞助,扩大建设规模。 3.2.4 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从产生到利用包涵4个要素: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管理、数字资源发布与服务、数字资源科学管理体系。因此,在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的同时,不仅要注重数字资源的发布与服务和数字资源科学管理,还要注重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与管理。在新的图书馆体制运行下,以及国家信息管理中心的领导下,以区域为单位,由区域信息管理机构为主要实施部门,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并协调建设同一区域各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指导建设统一发布平台,统一获取接口,实现各系统之间相融相通;负责协调各系统分担保存内容,对保存内容实行问责制,确保保存内容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总之,在新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运行下,将我国数字资源应建设成为一个以全国信息管理中心为核心的,以区域信息管理为节点的,以各系统、各地区为信息管理网员的一个巨大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并可持续存取的体系,为全国用户提供优质的数字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宛玲.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管理机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吴振新,等.2009国际数字对象保存会议(iPRES2009)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0):1-6. [3]黄丽霞.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国家宏观规划与管理相关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8,(7):5-8. [4]黄旭,毕强.国内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现状与进展[J].图书馆学研究,2009,(1):25-28. [5]陈德芳.关于区域复合图书馆的研究续论——数字信息的永久保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8-10. [6]席毅强,汤锦.集群化管理是现行体制下公共图书馆管理发展的科学模式[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1):2-5. [7]王红霞.论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变革[J].才智,2010,(21):16-17. [8]范宜峰.浅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J].科技创新报道,2010,(26):204. [9]张联民.对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0,(5):90-9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