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科学的工匠 文化的园丁
范文

    司培元

    科学,尤其自然科学, “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并做出结论”,不断揭示着自然的规律、事物联系发展机理、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为人们展示着未知世界的奥妙。

    工程,包含其本初的兵器制造等,是将自然科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工农业生产、军事斗争等,使自然界物质和能源的特性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制作出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文化,“以文化之”也,指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过程),是以发力于人的素质、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精神向度活动,体现为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

    教育,“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作善也”,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学习、思考、成长的过程,以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亦实现自我价值。

    科学、工程、文化、教育,原本这是四个不同的领域,各有各的学问、各有各的成长,各有各的情怀。

    每一个领域,做出成绩,都殊为不易。每一个领域,坚持探索,都殊为可贵。

    在拼搏的人生岁月里,从科学上的探索努力到工程上的发明创造,由对优秀中华文化的实践体悟到把这种精神的培英育秀,从风华正茂的儒雅青年再到耄耋高领的八十多岁,多个领域的跨越,长达一生的笃信,成就巨然、信念执然、干劲沛然的人,当为至少!

    而王越院士就是这么一位,一身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他,其辉煌感人的人生业绩着实叫人感佩。

    兵工科技研发的丰硕成果

    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苏丹阳,那是“九一八”国耻日的第二年。他的父亲是位进步、开明的知识分子,由于痛恨日本侵略者,有感于苦难年代的漫长,就给儿子取名王越,希望儿子早日越过这段灾难岁月,同时也想激励儿子不断超越自我,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

    抗战爆发后,王越随父母搬进天津的英国租界。出入租界,无论男女老少不但要被日本兵强迫搜身,还要向他们鞠躬敬礼。这亡国的耻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幼小心灵上。

    1947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父亲送15岁的王越去上海念书。当时内战的炮火阻断了津浦铁路,于是他乘海船漂泊六七天、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招牌,黄浦江畔停泊的一艘艘美国军舰,20万元金圆券换一个烧饼……幼小的王越幻想中国有朝一日能强盛起来,并亲身參与祖国的国防事业建设中。

    终于,和其他许多胸怀祖国的年青人一样,新中国的建立为王越实现这一心愿提供了机会!1950年7月,他考入大连工学院电讯系(大连理工大学),全国唯一一所有电讯系的院校。1952年2月,国家组建张家口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院系调整时整个电讯系被转至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雷达工程系,专攻雷达技术。而本次院系调整,也为王越与兵工事业结缘,进一步做好了铺垫。

    毕业后,他成为解放军的一名中尉,分配到军工厂工作,开始了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漫漫征程。

    在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对抗技术的科研工作中,王越曾担任过许多大型火控雷达系统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担任过786厂特殊设计所设计室主任、中国兵器工业第206所总工程师、所长等,成果丰硕。

    王越涉足的科研领域多,有军用电子通信系统及控制系统、电子学与通信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先后主持和完成了1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王越提出并创建的基本理论及其体系、模型多。除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外,还成功应用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大型工程项目研究中,为推动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和我国国防建设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越的科研成果多。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1991年“兵器工业功勋奖”,1993年光华基金一等奖,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胸怀,有拼搏,有收获。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称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外,王越还先后担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863计划国家安全领域专家组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和《兵工学报》编委等。

    助力国防科技的火控雷达尖兵

    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思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的电磁波,由此探测出目标的时空位置。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雷达技术的进步,使交战双方在相距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就已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王越一生的科研,是和雷达分不开的,是和火控雷达分不开的。

    早在小时候,王越就切身感受到了雷达的威力。1942年,日本在东南亚战争节节败退。为屏蔽战争失败的信息,日本人把老百姓家里的收音机短波段都贴上了封条。

    恰巧的是,王越父亲同事的收音机封条贴歪了,通过同事的收音机收听到关于战争的不少信息。刚上初中二年级的王越听父亲说后、在“压迫”下产生希望,对无线电波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觉得无线电很伟大”,王越一颗爱国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青少年时期,王越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无线电知识。高中搬到上海读书后,依然保持着对无线电的浓厚兴趣。1950年,大学开始分片招生。当得知大连工学院是全国第一家开设电讯系专业的学校,王越毫不犹豫地就选择报考了大连工学院。

    每回想起往事,王越常轻松地说:“我喜欢这个专业,我就奔着这个专业来的。”确实,国难之耻激发了他内心的那颗爱国心和强国梦,也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兵工科技求学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