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 |
范文 | 高丽琼 何菊兰 黄婷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 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各个证型给予辨证施护。结果 干预组在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辨证施护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施护;护理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因心病日久致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复发率和再住院率较高。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35~74岁的成年人中心力衰竭患者高达400万,死亡率达30%,5年死亡率高达67%,其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当[1]。该病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之一,也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及终末阶段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 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及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心衰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陈灏珠《实用内科学》[2]确诊。中医辨证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分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及痰饮阻肺证。 心功能的分级方法: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Ⅳ级。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常规给予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B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感染甚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1.4 护理方法 1.4.1 2组患者入院时均记录临床症状、体征,采用GE Vivid-7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调查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表由21个简单问题组成,包括体力、社会、情绪和经济方面的限制性项目。计分方法:各个维度计为0(最好)~ 5 分(最差),各维度分值累加得综合积分。 1.4.2 对照组 予常规护理,即做好入院宣教、住院宣教、出院宣教,宣教药物治疗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督促患者按量服药,同时注重健康教育指导,鼓励家属参与,给予情感支持。 1.4.3 干预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各个证型给予辨证施护,为期18天。(1)辨证施治:①心力衰竭稳定期可进行中药泡洗(中药浴足),方药遵医嘱执行;②行耳穴贴压,随症配穴;③行灸法,遵医嘱取穴;④行穴位贴敷,穴位及药物组方按医嘱执行。(2)辨证施膳:①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饮食宜甘温、补宜心肺、活血化瘀之品,如莲子、大枣、蜂蜜、花生、红糖银耳羹等,忌生冷肥腻之品;②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宜食甘凉、宜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如山药、银耳、百合、莲子、枸杞子等,忌食辛辣、温燥、动火之食物;③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宜食温热、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之品,如海参、鸡肉、羊肉、桃仁、木耳、大枣、冬瓜、玉米须、莲子山药饭等,忌生冷、寒凉、粘腻食物;④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宜食温热、填精化气、益阴通阳之品,如芝麻、黑豆、枸杞、鹌鹑、牡蛎、鸽肉、桑椹、山药鸡蛋等,忌辛辣寒凉之物;⑤阳虚水泛证:宜食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之品,如牛鞭、海参、羊肉、冬瓜等;⑥痰浊壅肺证:宜食宣肺化痰之品,如橘皮薏苡仁粥等。(3)情志调护:①指导患者注意调摄情志,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不宜用脑过度,避免情绪波动;②劝慰患者正确对待因病程较长造成的体虚、易急躁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消除因此产生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③告知患者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增强遵医行为。(4)中医特色锻炼:①太极拳,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疏通经络气血,具有保精、养气和存神的作用;②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强调动静结合;③恢复期可采用静坐调息法,有助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心脏耗氧量。 1.5 评价方法 心功能疗效评定:显效:症状与体征明显消失,心功能改善Ⅱ级或以上;有效: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心功能改善Ⅰ级以上;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变,心功能改善不明显。 1.6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好转或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比较 见表2。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3。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4。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和)功能异常,使心室射血或充盈能力受损的1种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心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心力衰竭的发生主要是心脏自病或他脏累及,使心之阳气受损或气阴不足,无力鼓动血脉,从而使血脉瘀阻,而痰、水、瘀等病理产物又进一步损及心之阴阳。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以提高中医护理效果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凸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的理论,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护理技术以及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和认可度[4~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迁延难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常有焦虑、恐惧、烦躁、抑郁等情绪。《素问、汤液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因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行辨证施护,强化辨证施膳、情志调护及中医特色锻炼,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金玫,邓扬扬.上工治未病对心衰防治的指导意义[J].北京中医药,2008,27(6):406-407.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3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9—80. [4]文杰,马琳琳,黄艳萍,等.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效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5,30(5):9-11. [5]王俊杰.中医护理技术优势与展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589-5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