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范文 | 谢海燕 蔡则样 摘要:针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方向)发展的现状,调研、分析及归纳该专业就业岗位和专业能力要求,将分散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整合为跨境电商岗位职业能力,建立职业能力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结构优化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7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促进政策,提出要在现有3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根据地方意愿,再增加一批试点城市。李克强总理连续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并多次强调“千万不能小看跨境电商等新动能、新业态。它们虽然在初创阶段占比不大,但发展势头迅猛,不仅能够方便群众生活,倒逼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能够带动物流、支付、快递等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外贸进出口发展。”国家战略转型引发企业发展转型,随之而来必然要求培养人才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随之转型。 1 当前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跨境电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近年来,跨境电商年增速30%,是一般外贸增速的5倍,传统外贸企业开始纷纷向跨境电商方向转型。伴随着全球范围内跨境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相比于传统外贸人才,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更为旺盛。跨境电商与高校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以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电子商务专业为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虽然每年高等院校向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但是兼具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特征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所培养的职业能力并没有整合优化,尤其跨境电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缺乏,各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以支撑跨境电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2 缺乏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结构优化培养的课程体系 2019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相关教育机构增设跨境电商专业,促进产教融合,为跨境电商发展强化人才支撑。但当前国家招生专业目录里并没有跨境电商专业,所以和跨境电商最为相关的专业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电子商务专业在积极往跨境电商方向转型,企业招人更多地也是从这些专业招聘。但是这些专业毕竟有传统基础,各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不能很好对接跨境电商岗位职业能力,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具备外贸操作能力,但电子商务操作能力欠缺,外语能力不足以支撑良好的沟通;商务英语专业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但欠缺外贸业务操作能力;电子商务专业具备电子商务操作能力,但传统外贸操作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又明显欠缺。因此现有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专业课程体系不适应培养新时代所需求的人才。 2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及岗位分析 首先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明确人才需求、职业岗位及其要求。然后从岗位面向分析入手,明确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最终形成岗位职业能力结构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2.1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从专业需求来看,企业选择跨境电商人才首先倾向于国际贸易专业,其次是电子商务专业和外语专业,但更多的企业希望聘用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从人才学历层次分布情况来看,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本科、高职两个学历段,其次是研究生学历及中职其他学历段的人才,这与国内高校的教学内容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是相符合的。由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普遍对从业人员实践操作能力、语言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整体人才需求中以本科和高职人员为主。而本科和高职相比较之下,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对外语、计算机、专业深度、科学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的复合型岗位。 2.2 跨境电商岗位及其要求分析 目前对跨境电商的岗位细分还比较模糊,结合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的趋势,可以把跨境电商的岗位划分为三个层次六个岗位。三个层次分别为跨境电子商务员、助理跨境电子商务师、跨境电子商务师。跨境电子商务员工作任务主要概括为网店开设与维护、商务信息处理、客户服务和跨境作业操作。助理跨境电子商务师工作任务主要概括为网店搭建与管理、网络营销、网上交易和跨境作业运营。跨境电子商务师工作任务主要概括为电子商务网站功能内容设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管理和跨境作业管理与策划。以阿里巴巴认证的跨境电子商务师(三级)为例,其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要求,如表1所示。 六个岗位分别为跨境电商操作岗、跨境电商运营与维护岗、电子口岸操作岗、国际物流操作岗、成本核算操作岗、出口退税操作岗,具体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如表2所示。 3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岗位职业能力结构优化 职业教育专业是以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背景,参照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通过了解岗位新需求,根据不同岗位分析其典型职业活动,描述其工作任务,制定跨境电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总结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形成人才培养目标。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企业按层级划分,可以分为战略、策划、执行和辅助层,每一层级工作内容不同。职业教育学校按层级可以分为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和中职中专。在学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以按层级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如表3所示。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应掌握本学科门类的知识体系及其在企业中的技能应用,在企业的层级为策划层,可以担任企业高管和部門领导、业务主管。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制定企业单项业务规则和部门业务流程、确定单项业务目标和部门业务目标,指导下属完成、指导业务个案的策划和实施。因此,本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具备外贸业务策划、跨境电商运营与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应掌握某个职业所属技能组合及其相关知识点,在企业的层级为执行层,可以担任业务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有根据个案设计完成具体工作、指导带领业务辅助人员完成业务个案。因此,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具备外贸与跨境电商业务独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职中专培养的学生应掌握一组相关联的单项技能,在企业的层级为辅助层,可以担任业务辅助人员,主要工作内容为辅助业务人员完成具体作业行为。因此,中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具备外贸或跨境电商单项技能并能辅助完成工作任务的应用型人才。 3.2 岗位职业能力结构优化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将职业能力结构划分为职业基本素养、职业通用能力、学科通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如表4所示。 4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南京审计大学国贸专业跨境电商方向为例,从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出发,优化职业能力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第一,构建“区域化、动态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区域化主要体现在院校可以根据其所在区域的跨境电子商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去开发涉及相关国家文化、风俗等知识类的课程;动态化主要体现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需要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层次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先后的衔接性,匹配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律。 第二,整合专业知识。跨境电子商务具有较强的跨界性,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市场营销、国际物流、商务英语、跨境电商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因此,可以选取这些方面的代表性课程加入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国标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结算、外贸单证。电子商务:PHOTOSHOP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国际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客户关系管理、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国际物流: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仓储技术与管理。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跨境电商国际环境。跨境电商: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跨境电商运营与案例、跨境电商市场分析、跨境电商平台实操、跨境电商精准营销、跨境电商客户管理、跨境电商综合实训、店铺装修。 第三,开发体现岗位职业能力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岗位需求,以商贸英语沟通能力和“互联网十外贸”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调整课程结构,既体现“外贸知识+外语沟通十电商平台操作”,又体现“校+企”共建模式。增设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商务英语、商贸英语沟通(听力、口语、函电)、网络营销、PHOTOSHOP图形处理、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跨境电商运营与案例、跨境电商综合实训等专业课;增加双语授课比例,建设外贸单证、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等双语课程;配套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保险学、国际商务谈判等金融与商务类课程;依托外贸实习软件、跨境电商实习软件、双创工作室,开展校内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创业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等,同时与企业开展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实训、实习指导,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企业主讲的实用型对接岗位实训课并通过完成跨境电商初级、中级认证以及六个月实习,最终形成一个“课堂、校内、校外”三级实训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外贸业务、外语沟通、平台操作、精准营销等能力。 第四,企业课程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校内课程实施学分置换。加强校企合作,企业课程可以对接校内课程,实施学分置换。学生进入实习的学期设置可选(AB)课程组,课程组A为校内原有课程(供考研、考公为目标的学生选择),课程组B为企业授课课程(供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选择,课程结束通过考核,直接参加企业双选,进入企业实习并就业),选择企业课程的学生进入企业跨境电商实训班,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企业课程置换校内课程学分。 第五,改革原有专业课程体系。重新划分课程门类,建立由岗位职业能力模块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六,设置支撑各职业能力模块的具体课程。在分析跨境电商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基于职业基本素养、职业通用能力、学科通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下面以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构建课程体系。 一是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思政课程: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基于职业通用能力的通识教育类和公选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MS Office高级应用、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选课程包括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实用英语口语、演讲与口才、客户关系管理、音乐赏析、EXCEL在财经中的应用、商务谈判与沟通、商务礼仪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文阅读与交流能力、中文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现代商务和社交礼仪和健康的身体与心理,提高综合素养。 三是基于学科通用能力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经济学及管理学学科理论及通用能力。 四是基于專业基本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结算、商务英语、跨境电商函电写作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外贸基本操作能力、商贸英语沟通能力、国际市场营销与策划能力、国际结算与支付能力。 五是基于专业核心技能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外贸单证、网络营销、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报关报检实务、跟单实务、仓储技术与管理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跨境作业与管理能力、电子口岸操作与快速通关能力、国际物流操作能力。 六是基于专业拓展能力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摄影、PHOTOSHOP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跨境电商运营与案例、跨境电商市场分析、跨境电商平台实操、跨境电商精准营销、跨境电商客户管理等课程,通过与跨境电商专业岗位紧密对接的职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的三位一体,即“外语沟通+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平台”技能。 七是基于专业综合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课程内实践、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校外生产性实训、第二课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内实践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帮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情境中习得专业和技能。校内综合技能实训包括跨境电商综合实训、外贸业务流程模拟实训、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等。校外生产性实训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定位于跨境电商就业岗位群,以EBAY、亚马逊、速卖通、敦煌、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操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开设“跨境电商人才订单班或工作室”,以企业模式进行管理。校企双方以“双导师”形式共同指导学生。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工作性质和整体流程以巩固专业知识,从而更快融入职场环境,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第二课堂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暑期社会实践、读书报告、学术讲座、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含入学及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讲座、专业教育等)、公益劳动、学科竞赛等。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5 结束语 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创业带来了契机,培育跨境电商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专业改革的重点,因此,高校必须要将传统外贸与跨境电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跨境电商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优化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張瑞夫.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17. [2]温怀德,周微微,邵鸯凤.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初探[J].中国经贸导刊,2018(26). [3]吴敏.基于企业需求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电子商务,2016(12):67-69. [4]杜艳红,廖丽玲.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2):151-154. [5]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RW-17-03-01任务项目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2017-5.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互联网十外贸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本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20175JB2147);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职业能力研究委员会研究课题“跨境电商岗位职业能力结构优化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ZY2018D012);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梅燕(1980-),女,汉族,籍贯:安徽马鞍山,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跨境电商。 蔡则祥(1958-),男,汉族,籍贯:江苏徐州,学历:博士,职称: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