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管理者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与品牌价值 |
范文 | 程江豪 王秋红 【摘 要】 品牌价值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行业地位与资源配置能力,是衡量企业管理者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指标。作为管理者异质性综合体现的管理者能力对品牌价值究竟能够产生何种作用?文章从实证角度以2010—2015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最具品牌价值500强》排行榜中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深入探究管理者能力对品牌价值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管理者能力对品牌价值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企业技术创新在管理者能力与品牌价值作用机理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研究不仅拓展了高阶梯队理论和品牌价值的研究范畴,而且为目前我国企业经济转型升级及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管理者能力; 品牌价值; 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04-0079-06 一、引言 数据显示,从2014年起我国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20.8%;然而知名品牌仅占世界100强的2%,属于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同时由于存在着低端产品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消费者疯狂购买国外品牌产品,我国每年海外购物消费接近万亿元,间接导致GDP下降接近一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培育强势知名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已有大量文献认为,品牌价值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1-2]与品牌关系[3-4]。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品牌价值是品牌与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结果[5-6],品牌价值创造不仅仅局限于消费者、员工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而且与企业品牌战略决策者——管理者密切相关,不同能力的管理者对品牌价值的作用不同。同时已有文献也研究证明技术创新对品牌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决定作用[7-11]。那么,在品牌价值创造过程中,管理者能力对品牌价值之间的作用机理到底如何?技术创新在其作用机理中扮演着何种角色? 基于此,本文选取世界品牌实验室2010—2015年每年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管理者能力对品牌价值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管理者能力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品牌价值;企业技术创新在管理者能力与品牌价值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本文可能的贡献:第一,以前研究都是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品牌价值,忽视了管理者尤其是管理者能力在品牌价值中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挖掘了品牌价值的决定因素,为创建强势品牌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二,丰富了管理者能力及品牌价值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目前管理者能力领域文献鲜有涉及对品牌价值作用机理的研究,尤其是尚未发现直接从企业内部管理者角度去研究对品牌价值创造的文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管理者能力与品牌价值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管理者是同质且可以完全替代的,只要外界环境相同,企业都会做出完全相同且理性的选择。然而,现实中企业决策行为却存在异质性,且这种异质性无法用公司特征及行业特征因素去解释。因此,以企业管理层异质性及人的有限理性为前提,Hanbrick & Mason于1984年创新性地提出了“高阶梯队”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层异质性特征会影响企业决策和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组织绩效和目标实现。管理者能力作为管理者异质性特征的内在综合体现,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经营决策及绩效目标的实现。已有文献研究表明,管理者能力不仅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投资羊群行为[12]、缓解代理冲突、改善资本投资效率[13],而且能够提高盈利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正向影响企业盈余质量[14]及提高公司业绩[15]。由此可见,管理者能力在企业经营过程及战略目标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品牌价值创造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与企业管理者能力紧密相关。首先,能力强的管理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沟通技巧及资源整合优化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品牌价值创造,进一步拓展品牌产品,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品牌战略决策目标,提升品牌价值;其次,按照声誉理论,企业管理者能力越强,越重视自己的声誉,其向社会利益相关者传递出的信息可靠性就越高,就能够得到更多社会公众的依赖,吸引更多利益相关者,增强品牌忠诚度,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实现品牌价值创造良性循环;最后,根据信号理论,企业管理者能力高低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能力越强的管理者越自信,越愿意释放真实的企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公司的信息不对称,能够增强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其品牌产品的认知度和信赖度,进而增强品牌价值创造动力。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H1:企业管理者能力与品牌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 管理学理论认为,能力强的管理者一般有着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机会发现能力及学习能力。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必然面临着诸多风险,能力强的管理者能够冷静地控制好风险,识别出风险中蕴含的机会,采取措施积极规避风险,表现出较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在创新过程中,能力强的管理者能够在学习和模仿成功者的基础上,從公司资源中剖析出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成功的各种潜在因素,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相关文献也研究认为能力高的管理层能更好地得到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16],其所属企业的财务报告不太可能被操纵,企业财务透明度比较高,且有能力对未来收益进行更好的预测,企业信誉较好,能够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成本。除此之外,相关研究也表明能力高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建立最优的组织结构及福利来挖掘科研人员的最大科研潜力,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产出[17]。Chen et al.[18]也通过实证检验,认为能力强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将创意转化成有价值的产品,管理者能力能够更多地促进“激进性”创新。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H2: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管理者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与品牌价值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投入科技资源,将创新增加的种类或提升质量的产品投入市场,保持或吸引利益相关者,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创新产品推入市场后,往往会随着产品质量、性能等知名度及美誉度的上升,推动产品品牌逐渐形成,品牌价值逐步提升。相反,如果企业仅仅依靠各种广告、促销手段去推广品牌,而没有以技术创新的技术和优质产品为依托,就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心理需求,进而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品牌效应,即使已存在的品牌效应也难以持续,品牌价值创造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产品品牌的形成基础及品牌价值增值的源泉。任何品牌成长都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正是由于企业存在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够为品牌的成长注入了动力源泉,使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纵观我国制造业“华为”和“格力电器”品牌价值创造及技术创新历程:2007—2016年“华为”品牌价值由436.52亿元上升至2 196.45亿元,“格力电器”品牌价值由77.53亿上升至926.71亿元;截至2016年底,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超过6万件,超过90%为发明专利,格力电器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万件。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是以“任正非”及“董明珠”为首的强势管理者战略决策及实施的结果。由此可见,管理者能力在品牌价值创造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技术创新是保证品牌价值持续创造的动力。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3。 H3:企业技术创新在管理者能力与品牌价值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取世界品牌实验室2010—2015每年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所有上市公司制造业为初始研究样本,并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筛选:(1)剔除上市地点不在国内的品牌;(2)将上榜品牌属于同一公司的品牌价值予以合并;(3)将一个品牌有几家上市公司的先予以分解,然后再将相应的财务数据予以直接相加;(4)剔除数据存在缺省值的品牌所属公司;(5)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主要变量进行了1%的Winsorize处理。按照上述标准,最终得到符合条件的537个样本观测值。品牌价值数据来自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0—2015年品牌价值排行榜,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专利数据通过中国知识产权局的检索系统手工整理获得。数据处理采用Stata 14.0统计软件。 (二)变量解释说明 1.被解释变量:品牌价值(BV) 借鉴黎小林等[19]及赵蓓等[20]的做法,采用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的数值来衡量某个品牌的价值。 2.解释变量:管理者能力(MA)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采用DEA-Tobit模型對企业管理层的能力进行度量。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出企业生产效率(θ);然后,剔除企业特有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运用Tobit模型控制年度来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值即为管理者能力(MA)。 3.中介变量:技术创新(Te_In)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出更为稳健性的结论,本文采取技术创新产出[21]及技术创新效率两类指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评价。 4.控制变量 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将影响品牌价值的主要因素如广告费用、资产规模、财务杠杆、上市年限、市场化进程、产权性质及企业成长性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研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品牌价值(BV)的平均值(23.03)与中位数(22.93)相差不大,标准差为1.085,表明我国上市制造企业品牌价值整体上呈现较好的正态分布。管理者能力(MA)的均值与中位数分别为-0.008与-0.019,标准差为0.159,最小值为-0.323,最大值为0.374,表明各品牌所属的上市公司之间的管理者能力存在比较突出的差异性。技术创新能力(专利申请量Ln P_s/RD_s)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分别为3.549/0.152和3.497/0.153,二者相差不大,标准差为1.906/0.076,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8.519/0.311,表明我国上市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上呈现较好的正态分布,但样本技术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性差异。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表3报告了模型1—模型3的多元回归结果,其中(1)列是模型1的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管理者能力(MA)的系数为0.5486,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管理者能力与品牌价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管理者能力越高,品牌价值就越高,这与H1一致。控制变量中大部分与预期一致,表明会对品牌价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H1得到验证。(2)列和(3)列是模型2的多元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管理者能力(MA)的系数为分别为2.3351与0.1063,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管理者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管理者能力越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会越高,这也与H2是一致的。控制变量中也大部分与预期一致,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上市年限(Listy)与销售收入增长率(R_Grow)的符号均为负,且均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可能的原因是:(1)上市年限较长的公司,本身已经具有较好的稳定市场份额,创新动力的不足会抑制其企业创新能力;(2)销售增长率较高的企业,可能更加关注企业短期的销售增长情况,从而会忽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由此H2得到验证。 (4)列和(5)列是模型3的多元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管理者能力(MA)的系数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同时技术创新指标Ln P_s与RD_s的系数分别为0.0538与1.4288,t值分别为2.51与2.82,分别在5%与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比较模型1和模型3的回归结果,在控制企业技术创新变量时,管理者能力的回归系数由0.5486(2.07)下降到0.4229(1.69)和0.3967(1.68),这表明管理者能力对品牌价值的作用显著性降低,然而,F值却由55.2297显著提高至56.9792与56.4549,拟合度R2_a由0.4667提升至0.4722与0.4737,且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的回归系数为0.0538(1.4288),t值为2.51(2.82),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依据温忠麟[22]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Ln P_s/RD_s)在管理者能力(MA)与品牌价值(BV)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由此模型3的回归结果支持H3。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上述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本文进行如下稳健性测试: 1.指标替换。为了防止中介变量指标的衡量偏误,我们替换了中介变量——企业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将上述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Ln P_s/RD_s)的指标替换成发明专利的数量指标Ln P_i/RD_i,结果如表4所示。另外,我们还将主要解释变量——管理者能力(MA)按照中位数虚拟化成变量( MA2),当MA大于等于中位数时取1,小于中位数时取0,结果如表5所示。 2.内生性检验。为了缓解研究中样本选择偏误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选取控制变量为协变量,采用一对一匹配,计算出ATT估计值,其对应的t值为2.41,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相对于控制组,处理组(管理者能力高)的品牌价值越高。接着,我们进一步利用匹配后样本N(N=247)对模型1—模型3进行了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所有测试结果除了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有细微变动之外,测试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趋于一致,没有实质性差异。说明本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由于篇幅限制,所有稳健性测试结果均从简列示。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管理者能力—技术创新—品牌价值”为研究主线,从一个较新的角度研究管理者能力、对品牌价值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者能力对品牌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企业技术创新在管理者能力与品牌价值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能力虽然是影响品牌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但必须依靠企业技术创新才能维持品牌价值的持续创造动力。因此,对企业而言,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高管薪酬与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加速供给侧改革;而且要充分运用财税、金融等的多套优惠政策,健全技术创新奖励,调动企业员工技術创新的积极性,引导技术创新由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切实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创建强势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供给侧改革,提供人力资源及技术上的支持。最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充分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全球利益相关者提供高品质、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 AAKER D A.Managing brand equit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1. [2] YOO B,DONTHU,N.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scale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1,52(1):1-14. [4] 钟帅,章启宇.基于关系互动的品牌资产概念、维度与量表开发[J].管理科学,2015(2):69-79. [5] JONES R.Finding Sources of Brand Value:Developing a Stakeholder Model of Brand Equity[J].Brand Management,2005,13(1):10-32. [6] 张■,张锐,刘进平.品牌价值来源及其理论评析[J].预测,2010(5):74-80. [7] 周焯华,秦佳良,刘程军.区域技术创新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2):10-13. [8] TRUONG Y,KLINK R R,FORTRIOCHE L,et al.Consumer response to product form in technology-based industries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4):867-876. [9] 唐小飞,成立,王春国.新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驱动与品牌关系驱动影响力对比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176-183. [10] 李巍.战略导向均衡对产品创新与经营绩效影响[J].科研管理,2015(1):143-151. [11] 王分棉,程立茹,王建秀.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品牌成长——基于门槛面板回归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5(4):102-109. [12] 张敦力,江新峰.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投资羊群行为——基于薪酬公平的调节作用[J].会计研究,2015 (8):41-48. [13] 潘前进,王君彩.管理层能力与资本投资效率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2):90-97. [14] DEMERJIAN P R,LEV B,LEWIS M F,et al.Managerial ability and earning quality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88(2):463-498. [15] ANDREOU P C,EHRLICH D,KARASAMANI I,et al.Managerial 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 Transportation Review,2015,63(2):59-78. [16] BAIK B,FARBER D,LEE S.CEO.Ability and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8(5):1645-1668. [17] CHANG X,FU K K,LOWA A,et al.Non-executive employee stock options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J].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2015,115(1):168-188. [18] CHEN Y Y,EDWARD J P,MADHU V.Does managerial ability facilitate corporate innovative success?[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15,34:313-326. [19] 黎小林,王海忠.品牌權益影响股东价值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2):60-68. [20] 赵蓓,张小三.品牌权益与股东价值关系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25-132. [21] TEBALDI E,ELMSLIE B.Does Institutional Quality Impact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Patent Grant Data[J].Applied Economics,2013,45 (7):887-900. [22]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