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体系探析
范文

    回凤瑾

    摘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不良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以及就业压力和不良网络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倾向、焦虑、懈怠、依赖、脆弱等不良心理表现。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需要聚焦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发挥高校积极疏导作用;树立积极健康心态,促进积极心理品质自我构建;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形成的有力支持和帮助,以此形成互相支持的良性系统,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突出了立德树人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不论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还是对于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积极心理品质,是指拥有善良、团结合作精神、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等优良心理素质的结合,并且在大量科学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心理品质划分为六大核心美德,即人道、超越、智慧、勇气和知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将积极心理品质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相结合起来,主要体现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的积极情感体验、主动认知方式等方面。

    1 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主要表现

    1.1 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

    随着1100后”大学生进入校园,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多元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一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更加以自我目的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行为导向和目的。主要表现为在参加学校和社会各类活动时更加具有功利主义倾向,希望通过活动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效益且不能损害个人眼前利益,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事情表现冷漠,或产生回避、退缩的消极情绪。这种不良的心理情绪会降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1.2 焦虑和懈怠心理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校园环境,当代大学生在应试压力和就业压力下衍生出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包括焦虑心理和懈怠心理。焦虑心理以持续担忧为主要特征,对日常琐事过度和持久不安,而懈怠心理则表现为在压力状态下学习生活目标不够明确、意志力不够坚强、动力缺乏等而造成的心理上厌倦、懈怠的情绪。

    1.3 依赖和脆弱心理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优越感较强,若在家长溺爱环境下成长,则容易形成现实感弱、缺乏生活常识的状态,面对困难和抉择往往缺乏独立自主判断能力,遇到事情没有主见,容易倾向于依赖家长和他人,易产生受挫感。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上的坚韧性、独立自主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环境适应性都有待提升。

    2 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形成的原因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

    2.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虽然目前全国高校都普遍开设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部分高校依然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主要采用课堂学习的形式为主,缺乏灵活的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发现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矫正,较多关注其不良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而缺乏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引导。

    2.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够丰富

    目前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仍以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多样性的教育模式,且以受众群体较广泛范围的大课堂或选修课为主,缺乏针对性的教育且多以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分数为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作用有限。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第二课堂未形成有机衔接和融合,未能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形式和效果有限。

    2.2 就业压力和不良网络信息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2.2.1 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在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指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的结构转型,新增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同时由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学校、地域、性别等方面的歧视等因素,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暴露出了逃避、焦虑、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

    2.2.2 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通过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和便捷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學生的学习和生活,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中信息真假难辨,且充斥着各种暴力游戏、黄色信息、诈骗信息等网络垃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易产生不良影响,更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沉迷网络、学业荒废等,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产生一定的冲击。

    2.3 不良的家庭教育影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3.1 家庭教育理念偏颇

    原生家庭教育对塑造大学生心理品格具有重要作用,而过分溺爱孩子或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等不良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可能因为对学习分数要求较高,但忽略了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致使很多大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比较高,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生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进入大学生活后,面临新的环境遇到问题时,往往产生恐慌焦虑、逃避等不良情绪,从而引发诸多不良心理问题。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5:12