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四平市生态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
范文 | 孙雪梅 摘要:治理水土流失,需要人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对本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吉林省四平市在多年的生态系统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很多典型案例,笔者对四平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治理 系统建设 问题 一、水土流失现状和生态修复 结合吉林省四平市地形地质特征,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两种。例如:梨树新开成—公主岭杨大城子一线,中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而西部地区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属于风沙坨甸区,受风力侵蚀作用。我国处理生态修复问题一般都指在特定流域和地区内部,利用自然界自身控制和组织能力,使完全或部分生态破坏地区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相互协调力度和统一筹备规划不够 目前,生态修复是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必须形成财政、水利、林业、农业、土地等多部门的联动和协调。目前,四平市还未发布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面的完整规划,较多县域缺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统筹意识,一些政府部门从眼前利益着眼,规划实施和项目组织无法开展有效配合,导致在生态修复问题上有着相当的难度[1]。 (二)相关政策和有关措施跟不上 生态修复工程要想真正得到实施,百姓首先需要解决燃料、牲畜饲料等问题,但只以行政命令推行的政策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工程效果。目前,很多地方出台了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行政性办法,如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沼气池、牲畜实施圈养和特色经济等,但目前仍缺乏与之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作保障。 (三)各地资金紧张 水土流失区的地方财政困难,群众收入较低,造成各地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不足。资金是封禁治理区的看管、测量、宣传、植被补植、补造以及必需的工程施工等的前提和保障,而多数贫困地区的生态修复,资金不足,且封禁治理不是一封就万事大吉,各级财政应设法投入资金,并以相应的政策引导,确保生态修复工作长期有效维持。 (四)植被种类和管理方法单一 由乔木、灌木、草类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结构的生态系统才是比较稳固的生态系统。这已得到水土保持生态学的认同。现阶段,对生态进行修复,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的辅助,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往往还林或还草的品种单一,主要以乔木为主,很少有草、灌、乔等多种植物搭配种植的方式。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采取的措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体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关于水土保持的保护意识;其次,要明确保护的主体,优先保护重点对象,并要求政府在保护的同时给予监督。 (一)加大水土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加大水土保护的宣传力度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政府应当积极出台水土保护的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四平地区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水土方面的法制观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四平地区水土保护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政府要积极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其相关知识储备,用普及科学技术的方式支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使人们从根本上理解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的内在道理,积极加入到水土保护的行列中[2]。 水土流失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应强化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的宣传;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应坚持面向各级领导、面向各个单位、面向民众,开展多层次的立体式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治理生态和水土流失方面的报道作用。在城镇周边、主要交通干道、生态修复实验区等地长期树立水土保持宣传牌,提高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政府整个宣传的过程中要增强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普及水土保持生态知识,使四平地区从儿童到老年都能够有保护水土的意识。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任何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也是不现实的。生态环境是个复杂系统,把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到健康稳定的状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明确水土保护的主体,加强监管制度 水土保护的对象有主次之分,在水土保护的过程中要制定优先保护的方针,加强依法监督工作。相关部门要明确现阶段水土保护的首要工作,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保护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做法,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这样明确主体的做法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另外,在水土保护的过程中利用封禁等生态修复措施,能使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短期内得到有效治理,这也是一项效果显著的保护途径。 破坏生态环境涉及农、林、牧、副、渔,道路及房产等方面的开发建设,同时,诸多行政行业主管部门间的合作尤为重要。要想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政策,坚持对各个建设项目的监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具有监测、预警、应付、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综合体系,使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加大。对毁林开荒、乱砍滥伐、非法取土挖沙及无规划建设等现象,要依照相关法规法律严格处罚。 (三)生态修复详细规划,保障措施切实可行 我国各个地域间自然条件与地理条件差别较大,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降水量、植被类型、地质类型等,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这一目标。因此,根据各地水土流失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生态修复规划应该因地制宜。首先,生态修复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当地修复时限、修复面积、修复方式及保障措施等目标。其次,规划应结合生态恢复基础环境,依据生态学原理,按轻重进行分期分批整治,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百姓生活的地区需要加大力度。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和解决生态破坏的严重影响问题,应当根据水土流失产生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规划,科学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3]。 (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首先,各地科研单位要积极学习、研究科学理论,发展出适合当地的实用科学技术。在此过程中,要依托各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发挥其积极性,建立系统、高效的科研应用体系。此外,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要发挥基层群众的创新精神,多方位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多元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形成长效机制。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监测指标体系,在生态修复区实行长期定位观测,为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监测时要将传统监测手段和“3S”等先进的监测手段相结合,要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科研机构的生态监测网络相结合。 (五)创新政策,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 在生态治理领域,每年政府预算都会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推出补贴政策,但生态治理项目其实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一定需要长期接受财政补贴。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修复的工作中,适当予以政府补贴,激发其参与热情。可以将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加强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获得双方共赢。 (六)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进行生态治理修复工作的大部分地区属于贫困山区,区域内人民的经济条件较差,且大部分收入为与土地生产相关的农业,而单纯生态修复措施会进一步对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压力。因此,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保护当地居民的长短期经济效益纳入考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推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做法,为生态治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获取当地民众的鼎力相助,确保相关工作顺利进行。要实现既能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健康,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双赢的局面,在制定治理生态保护手段的时候,要兼顾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水土保持原则,把种植植物作为主要措施,采取工程措施为辅助措施,结合其他相关措施形成综合治理措施。坚持“植被优先,乔灌草结合,慎用藤类”,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可以使各种植物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并形成层次繁多、立体的生态结构样式,最终取得最佳成果。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封山,禁垦,加大监督力度;合理开发,禁止乱砍滥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能源;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树立生态意识。以上这些措施可操作性强,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使四平市的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四平市仍需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各个单位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使生态恢复本质,进一步在全民中宣传生态伦理,建立生态意识,培养人们的生态观念,使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得到更大促进。 参考文献: [1] 黄松柏.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11). [2] 苏志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关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2). [3] 许文锋.浅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J].陕西水利,201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